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一、引言互联网融合了虚拟社区和现实世界,借助互联网这一虚拟平台,现实金融领域的供给和需求直接进行匹配,余额宝、支付宝、财付通、P2P 贷款、比特币、移动支付、信用支付、网络理财等多种形式的的金融创新服务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供给需求的无缝链接和全时空开放交互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打破了传统金融发展的藩篱,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并打造了一条全新的金融产业链,引发了金融机构脱媒现象(技术脱媒、渠道脱媒、信息脱媒、客户关系脱媒等),正逐步边缘化银行的中介功能,替代中间业务,分流银行客户和业务,改变了传统传统上商业银行的生态环境、竞争模式,对商业银行承载的难以撼动的中间业务、支付结算、金融理财等金融功能带来冲击和挑战。
二、互联网金融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可以看作是一种全新的商业和盈利模式,因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到无中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谢平,2012)。
互联网金融的成功运行,支付清算(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金融产品与支付自身挂钩、大数据下的信息处理、风险评估及风险定价、金融市场完全互联网化以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匹配的无中介化,实体经济和金融产品结合,拓展交易可能性边界、产品简单化等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打了长期以来融资市场长期垄断的格局:商业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和债券和股票(资本市场)提供的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交易成本巨大,同时也构成了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
互联网金融则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
一批传统上的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360、京东、苏宁、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无不发力互联网金融,创新商业模式,开发出诸如阿里小贷、百度小贷等产品,希望在此轮互联网金融大潮中分得“一杯羹”。
面对汹涌的互联网大潮,工行、建行、民生、光大、中信等商业银行则大踏步进军互联网金融。
交行董事长牛锡明则提出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三部曲:支付中介平台——信用中介平台——信贷中介平台;国泰君安为全面进军互联网金融,设置网络金融部替代零售客户部,并进入央行支付系统;政府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工信部近期成立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推进中国金融创新与改革,研究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也高度评价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认为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高、参与广泛、中间成本低、支付便捷、信息处理及时高效、信用数据丰富等优势;地方政府对互联网金融高度重视,如北京中关村、石景山区、广州、上海、天津、宁波等相继出台了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人才、服务、政策保障,“互联网金融中心”、“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基地”应运而生,引进以百度小贷、天使汇、阿里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并培育本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拉低了金融业人准入门槛,打破了金融业优待大客户、富裕阶层等精英群体,冷漠对待平民百姓阶层的传统;反过来,平民百姓又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拥趸,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并将引发银行业服务方式、产品开发、价值链条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支付便捷、低交易成本、资源配置高效、高透明度等优势,将对商业银行产生全面性、持续性、系统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信贷、支付结算等核心业务,而且产品研发、产品定价、风险控制等都将遭受全面、持续性的冲击。
本文主要从中间业务、信贷业务和金融理财业务三个方面分析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中间业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间业务作商业银行除经营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外最重要的利润和收入来源,尤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银行存贷利差收入逐渐收窄,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包括支付支付结算、交易、担保承诺、咨询顾问、投行业务、基金托管等,其中,支付结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支付宝、财付通、快捷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创新其发展模式,不断延伸其业务领域,大肆渗透、抢占银行的支付结算份额,蚕食商业银行传统领域的中间业务市场。
2013年6月13日,阿里金融依托支付宝巨大的沉淀资金优势,推出其余额增值服务——余额宝,类似于传统的货币基金,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门户网站进入余额宝,直接购买各类理财产品,获得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余额宝的据支付宝提供的数据,短短不到6天的时间里,余额宝注册用户即突破100万元,与余额宝蓬勃的发展势头相比,国内个人有效基金账户发展速度则显得相形见绌,截至2012年底,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数据显示,国内所有个人有效基金账户数仅为7630.14万户。
艾瑞咨询发布的《2012年~2013年中国互联网支付用户调研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61.3%的中国网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完成在线支付,仅次于网银直接支付;截止2012年底,共有250余家机构获得第三方支付许可证,2013年第二季度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高达1.34万亿元人民币,依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14年互联网支付交易将达4.1万亿元。
支付宝、财付通、快捷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服务,跟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并无大的差异,但其凭借便利性、低价格,不断挤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生存空间,以支付宝为例,截止2012年底,支付宝注册用户数量达8亿户,日交易最高额超200亿元,2013年双11购物节期间,仅“11·11”一天交易额达创纪录的350亿元,即使以超便利购物的美国“黑色星期五”也未能达到如此的高度。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借助互联网、电信运营商、广电网络等平台,提供信用卡还款、生活缴费、机票订购、等便民服务,大大便利了民众,无形中对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产生了替代效应。
借助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信贷业务形成冲击,甚至有可能取而代之。
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
在信贷领域,作为借款方的商业银行和作为接客人的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银行对借款方的审核非常严格,历经审查、评估、确认借款方资信良好,符合严格贷款制度,且确保能偿还贷款的,或者有三方担保的,方可进行放贷。
传统上,商业银行喜欢的多是资本实力雄厚的优质客户,大量亟需融资支持的中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由于商业银行严格的审核要求及风险规避,很难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的发展,将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弱化资金中介的同时,开始凸显出资金信息中介的重要性,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则为为中小企业纾困开启了方便之门。
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衍生出的大数据挖掘创新征信手段,破解了信息不对称,大大降低了企业融资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网络借贷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信息匹配方面发挥着传统金融中介无法企及的作用,甚至有朝一日取代传统金融中介。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贷款审批程序高效、放款速度快、产品形式多样等独特优势,将成为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的强劲竞争对手,诸如P2P之类的互联网融资目前已侵占了中小企业、小微企业、个人信贷的相当程度的市场份额;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以大企业为主要客户群体的信贷领域一旦为互联网金融渗透并形成规模效应,将触及商业银行的神经,动摇商业银行的根基。
阿里金融凭借其所掌握的客户数据和技术支持,相继开发出淘宝(天猫)信贷、阿里信贷等多种小微贷创新产品,一方面为淘宝(天猫)的商户提供信贷业务,同时也为阿里客户提供信贷业务。
从2010年“阿里小贷”成立以来,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100亿元;仅2013年第三季度,累计发放贷款达208亿元,为近15万户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
此外,人人贷等网络融资平台也为广大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纾困提供了一种选择。
网络理财的兴起不断分流银行存款。
商业银行开发各种理财产品也构成其自身收入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理财凭借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独特的优势,且收益较高,大幅度的分流了银行存款。
目前,网络理财基本上涵盖了支付、担保、保险、基金等银行的传统领域。
宜信的金融布局及其发展速度,基本体现了网络理财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侵略性:起步于网络信贷中介,历经第三方理财、财务管理,目前已具备代销保险和基金的资格,服务内容涉及股权投资、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阿里依托支付宝的资金沉淀,开发出的余额宝,其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严重冲击了银行活期存款。
基金销售支付,目前已有支付宝、易付宝、汇付天下、财付通、易宝支付、快钱、快付通等11家公司获得基金销售支付牌照;宜信、人人贷、余额宝、天天盈、等网络理财产品的兴起,不断蚕食银行存款业务。
网络财产保险,2013年2月28日,中国保监会正式批复同意阿里巴巴、腾讯、平安保险、加德信、日讯、携程等9家公司共同发起筹建的众安在线保险有限公司进行专业网络财产保险进行试点;目前,平安、太保、阳光、人寿等保险公司(集团)悉数开设了保险超市,线上商城等销售平台。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选择面对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的强烈冲击,逐渐蚕食其核心领域,分流银行存款和抢夺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但商业银行不能坐以待毙,而应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通过战略转型和业务转型,积极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利润增长点。
1.商业银行优势和劣势分析。
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本实力雄厚,这点非互联网金融企业能企及的;商业银行网点布局广泛,遍布城乡,基础设施完善。
商业银行拥有的的支付结算、清算、信贷等IT系统及其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一定程度上能够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速度迅猛,但其影响范围多局限于大城市、沿海发达地区,目前上不足以对商业银行造成致命的冲击;从风险控制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因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如信用卡套现、欺诈、资金沉淀等,监管的压力很大。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也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商业银行高管对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认识不足,对自身定位也存在些许偏差;商业银行多是风险规避者,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服务重视不足;商业银行岁经过改革,但其内部员工参差不齐,观念陈旧、业务流程僵化;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机构庞杂,官僚气息浓厚,条块分割严重,各自为政,信息孤立,难以实现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真实性的实时匹配,难以在系统内共享客户信息,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及时高效的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商业银行的策略分析。
首先,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