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1944年11月,美国《皇冠》杂志说:“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役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的。
”材料中的“缅北战役”()
A.重新打通了西南的国际交通线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D.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2.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
这一态度表明()
A.民族利益高于一切B.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C.军间派系纷争消除D.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3.1944年11月,美国《皇冠》杂志说:“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役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的。
”材料中的“缅北战役”()
A.重新打通了西南的国际交通线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D.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4.卢沟桥事变后桂系军李宗仁表示“今日的局势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战图存,便是投降亡国”他表示要秉先国难而后私仇”的大义,拥护中央参加抗战。
这一态度表明()
A.民族利益高于一切B.国民政府威望高涨
C.军间派系纷争消除D.抗日战争开始兴起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除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外,使用“民主”“科学”“西化”等词语逐渐减少,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提倡日渐突显。
这主要表明()
A.传统文化保守主义复兴B.民主科学作用日益弱化
C.民族救亡运动不断高涨D.殖民奴化教育范围扩大
6.1933年12月,关东军满铁经济调查会完成《设立对华经济调查机关计划案》,计划在天津、青岛和上海设立分会,在华北、华中、华南设立若干办事处。
这表明日本意图()
A.扩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B.扶植更多的傀儡统治政权
C.扰乱中国社会经济秩序D.实行“以战养战”的侵华政策7.陈云在1938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描述道:“抗大在武汉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
”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转折B.中共抗战主张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C.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D.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取得成效
8.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
”1941年边区政府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
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能力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
”该转变说明()
A.违背了土地革命路线初衷B.土地革命始终是党的工作重心C.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D.敌后根据地斗争形势严峻
9.1941年2月,以美国罗斯福总统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表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之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由此可推知()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B.美国放弃反共政策
C.中国战场日益重要D.蒋介石放弃抗日
10.1943年美、英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他们的一切权利。
国民政府要求机关学校放假三天,“以资庆祝”;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
该变化体现出()
A.中国外交体制走向近代化B.主权观念和国家地位变化
C.国民党利用英美抵制日本D.中国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11.电视剧《长沙保卫战》(1939.9—1942.1)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出胜负,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对敌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
该电视剧的播出说明()A.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被打破B.国民党左右了相持阶段抗战C.抗日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D.对国民党抗战的认识更客观12.据史料统计,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曾在
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一半左右,以伤亡101万人的代价消灭了日军近30万人。
材料旨在说明()
A.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在积极抗战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战场D.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13.《泰晤士报》就中国抗战期间的某一战事发表社论,特别赞扬中国军队的英勇,并称日军举“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
“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
这一战事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枣宜会战D.百团大战
14.徐州会战前夕,周恩来在回复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咨询中指出,津浦线南段的作战应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徐州以北应将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白崇禧照此实行。
这表明()
A.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B.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大捷
C.徐州会战运用的战略战术比较灵活D.徐州会战揭开了困共合作序幕
15.1937年3月,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阶级斗争应该以照顾大局为原则,采取协商办法,这种改良是革命的,土地革命现在不是主导地位。
这次谈话的背景是()
A.土地革命遭遇重大挫折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工农武装割据难以为继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16.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
”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
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质通道17.民国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二日《新蜀报》的社论写到:“华北方面,我军采取英勇的攻势,所获战果,最为伟大,在三年抗战中,创造了敌后游击战争的少有的辉煌记录。
”该社论评论的战役是()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百团大战D.平津战役
18.中央军委于1938年10月10日成立总政治部,负责领导八路军和各留守部队、医院、学校及边区各地区部队、全国各游击区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无产阶级明确了自身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担负的历史使命。
这一举措()
A.覆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体成员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主要进行全面抗战路线的宣传和动员D.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
19.《泰晤士报》就中国抗战期间的某一战事发表社论,特别赞扬中
国军队的英勇,并称日军举“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力”,“尚未获得其摧毁中国军队之主要目的”。
“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
这一战事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枣宜会战D.百团大战20.《大刀进行曲》曾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
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的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
这变化表明()
A.国民党放弃“攘外安内”的政策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
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
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
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错误估计的依据。
指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这场战争中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
答案
1.A2.A3.A4.A5.C6.A7.B8.C9.C10.B11.D12.A13.A14.C15.D16.B17.C
18.C19.A20.C
21.(1)依据:国共对峙,导致中国缺乏民族凝聚力;日本军事上强于中国,中国人民斗志不足。
体现: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爱国华侨的支持。
(2)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平等新约,废除了列强享有的治外法权、租界、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等在华特权,取得了在国际社会的平等地位;收复失土,台湾回归祖国;参与国际事务,成为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创始成员国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