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金融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
文章标题:
为了了解我市农村金融需求状况,促进金融更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近期,我们对博山区、淄川区的16农涉农企业、1864户农户进行了调查走访。
在样本的选取上,兼顾传统农业、新型种养业、产业化水平较高和个体私营经济发达等不同及村落所处经济地理环境状况等因素,样本村在所属乡镇、区内具有一般水平,有一定代表性,调查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市农户金融需求现状。
一、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各层次调查对象对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的满意程度不一,但大多数表示“基本满意”。
从对16家县域企业调查情况看,对金融部门服务持“基本满意”态度的有14家,占87%,持“不满意”态度的有2家,有8家企业表示目前从银行融入资金“比以前容易”;接受调查的1864户农户有1020户认为农信社服务“好”,占到%,有589户认为“一般”,83户认为“差”。
共有1675户农户表示存取款“方便”,1550户农户表示办理结算“方便”。
(二)企业对贷款依存度高,信贷需求旺盛。
从调查情况看,银行信贷供给仍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16家县域企业中,以“银行贷款”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有12家,占75%;
有13户企业表示当前融资更倾向于“银行借入”。
企业贷款额度逐年上升,XX年、XX年、XX年(截止5月底),16家企业分别从银行贷款2376万元、3108万元、2756万元,占其融资总额的%、%、60%,企业对信贷资金依存度较高。
16家企业中有5家准备最近申请贷款,拟申请额度共820万元,信贷需求较为旺盛。
表一:样本企业XX年、XX年、XX年融资比重
(三)农户信贷需求额度增大,贷款用途多样化。
1864户农
(三)农户信贷需求额度增大,贷款用途多样化。
1864户农户XX年底贷款余额万元,XX年有贷款需求的有945户,占总户数的51%,拟申请贷款金额万元,期限以12个月以上居多。
淄川、博山地区加工业、运输业较为发达,近年来,部分偏远山区大力开发旅游业,山区农民也逐渐摆脱种、养殖业,以经商、运输为主。
调查显示,XX年750户贷款农户中,用于经商、运输、加工、种养植的户数分别为259户、206户、115、 92户, XX年945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中,用于经商、运输、加工、种养植的户数分别为275户、238户、129户、103户。
表二:XX年农户贷款投向占比表三:XX年农户贷款拟投向占比
(四)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程度相对较高,农户贷款有效供给不足。
XX年、XX年,16家县域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分别为%、%,满足程度相对较高;而农户调查覆盖面相对较低,博山、淄川两区农户贷款平均覆盖面仅为%,信贷有效供给不足。
据了解,农户贷款覆盖面低,主要原因是对农户贷款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农信社对农户贷款不得不持谨慎态度。
(五)降低贷款利率,是各层次调查对象对改进农村信贷服务共同的期望。
截止XX年5月,16家企业贷款利率均上浮30%以上;与XX年相比,有8家企业在银行贷款的利率幅度上升,6家没有变化,降低的只有1家。
对于最应当改进的企业贷款政策,6户企业认为应是“降低贷款利率”,6户企业认为应为“降低准入门槛”。
而对农户来说,过高的利率更成为制约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被调查农户中,能承担的利率水平在6%以下占43%,承受能力在6%-9%之间的占31%,承受能力在9%-12%之间的占%,而承受能力在12%以上的仅占%。
目前农信贷款上浮幅度最高可达
130%,即年利率%,大大超过了农户的承受限度。
对XX 年有申请贷款意向的农户不申请贷款的原因,回答“利息高不敢贷”的为394户,占%,回答“不知道如何办”和“不好贷、手续麻烦”的278户,占%。
对于贷款政策的建议,建议“降低利率”的农户为1055户,占%;建议简化手续的农户为782户,占%。
表四:农户贷款政策建议表五:涉农企业贷款政策建议
(六)民间借贷成为农村融资的又一重要渠道。
由于银行信贷管制过严,民间借贷成为县域融资的重要渠道,借贷规模也逐年上升。
XX年、XX年、XX年(截止5月底),16家县域企业共有4家发生民间借贷,其中有2户表示民间借贷是其主要融资渠道。
4户企业三年间民间借贷合计金额分别为65万元、103万元、万元,金额逐年上升,对银行贷款起到一定程度的替代作用;接受调查的1864户农户自XX 年以来,共通过民间动工借贷形式融入资金1502万元,融出资金万元。
农户间民间借贷活跃,利率水平较高。
平均融出资金利率为%,融入资金利率为12%。
二、农村金融需求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贷款垄断利率,使最弱势的群体承担着最昂贵的资金价格。
作为农村信贷供给主体,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在贷款定价上不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区别贷款对象确定贷款利率,而是利用垄断优势,在贷款利率执行中往往实行“一浮到顶”,增加了农户的利息支出,使最弱势的农村群体承担了最高的融资成本。
据调查,农户贷款利率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80-100%,目前我市农村信用社贷款(一年期)利率平均水平为 %,以1万元1年期贷款计算,每年要支付利息1186元。
贷款定价过高,增加了农户融资成本,超过了农户的承受力,抑制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单一,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在我国金融组织集约化经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的经营网点已基本撤销完毕,服务功能大大弱化,农村信用社成为最主要的信贷支农力量。
由于信贷服务主体单一、农信社资金实力有限,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以博山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