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与校园生活

古诗与校园生活

穿越盛唐诗意生活——古诗与校园生活姜志彬【引子】要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在积累中找到乐趣,怎么找到乐趣,就是让学生积了能运用,累了能显摆。

比如诗歌的积累,死记太机械,硬背很烦人,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

【正文】最近网络上有一部叫做《穿越盛唐新生活》的穿越小说,异常火暴,火暴异常,写的是主人公杨青穿越时空回到盛唐的故事。

自黄易的《寻秦记》之后,穿越小说早已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浩如烟海泛滥成灾,但写穿越盛唐的却着实不多。

因为盛唐的气象,还真不是一般人敢去仰望的。

诗歌中的盛唐那么,盛唐气象到底是什么呢?提到唐朝,我们立马会想到唐诗,诗歌在唐朝,那可是最潮的东西——你想啊,都湿了,能不潮吗——可以用三无来概括。

一、无人不写诗上到九五之尊的天子,下至粗通文墨的农民,人人写诗。

贺知章告老还乡,临别之际,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在长安城东门设帐,为其饯行,要求朝廷百官参加,李隆基本人也写了送别的诗歌。

这在当时也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新闻。

白居易去世不久,新登基的宣宗李忱为了赐予他哀荣,也曾做诗吊唁:“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既高度评价了白居易诗歌作品的影响,也表达了对诗人的怀念之情。

当然,帝王们做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重视诗歌这一种文体,他们打心眼里愿意做一位诗人帝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帝都热情洋溢地从事诗歌创作,整个社会自然会蔚然成风。

唐朝有个姓张名打油的农民就因为一首《咏雪》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打油诗,并且名垂千古。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

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

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

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

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二、无事不入诗高考考诗歌,公务员考试也考诗歌;请客喝酒要写诗歌,送亲别友也要写诗歌;高兴了写诗歌,悲伤了还写诗歌。

可以说盛唐气象就融化在一首首琼浆玉液般的诗歌中。

金榜题名要写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孟郊)高考落榜也要写诗:“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

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当然,最浪漫的谈恋爱要写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情有了结果,洞房花烛夜更要写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三、无处不题诗现代人写微博,只能在网上、手机上写。

唐代人织围脖,没这限制,只要有毛笔,到处可题诗。

最能保存的——山水佳处。

李白《秋浦歌》其九有:“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山水佳处,题名留诗,是唐宋文人高标风流的雅事。

朱庆馀《送元处士游天台》记录了唐人的这份风流:“若过石桥看瀑布,不妨高处便题名。

”往往是,诗因景而传,景因诗而名。

最有名的题诗要数崔颢的黄鹤楼题诗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妻妻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据说李白登临之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于是黄鹤楼与崔颢闻名海内。

最易传播的——驿站墙壁。

驿壁是最常见的题诗媒介之一。

唐宋的驿站功能繁多,兼有驿邮功能和馆舍功能,是文人、武将赴试与下第、宦游与谪迁的必经之地,因此,从命运上讲,驿站关联着诗人的政治前途与生活方式;从交际上讲,驿站关联着诗人的人际友谊与社会声誉;从情境上讲,晨发暮宿的奔波与孤馆寒窗的憩息都是诗人情感的强力触媒,使得诗人有更多的时间和适合的心态题壁。

作为周至县尉的白居易曾经因公到这里视察,也题诗在驿站墙壁。

后来元稹从骆口驿路过,而且住宿在驿站。

习习山风,阴阴雾霭,啾啾鸟鸣,泠泠涧水,真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地方,闲来无事,他仔细读完了题诗,《骆口驿二首》(其一)记载了当时的情景: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

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元稹走后没有多久,白居易又到骆驿,看到墙上元稹的诗,可惜元稹已经离去了。

白居易挥毫写下《骆口驿旧题诗》,想像元稹殷勤读他陈旧的题壁诗的情形: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

惟有多情元侍郎,绣衣不惜拂尘看。

最浪漫的——水中红叶。

唐僖宗年间的一天,日暮时分,年轻学士于佑来到皇城宫墙外散步。

当时是,夕阳西下,秋风瑟瑟,草木零落,一股乡愁陡然而生——“断肠人在天涯”。

伫立御渠沟畔,看流水悠悠,淌不尽许多愁。

忽然流水中有红叶片片浮泛,情意幽远,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还似有墨印,于佑便随手将叶子捞起。

红叶上竟赫然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佑揣诗回到宿舍,藏在书箱底层。

就这样,一首幽怨伤感的小诗触动了一个文艺男青年的懵懂的心,爱情之火熊熊燃烧起来,一连几天都在沟畔徘徊。

最后,他竟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然后颠颠儿地跑到上游,放入水中。

人世艰难,命途多舛,于佑后来屡试不第,落魄之际,只好到河中贵人韩泳家做家教,“红叶题诗”也成了青春期男孩儿的美好回忆。

直到有一天韩泳告诉他说:“帝禁宫人三十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

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吾甚怜汝。

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于佑唯有感激下拜。

很快,于佑就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成家了。

结婚那天,于佑审见韩夫人艳若天人,以为误入仙境。

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佑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便如实告之。

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佑当年写下的。

俩人相对惊叹,感泣良久,同声说道:“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

”故事传开,寂寞宫女、文学青年竞相模仿,只是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奇迹。

李白身上的盛唐当然提到唐诗就不能不想到李白,因为谪仙人“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简直就是盛唐精神的标志。

所以,我们不妨从李白身上看一看盛唐气象。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学剑来山东”,“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他“仪表堂堂: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他“抱负远大: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李白身上表观最突出的,是自信心理和通达胸怀。

李白一生,从“仗剑去国”,出蜀远游,到供奉翰林,乃至流放,虽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但一辈子也没正式被朝廷任命为官吏,“供奉翰林”只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弄臣而已。

李白不愧为盛唐文化心理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诗人,虽屡遭挫折,但仍不屈不挠,昂扬进取,坚持在反映时代精神的道路上前进、探索;李白在盛唐时代精神的哺育下,养成了一种感情奔放,乐观激愤,兴奋超越抑制的心理特征;他的理想,他的苦闷,他的忧伤,都具有当时思想解放浓厚的时代特色一—狂放的理想主义。

这种狂放的理想主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成了盛唐气象的代表和典型。

因此说李白将盛唐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得意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顺境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逆境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落魄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由此看来,盛唐不是强盛的国力,而是一种乐观的心态;盛唐不是广阔的疆土,而是一种通达的胸怀;盛唐不是历史的故纸堆,而是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身体虽然不能穿越时空,回到盛唐;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借助古诗穿越盛唐,在现代校园中诗意的生活。

这就是我今天就要讲的《古诗与校园生活》,它与学习无涉,只和生活有关。

有人就会说了“古诗与校园生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嘛。

要说古诗和校园有关,也是和校园学习有关啊,和我们的生活有半毛钱关系啊?今天我就要告诉大家,古诗不仅和生活有关,而且关系是相当的大。

不信,诸位请看校园生活中充满诗意有人说:“生活中从来不缺美丽,只缺发现美丽的眼睛。

”同样我们校园中也从来不缺诗意,缺少的是发现诗意的眼睛。

一、最摄人魂魄的植物——石榴音乐楼前面繁盛的石榴树,那似火的石榴花盛开着多少文人的柔情蜜意。

白居易有首诗写石榴,“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对石榴推崇备至。

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因此俗称农历五月是榴月,五月盛开的石榴花,艳红似火,有着火一般的光辉。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

”写石榴花在阳光下,在夏风中,如血珠滴地,火焰烧人,真是气势不凡。

杜牧的《山石榴》别出心裁:“似火石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小山上如火的石榴在繁花中有着闲雅之态,姑娘用玉钗把一朵石榴花插上发髻,增添娇艳,那赤红如火焰的石榴花,就要烧着她乌黑的发髻,真是别出巧思。

曹植把石榴花开比喻成美丽的少女:“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

”明代蒋一葵在《燕京五月歌》曰“石榴花发街亦焚,蟠枝屈朵皆崩云。

前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

”唱出石榴花艳红夺目,还可漂染女儿裙。

这种裙子就是许多影视作品里提到的“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石榴裙。

二、最缠绵悱恻的植物——柳树女生宿舍楼下柔弱的垂柳,那飘扬的嫩柳枝不仅拴系着无数诗人的离情别绪,更见证了每晚男女生的依依不舍。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一首诗,用青青柳色,渲染出了离别悲伤氛围。

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通过离人这一缩影的描绘,勾起读者对古代多少离愁别恨的场景的再现。

晚唐简州刺史雍陶的“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题情尽桥》),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起一幕幕送别的缠绵悱侧的场面。

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恨写得淋漓尽致。

三、最坚忍不拔的植物——竹子学校东墙脚下的一溜竹子,孤独而又坚定地站在那里。

正应了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最黯然神伤的植物——梧桐温庭筠守着“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同样对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