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优秀课件ppt4
1、衡不慕当世 ——副词,不
否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没有,不曾 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没有
定
4、行道之人弗受 —— 副词,不 5、夫仁义智辩非所以持国也 —— 不是 6、赵王畏秦,欲毋行 —— 不 7、愿将军勿虑 —— 别,不要 8、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副词,不要
5、举孝廉不行
古义:不去 ( 应荐 ) 。今 义:不可以。
6、覆盖周密无际
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 细致
7、上下肃然
古义:整肃,老实收敛的样子。今义: 十分恭敬的样子,如:肃然起敬。
词类活用: 大将军奇其才
(意动用法)
文言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 (被动句) 府不就 (状语后置) 果地震陇西 讽议(于)左右 (状语后置、省略句) 视事三年
•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 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 • 本书在体例上新创立了《党锢》 《文苑》《独行》《列女》等类传。 • 本书以文采著称于世,其中的序论 和赞尤为突出,作者曾自诩为“奇 作”.
前四史:司马迁的《史记》、班固 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与 陈寿的《三国志》 编年体:《左传》 《吕览》 《资治通鉴》 国别体:《国语》 《战国策》 纪传体:《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断代史:《汉书》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后汉书》
仰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由元 朝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制造。 仰仪的主体是一只直径约三米的铜质半球面, 好像一口仰放着的大锅,因而得名。仰仪的内部 球面上,纵横交错地刻划出一些规则网格,用来 量度天体的位置。在仰仪的锅口上刻有一圈水槽, 用来注水校正锅口的水平,使其保持水平设置; 在水槽边缘均匀地刻划出24条线,以示方向。在 正南方的刻线上安置着两根十字交叉的竿子,呈 正南北方向,一直延伸到仰仪的中心,把一块凿 有中心小孔的小方板装在竿子的北端,并且小方 板可以绕着仰仪中心旋转。 仰仪是采用直接投影方法的观测仪器,非常 直观、方便。例如,当太阳光透过中心小孔时, 在仰仪的内部球面上就会投影出太阳的映像,观 测者便可以从网格中直接读出太阳的位置了。尤 其在日全食时,利用仰仪能清楚地观看日食的全 过程,连同每一个时刻,日面亏损的位置、大小 都能比较准确地测量出来。因此,仰仪是很受古 代天文工作者喜爱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 ◆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表现其志在集中精神 力从事科学研究。 • 从容淡静、不交俗人(概括叙述) • 举孝廉不行、辟公府不就 (列举事例) • ◆关心国事,文学才华杰出。 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关心国事) 精思博会(文才出众) • ◆小结:才能奇特,品质高尚。 •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侧写其才之奇)
雕饰
外 部 构 造
中有都柱 傍行八道 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 首衔铜丸
下有蟾蜍
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
皆隐在尊中 覆盖周密无际
内 部 机 械 构 造
候风地动仪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 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 声激扬,侍者因此觉知。 虽一弄发机,而七首不动,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作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致,果地震陇 西,于是皆服其妙。
(省略主语)
范晔(398—445)字蔚宗,顺阳(今 河南淅川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 学家。《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 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 守时,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 未及完成)。北宋时,人们把晋司马彪 《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 《后汉书》。范晔所写纪传,笔势纵放, 词句绮丽凝炼,颇具骈文句法,其中一些 人物形象也刻画得真切感人。
• • 累如不应 (正写其品之高)
第二部分: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 ①第2、3段从整体概括在科学上的成就。(科 学发明和理论著作) • ②第4段着重介绍能代表其成就的候风地动仪 的结构和功用。 • ★详尽记述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 构、装饰、功用等,文字精简平实。 • ★构造:“中”“傍”“外”“下”四个方位 词为序,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清楚。 • ★形状:“似酒樽”形象具体。“验之以事, 合契若神”(夸张描写),“自书典所记,未 之有也。”(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仪器的准确 无误。) • ★附述了生动有趣的事件验证其功效,使文章 于平实中透出情致。
朗读全文 正音正字
• • • • 少善属文 zhǔ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zhì 累招不应 lěi 下有蟾蜍 chá nchú
疏通文意 感知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 文学上的成就。(①) • 第二部分: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 的成就。 ( ②③④ ) • 第三部分: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 干。 ( ⑤⑥ )
作者及作品简介
张衡墓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纪传体,通史,上起黄 帝,下迄汉武帝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信陵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
《汉书》,东汉,班固 ,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
《后汉书》 ,南朝刘宋,范晔 ,纪传体,断代史, 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如《张衡传》。 《三国志》 ,西晋,陈寿,纪传体,断代史,上起 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全国。 《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
9、下车伊始
指官吏初到任
文 化 常
识
之 二
1、游于三辅 ——汉代都城长安附近三个行政区 2、视事三年 ——指官员到职工作,即治事 3、上书乞骸骨 ——大臣辞职,意即使骸骨归葬乡土 4、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五部经书;六艺,“礼”、“乐”、 “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5、时国王骄奢 ——受封的土地,此指汉代所封的同姓王国
范晔
张衡(78-139),字 平子,南阳西鄂(今河 南南阳县石桥镇)人。 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 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 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在数学、地理、 绘画和文学等方面,也 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广 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 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 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 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 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 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 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 地 球远近的关系。
阅读课文,思考探究
1、张衡的文学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2、张衡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3、张衡的科学成就杰出的有哪些? 4、张衡的政治才干在文中是怎样表现 的?
边思考边理思路
• 第一部分: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上的成就
• ①按历史人物传记惯例,开篇即用判断句式介绍 人物的姓氏、籍贯、家世。
• ②接着介绍其文学上的造诣:“少善属文”具有 先天禀赋;“ 游三辅、观太学”注重社会实 践, “遂 通五经、贯六艺 ”。(因── ── ──→ 果) ③最后叙述其德。“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有谦虚稳重超尘拔 俗的品格;面对统治者的招罗,“不行”“不 就”“不应”,有不慕荣利的高洁品德。 ——这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第三部分: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才干。
• ①《思玄赋》的由来,表现张衡心思细密,小 心谨慎的形象。 • 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 • ●政治才能。“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 表现其政治智慧;写其勇毅、干练、处理缜密、 果断、治理河间卓有成效,声名显赫,征拜尚 书;交代河间地区的险恶环境,用以反衬其才 干。 • ●政绩卓著。 “治威严,整法度”,高度概括,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形象地表现其卓著绩 • 笔墨寥寥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 廉吏形象。 • ③逝世时间。语言极其简练。
效果 评价
验证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 地动所从方起。
使用
地平经仪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地平方 位角。其底座是副十字交梁,交梁上有三 条屈身直立的苍龙和一条铜柱,作为四个 柱脚托着一个直径两米多的大铜圈,铜圈 平行于地平面,叫做“地平圈”。圈面按 东西和南北正相交成两条直线,将地平圈 分割成东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四个方位, 以正南和正北为零度,分别向东、西刻划 度数。在正东和正西两点各竖一柱,两条 升龙盘柱而上,大约在一米半处相向合拢, 在中心部分两龙各伸出一爪,友好地捧着 火球。再从地平圈中心垂直地竖起一根正 方形的空心立表,并且和火球相连,立表 上指天顶,下连底座中心的固定立柱。在 立表的下端有一根横表,平躺在地平圈上, 可以带动立表旋转,横表的两端各有一根 直线和立表顶端相连。
编年体,通史,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如《赤壁之 战》。
研究课文
少善属文
通五经,贯六艺
一
文学 性情
《二京赋》
文
章
无骄尚之情
从容淡静
结
构
张 衡
二仪 候风地动仪
科学 政治
三
治威严、整法度
文 化 常
识
之 一
1、举孝廉不行 ——汉代由地方官(太守)向朝廷举荐品行 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2、连辟公府不就 ——官府征召有才能的人做官 3、公车特征拜郎中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拜,封官,任命 4、累召不应 ——召见, 5、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离开,指从京都赴外任职 6、再迁为太史令 ——指官职调动 7、再转复为太史令 ——指官职调动 ——指官职调动 8、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本文在语言运用的特点
• 第一,记叙语言非常质朴通俗。 • 例如“不行”、“不就”、“不应”、“不 慕”等句用语非常质朴通俗,毫无雕饰,却 鲜明地表现出了张衡不追名逐利的高洁品德。 • 第二,说明语言十分准确简洁。 • 例如,第4段中仅用140多字就将候风地动仪 的有关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平实精谨 中有精彩,繁简得体,伸缩自如。又如写酒 樽描摹仪器的外形,用“中”、“傍”、 “外”、“下”等指明部位,足见其用语之 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