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 病理学
中晚期癌 ⑴ 外生型
⑵ 溃疡型
二、肉眼类型
外生型
⑶ 浸润、缩窄型 溃疡型
⑷ 胶样型
浸润型
⑴ 外生型:息肉型或蕈伞型
蕈 伞 型 胃 癌
⑴ 外生型:息肉型或蕈伞型
隆
蕈
起
伞
息
型
肉
食
型
管
结
癌
肠
癌
⑵ 溃疡型
原因:部分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 特点:大,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
溃 疡 型 胃 癌
良、恶性溃疡的肉眼形态鉴别(6点)
皱襞
十二指肠溃疡 球部 1个
圆、椭圆 < 1cm 整齐 表浅 平坦 同左
胃底部
胃体部
胃大弯
食管
胃小弯
胃
窦
部
胃溃疡多位于小弯侧,愈近幽门愈多见, 尤其见于 胃窦部,为什么?
胃溃疡的观察要点(8点)
部位 数目 形态 直径 边缘 深度 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胃溃疡的观察要点(8点)
部位 数目 形态 直径 边缘 深度 底部 周围粘膜
➢ 小肠型 氧乙酰化唾液酸 阴性 ➢ 大肠型 氧乙酰化唾液酸 阳性
与肠型胃癌有关
杯
状
完
C
全
化
吸
生
收
上
皮
C
杯状C→肠上皮化生 纹状缘的吸收上皮C或潘氏C →完全化生
完全化生
杯 状 C
吸 收 上 皮 C
潘 氏 C
镜下 ⑴ 粘膜萎缩:固有腺体减少 ⑵ 肠上皮化生(杯状C) ⑶ 粘膜全层大量淋巴C和浆C
胃粘膜活检(镜下) ➢ 炎症程度(轻、中、重度) ➢ 炎症活动度(中性粒细胞) ➢ 萎缩、化生、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度)
分类
慢性浅表性(非萎缩性、单纯性)胃炎
➢ 最常见,胃镜检出率为20%~40%
慢性萎缩性胃炎
癌前疾病
➢ 约占慢性胃炎的10%~30%
其他:慢性肥厚性胃炎、疣状胃炎和肉芽肿性胃炎
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粘液腺
幽门腺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概念: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 发病:常见病,50岁+者高达50%+ 病因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长期慢性刺激 十二指肠液返流 自身免疫性损伤
临床:上腹部不适(剑突下),腹胀 诊断
胃镜(肉眼) ➢ 病变部位、范围;粘膜有无充血、水肿、出血、 糜烂;粘膜皱襞肥大、萎缩变薄等
镜下 溃疡底从内至外分四层
并发症
消化管癌
概述
肉眼类型
组织学类型
病因
扩散途径
自学
临床病理联系
一、概述
食管癌
胃癌
大肠癌
发病率
第5位
第2位 第4位
好发部位 中段(50%) 胃窦部 直肠 (50%)
下段(30%)
乙状结肠(20%)
上段(20%)
组织学类型 鳞癌为主 腺癌为主 腺癌为主
2004~2008年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位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授课内容
胃组织学结构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管癌
胃壁的组织学结构
粘膜上皮 粘膜层 固 有 层
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
肌层
胃底腺:胃底和胃体部的固有层腺体
主C: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C: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颈粘液C 内分泌C
主细胞 壁细胞
幽门腺(胃窦部固有层腺体)
龛
影
粘膜皱襞
胃 溃 疡
瘢痕组织
哪些肉眼特点支持 溃疡形成与胃液的 自我消化作用有关?
镜下
溃疡形成呈慢性经过
1. 溃疡底
镜下
⑴ 由内至外(粘膜→外膜)可分为四层
最表层: 渗出层 坏死层
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坏死组织
肉芽组织层 新鲜肉芽组织 最下层: 瘢痕组织层 陈旧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的作用?瘢痕组织层在最下层?
溃疡型胃癌
表面:火山口状
切面:浸润性生长
⑶ 浸润、缩窄型
浸 润 型 胃 癌
⑶ 浸润、缩窄型
弥
漫
缩
浸
窄
润
型
型
食
胃
管
癌
癌
革 囊 胃
⑷ 胶样型
外观:半透明胶冻状 镜下: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
三、组织学类型
⑴ 腺癌 ⑵ 未分化癌
癌细胞排列成腺样结构 癌巢不明显,排列成条索状
⑶ 鳞癌
食管癌多见
⑷ 粘液癌或印戒细胞癌 粘液湖 印戒细胞
良性溃疡(胃溃疡)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大小 深度 边缘 底部 周围
粘膜
圆或椭圆 直径<2cm 较深 整齐,不隆起 较平坦 皱襞向溃疡集中
皿状或火山口状 直径>2cm 较浅 不整齐,隆起 凹凸不平,出血、坏死 皱襞中断, 结节状肥大
鉴别点(6点) 外形 大小 深度 边缘 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浸润,淋巴滤泡 ⑷ 粘膜内纤维组织增生
2. 分类
发病是否与自身免疫有关以及是否伴有恶性贫血
A型
B型
发病 部位 恶性贫血 癌变
自身免疫 体、底
有 无
直接损伤(HP感染) 窦 无 有(0.5 % ~1%)
恶性贫血:壁C↓→内因子↓→VitB12↓→贫血
慢性萎缩性胃炎小结
病变特征 粘膜固有腺体萎缩(固有腺减少) 肠上皮化生 ➢大肠型不完全化生与肠型胃癌有关
皱襞
十二指肠溃疡的观察要点(8点)
部位 数目 形态 直径 边缘 深度 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胃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溃疡的观察要点(8点)
部位 数目 形态 直径 边缘 深度 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胃 镜
Gastrointestinal Tract
X
线
钡
餐
溃疡
显
示
溃
龛影
疡
呈
正常胃粘膜 无杯状细胞
正常肠粘膜 杯状细胞
肠上皮化生 多见于胃窦
胃粘膜的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的现象 (胃粘膜上皮和固有腺出现杯状细胞)
正常胃窦粘膜 杯状C----肠上皮化生标志
肠上皮化生
伴随上皮细胞增生,若异常增生,则可能癌变 分类
完全化生 杯状细胞和吸收上皮细胞,潘氏细胞 不完全化生 只有杯状细胞
⑸ 腺鳞癌
腺癌 + 鳞癌
印 戒 细 胞
粘液腺癌中,癌细胞内出现大量粘液将细 胞核挤压于一侧形如戒指(印戒细胞)
自学内容
扩散途径 1. 直接蔓延 2. 淋巴道转移 3. 血道转移 4. 种植性转移
临床病理联系 病因
消化性溃疡病 Peptic Ulcer Disease (慢性消化性溃疡病)
消化性溃疡病 胃或十二指肠粘膜形成
慢性溃疡(粘膜缺损深 度超过粘膜肌)为特征 溃疡形成与胃液的自我 消化作用有关
粘膜层
溃疡型胃癌 溃疡形成 —癌组织坏死脱落
溃疡型胃癌
消化性溃疡病
溃疡是一种肉眼形态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 坏死脱落 良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病) — 胃液的自我消化
三、消化性溃疡病的结局与并发症
1. 愈合 2. 出血 3. 穿孔 4. 幽门狭窄和梗阻 5. 癌变
1. 愈合
肉芽组织填充,周围粘膜上皮增生覆盖
2. 出血 最常见 10%~35%
原因:破坏溃疡底毛细血管/大血管 表现
少量出血--大便潜血 大量出血--呕咖啡色液体和解柏油样大便
3.穿孔 5%
明确和拟需解决的问题
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疾病名称 病变特点:溃疡形成
形态学上如何判断消化性溃疡病中的溃疡形成是与 胃液的自我消化作用有关,且呈慢性经过
肉眼上如何区分良、恶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病 概述 病变 结局与并发症 发病机制
一、概述
消化性溃疡病
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复合性溃疡 临床
十二指肠溃疡易发生 (壁薄)
前壁多见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上腹剧痛→全腹痛伴 腹膜刺激征
后壁溃疡穿透较慢 →局限性腹膜炎
4. 幽门狭窄和梗阻
3%
主要由瘢痕收缩引起;少数由急性炎症
正常幽门
幽门狭窄
5. 癌变 ≤1%
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癌变 溃疡边缘上皮和腺体发生
四、病因与发病机理
胃液自我消化作用: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 酶消化自身组织,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损伤性因素
胃酸)感染 非甾体抗炎药 烟、酒 高胃酸分泌 十二指肠液返流
胃粘膜
溃疡形成
防御屏障
表面粘液层+HCO3上皮再生能力 健全的血循环 前列腺素合成
防御屏障受损
缺血 休克 胃排空延迟
➢神经内分泌失调 ➢ 遗传因素
家族高发趋势 O型血
消化性溃疡病小结
肉眼 部位、数目、形状、大 小、边缘、深度、底部、 周围粘膜皱襞
位于瘢痕底部,炎症刺激 表现
中、小A壁增厚、腔窄 血栓形成 对机体影响 利 防止血管出血 弊 局循障碍→溃疡不愈
2. 溃疡边缘: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愈着 3. 其它: 溃疡底神经节C、神经纤维变性和断裂、
小球状增生
粘 膜 肌
肌
正常
层
镜下诊断思路 胃粘膜缺损
➢深度超过粘膜肌 ➢ 溃疡底无腺体 先确定坏死层(呈红染带状) ➢上方:渗出层 ➢下方:肉芽组织层 最下层为癍痕组织层
70% 25%
5%
常见病,全球10% 占国内胃镜检查人群的10.3%~32.6%
20~50岁多见,男∶女=2~5∶1 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
大体(8点)
二、病变
胃溃疡
部位
小弯侧 窦部
数目
1个
形态
圆、椭圆
直径
< 2cm
边缘
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