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成就论文

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成就论文

浅论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摘要】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他在历史文献的收集、
整理、编制等方面上都体现出了较大的成就,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司马迁历史文献学成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在我国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更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他不仅在中国历史学上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

《资治通鉴
》是他率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撮十七史之精要,兼采众说编撰的,是中国历史
文献中最重要的编年体著作,共二百九十四卷,包罗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他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
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广泛收集资料。

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面对1362 年的历史,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大量择取,其中他究竟
引用了多少种史料, 至今我们已无法确切统计。

在编修史书时司马光要求遵循”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的
原则。

因此,他编修的《资治通鉴》所引用的的史料至少有正史、编年(含谱录)、别史、杂史、霸史、传
记(含碑碣)、奏议(含别集)、地理、小说、诸子共十类,这些都是他写史的重要材料来源。

例如在范祖
禹负责编写唐纪部分时,他就要求除附《唐实录》以外,”请且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记》
、《补录》, 并诸家传记、小说, 以至诸人文集, 稍干时事者, 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

”“但
稍与其事相涉者, 但与注其姓名于事目之下。

”这些都表明司马光是广泛搜集并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得到
的书籍资料来从事著述的。

可见《资治通鉴》全书三百多万字, 多于前四史的总字数,内容丰富广泛(除
政治史以外, 还有相关的历代军事、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礼、乐、文化等),这都是是司马光充分
吸收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书籍的全部资料撰写而成的。

《资治通鉴》的成功则是司马光善用文献的结果。

撰著史书离不开史料, 史书撰著结合史料编纂,是治史的优良
方法。

但以往的这种结合还比较松散,多是前
人纂辑史料, 后人修史, 他人纂辑史料, 本人修史。

能够把二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把史料编纂直接纳
入修书程序者首推司马光。

二、严谨取材,独创考异
在整理这些丰富的史料时,司马光又本着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
是的原则去处理,凡是遇到弄不清楚的材料
,不武断,不曲解,进行鉴别, 加以选择,创立考异的编书方式,影响和推动了后世考证学的兴起和考异
体史书的出现。

所谓考异,就是在编书时, 由于所采用的史料有异同, 要进行鉴别, 加以选择。

司马光选择史料的方法是
在借鉴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成为考异法。

司马光对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
传等史料,甚至是带有文字的器物,都非常重视,一事一物要穷根问底,他认为编修史书的人更要实事求
是地对待史料, 根据史料本身的可靠性来选择, 但不要迷信史料的来源。

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会通过书
信形式与别人进行讨论,更有甚者,远在千里之外的刘恕等人也不得不长途跋涉来到洛阳与司马光互相研
讨数月, 都是为了穷其根,对其进行考异。

他说:”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为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
、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 余者注于其下,仍未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凡是对某一问题有不同
记载的, 经反复考证、鉴别,选择比较可靠的收入《资治通鉴》。

这样, 司马光首创”考异法”对浩如烟海
的材料进行甄别取舍,保证了《通鉴》的权威和真实性。

同时,司马光还规定了”考异”的具体格式:先注
所舍者云,某书云云,某书云云,今案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


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云今两存之。

卷六十三他将自己对史料取舍的原委, 逐条加以说明,保留了不
同的史料, 为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可见,司
马光建立考异法, 对历史文献学中是一个多
么重要的贡献,后世考证学的兴起和考异体史书的出现,就是
在他的影响之下猜发展起来的。

三、首创编年体史书目录编制
纪传体史书的目录始于西汉, 但编年体史书却从来就没有目录, 这是因为纪传体史有专篇, 篇有定名, 编
制目录比较方便。

而编年体按年纪事, 头绪繁多, 不便于编制
目录。

《资治通鉴》书成时, 卷帙浩繁。

读者难于寻检,司马光为方便读者,写有三十卷的《通鉴目录》,目录体裁仿年表旧例并加以发展, 分为三
格, 上为纪年, 中为事目, 下为卷数, 年经事纬。

略举事目,
并撮书中精要之语, 散于其间。

其上著以岁
名, 并载刘羲叟《长历》气朔闰月及各史天文志所记日月星辰
之变。

其下各标《资治通鉴》卷数, 便知其
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

实为今日之大事年表之先驱。

合之, 则与《资治通鉴》为一体, 分之则不实为《
资治通鉴》之节本,这样,《通鉴目录》就相当于《资治通鉴》
的索引,读者按目录查找就方便了许多。

这种替读者着想,自撰著书目录的做法,也是很罕见的。

同样的,《通鉴目录》对后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
很大影响。

四、多次进行校勘,形成佳作
《资治通鉴》的编修程序大体分为三步: 先作丛目, 次作长编, 最后删削定稿成为《资治通鉴》正文。


目和长编具体由助手完成, 删削定稿由司马光亲自动笔。

丛目
使史料的广泛得到收集和初步整理,长编是
更高一级的史料鉴别、筛选和考证。

众所周知,《资治通鉴》的编修集众人之手,语言、笔锋等方面各有
所异,因此,要保证了这部巨著的前后一致,司马光的定稿工
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献校勘又是一种综
合性较强的文献整理工作,他在《与宋次道书》中曾具体谈到
删定工作: 某自到洛阳以来, 专以修《资治
通鉴》为事。

至今八年, 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以来奏御。

唐文字尤多, 托范梦得将诸书依
年月编次为草卷, 每四丈一卷, 自课三日删一卷, 有事故妨废, 则追补。

自后卷数又须谙此, 共计不减六
、七百卷, 须更三年, 方可粗成编, 又须细删, 所存不过十卷
而已。

司马光考其异同, 删其繁冗, 修改
涧色, 由”长编”到”定稿”删削达到三分之二,可见其工作
之艰巨。

但是后来我们看到的《资治通鉴》如出
一人之手,他在书中的文字朴质优美,叙事翔实生动,使《通鉴》对许多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于某些战争
过程的描写,成为历来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

显然,这正是司马光多次进行
精心加工和校勘的结果。

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是支撑司马光等成就这部巨著的精神力,这也是值
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总之,司马迁无论是在收集史料方面,还是在择取史料、处理史料方面,都体现出了他不同的历史文献学
思想,在主编《通鉴》及其它相关论著过程中,他要求既要做到史料全面细致,又要做到史料的真实性,
还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因此,他对我国的历史文献学贡献是极其突出的,具有很
高的历史文献学成就,他的成就和思想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研究起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司马光无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参考文献
[1]张须,《通鉴学》,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27页[2]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3]传家集》卷六十三《答范梦得》
[4]司马光,《资治通鉴》(上)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许凛,《司马光文献编纂学考》,河南图书馆学刊,第28 卷第4 期,2008 年8 月
[6]赵子夫,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年第1 期总
第143 期
[7]王秀彦,《资治通鉴》成就的原因浅析[j ]1 邢台学院学报,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