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

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

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

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

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

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

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网络中实现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1.E-mail。

2.网上聊天。

网上聊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聊天室进行,另一种是通过即时传呼(例如ICQ)手段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二、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

它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

1.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传播。

2.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3.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4.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5.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三、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一)个体对网络人际传播的利用如果利用不当,网络的人际传播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

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应该有能力把握自己对网络的利用程度。

而积极的利用,更多的,将给个体带来益处。

1.网上积极的人际交流,能扩展人们的交际范围与能力,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机会。

2.网上人际交流如E-mail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网上交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人们的现实生活压力,调节心情。

有时可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

但滥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

(二)新闻传播与人际传播网络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新闻。

过去,新闻传播主要是由大众传播媒体来承担的。

在网络中,专业大众媒体仍是新闻传播的主导。

但是由于网络的特点,新闻网站或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时,往往会有意识地利用人际传播的手段。

这主要表现为:1.E-mail或聊天,可以成为一种采访手段。

2.通过E-mail这种方式,来加强读者与编辑之间的交流。

3.通过聊天室来加强读者之间、读者与专家之间、读者与名人之间、读者与报道对象之间或读者与记者编辑之间的交流。

4.传统媒介可以利用网络人际传播,加强传播效果。

例如在广播电视直播节目中,开通聊天室或BBS。

这些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进行双向沟通,另一方面,有助于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与深度。

在这些常规的手法之外,我们还需要研究的是,网上人际传播网络中是否还存在“意见领袖”,他们又是如何产生并起作用的。

根据国外研究者的结论,能成为“意见领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素质:1.是许多追随者学习的榜样;2.见多识广、称职能干;3.在自己的圈子之外,还有广泛的社会关系。

在网络中,前两方面的素质,应该主要是通过文字水平来体现的。

因为网络传播本身是一种以文字符号为主体的传播。

网民之间在网外也可能互不相识,因此,判断一个人的能力高低、魅力大小,主要通过文字。

包括文字表达的内容和技巧。

例如,话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语言是否幽默,是否有文采等。

社交方面看,意见领袖应该比一般人更多接触自己圈子之外的人和事,否则他就不能比别人的视野更开阔。

因此,经常活跃在不同的人际传播圈子,如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BBS 的人,更具有成为领袖的潜质。

相对来说,聊天室的聊天话题分散,人们的交流更多限于个人之间。

因此,聊天室里产生意见领袖的可能性不大。

但在BBS这样的更加具有群体交流倾向的场所,意见领袖极有可能产生。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于,他们可以传播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新闻,他们也可以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以此影响他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因此,对于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站来说,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可能是提高传播效果的一种途径。

有些意见领袖,可能在一个很大的圈子内都有名气。

这对于提高网站的声誉也是有利的。

与网络新闻传播利用人际传播类似,在网络营销活动中,网络人际传播,也是一种提高营销效果的手段。

从各个方面看,网络人际传播都是我们了解网络与现实两个世界的一个窗口,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网络传播的效果,也有助于网站建设。

而相关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进一步深入。

四.网络人际传播的具体特征1.匿名性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

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

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

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

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

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信息滥发"(spamming)、网络色情乃至各种网络犯罪等等即可见一斑。

2.文字性在日常生活中,文字交流(比如书信、便条留言)一直不是主角。

但聊天室、E-mail、BBS、QQ等都是文字或文本交流(text talk)。

2003年7月CNNIC调查报告显示,使用网络电话与视频会议的用户所占比例分别仅为1%和0.5%。

即使那些辅以语音或机顶摄像头的交流,文字仍然是主要的方式。

可以说,网络人际传播将文字媒介的交流工具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很难说这种文字的交流到底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

因为对于网络交流情境来说,它的很多优缺点常常是相对的。

一方面,文字交流对不少人是个门槛甚至是个障碍,它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文字使用能力,包括打字技能。

"学打字"和"打字快" 这两个网名就是一个证明;二是它大大削弱了口头传播的直接性、生动性和微妙性;三是文字作为语言符号常被误读,且网络中的使用常会变形,这增加了真正沟通的难度。

此外,文字交流作为有意的编码(coding)活动,有时可用以模糊或掩盖交流者的心理活动,甚至造成假象和欺骗。

另一方面,由于其它信息渠道缺乏,文字的作用将显得突出,它特有的表达功能使其蕴涵多种深层意义,这从某种程度上给网络人际传播带来了一种可能性,即它有可能达到一般口头传播所没有的意义深度。

在BBS、电子邮件等这样的场合,这的确是可能的。

此外,为改变单纯地使用文字,网民们创造了一套模拟传统口头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这从一个新的角度强化了网络交流的直接效果,又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语言。

尽管互联网很早就有能够传输声音和图像的聊天室,但至今没有推广。

QQ和Messenger 等即时通讯软件也已实现声音和图像传输,但人们仍习惯使用其中的文字形式。

大多数人认为,文字交流正是网络人际交流的魅力所在。

3.广泛性在传统社会中,社区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核心,人际关系也常常受制于血缘、亲缘、业缘等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

这样,一个人所能延展的人际关系广度、所能结成的关系数量都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反,无限开放性的网络社会带来的是网络交往的广泛性,在理论上可以达到全球性,不同种族、国家、地区、不同身份与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交流机会增加了,根本没有"这里"、"那里"等的物性空间的区别。

当然,也没有"山隔水阻"和"旅途"之类的概念,正所谓"行者无疆"。

可以说,网络空间提供了低成本的社会交往途径。

它为人们结交完全不同的对象、塑造新的自我,最大限度地超越自身的边界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每个人所能实现的程度各不相同。

一位网友这样说,网络"这桌大餐里有富含维生素的青菜、有提供动力的肉类,有维持体能的主食,也有外观可人但毫无营养的零食。

"由此可见,在广泛开放的网络交往中结成的人际关系也是极为复杂的,对传播对象的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难,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

4.多变性这是指某一特定的人际传播行为和人际关系在生成上的个人性(或自主性、任意性)、偶然性和多边性。

在一个网络社区里,参与者来自五湖四海,人数众多,数百、数千以至数十万,都是随机形成的。

人们也常常穿梭在不同的社区之间,偶然性地与他人发生关系。

在此情形下,人际传播方式既有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也有多对一、多对多,总体上呈现为多对多(vast-point-to-vast-point)的模式。

尼葛洛庞帝称之为星状网络(star network)模式。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星状布局的某个节点上以"我"自己的方式,从"我"自己的道路出发,自主而又偶然地找到想找的交往对象。

同时,在交流中每个人具体的传播目的、动机也将更加多变,变得不明确或比较灵活,因而双方总是根据具体的对象、情境和对象的反应及时调整具体的传播内容、方式方法与技巧。

5.去功利性这里的去功利性,是指人们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并不求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意义上的有利性。

其原因是:首先,由于虚拟性,网络人际空间并没有与物理现实完全连通,通常的社会权力结构和其他制约要在网络中直接发挥作用几乎不可能。

换言之,现实干预的困难使人们更容易超脱于日常的现实关系。

其次,网络主体的匿名性带来了种种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这种陌生人关系使人主观上无法完全抛却全部的戒备。

进而言之,它也是一种松散性人际关系,即交往双方一般不存在日常现实上的接触和利害关系,因而也没有必要抱有明显的功利意识或实用目的。

这使得交往双方更加自由和放松,更加看重交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此,传播的目的不在于影响或劝服,而主要是信息、态度和情感的交流与分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