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哥特式教堂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哥特式教堂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期末考试论述作业答卷
浅谈哥特式教堂
摘要
在欧洲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被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据说是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教会掌控人们的生活,要求“灭人欲”,思想禁锢严重,黑死病爆发,十字军东征等都给这中世纪蒙上了阴郁的色调。

然而,正如埃及人因为对法老的崇拜而建立起了金字塔,中世纪对宗教的极端崇拜则催生了教堂史上的一大瑰宝——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十三世纪的巴黎。

其中当属哥特式教堂最为闻名。

据说,由于内部的高大宽敞,参观者会感到无形的压力,人类的渺小以及上帝的伟大。

最早接触哥特式教堂应该是通过电视电影,记得当初看哈利波特,被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面的走廊深深吸引,后来才知道取景地就是哥特式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

再后来看的《达芬奇密码》,拍摄地之一的林肯大教堂居然也是哥特式教堂。

潜移默化之中,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当然这些专业名词是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已
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上大学后,有机会去一睹离我最近的一座哥特式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

教堂虽小,五脏俱全,彩色玻璃窗,繁复的尖拱,尖峭嶙峋的外观令人目眩!
一、名称的由来
“哥特人”是指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代指野蛮人。

在15世纪时,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旨在振兴古罗马文化,认为古罗马文化为正统,而哥特式建筑又曾经取代罗马艺术在中世纪风靡一时,所以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

然而,不管这个代称的含义是如何“野蛮”,哥特式教堂仍然如同它的发音一般优雅美丽,魅力难掩。

事实上,现在鲜有人真正了解哥特式原本的含义,特别是后来的哥特小说,哥特服装的兴起,更让人忘记了其本来含义,而把它与黑暗、奇异、古怪联系到一起。

但是不管怎样,哥特式建筑这个词却无疑是令人向往的。

二、教堂结构的变化
1.突破传统
传统的罗马式教堂给人的印象是结实稳重,不可动摇,从而来体现教会的权威。

而哥特式教堂则正相反,它用的是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
的雕刻的装饰来营造一种蓬勃的活力,营造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

1.1罗马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1、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

2、窗户、门、拱廊上都采取了半圆形的拱券结构。

3、常采用扶壁和肋骨拱来平衡拱顶的横推力。

4、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5、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

6、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

7、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如图一的比萨大教堂)
图一
1.2哥特式教堂的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

不仅所有的顶是尖
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

有人形容这是一种“火焰式”的冲力,仿佛可以将你的意念带向天国,直达上帝,有力地调动了人们的视觉和情绪。

(如图二的米兰大教堂,正门有众多小尖塔,大小尖塔约138座)
图二
2.转变原因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所以,罗马式建筑虽然较宽大雄浑,但显得闭关自守,并且由于拱顶产生强大的侧推力,需要笨重的支撑部件来平衡,挤占大量底层实用空间,与教堂作为信众经常出入使用的公共场所的用途不符。

而哥特式建筑轻薄高耸,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更加实用和贴近现实。

(如图三)
图三
三、技术与艺术
要突破传统,技术的创新必不可少。

哥特式建筑带来的建造教堂的新技术使教堂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

1.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作用是将所有的内部空间以骨架券连接为整体。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1.1拱的演变
从真拱中演变出来的结构有——筒拱、十字拱、六分拱,包括穹窿、内角拱、帆拱,其横截面都是半圆形或者一段圆弧。

图四图四为传统的圆筒拱
图五图五:A,原先的十字交叉拱的砌法;B,尖拱的常见砌法,先砌拱肋,然后再在拱肋上砌石板,这种拱肋又称为骨架,这种技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但石板的厚度可以显著减小,从而减轻结构的重量;C,四分尖拱肋;D,六分尖拱肋;E,星状尖拱肋示意图,分叉的拱肋向下汇合成束柱。

1.2门的演变
由于整个建筑的重量最终还是靠最下面一层的墙承担的,所以底层的墙非常厚。

为了让群众在进教堂时不至于对墙的厚度感到不舒服,建造者经常把大门设计成层层推进的(图六图七)并雕刻上圣徒的
像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图六
图七(巴黎圣母院的正门,雕刻的题材是“最后的审判”)
2.肋架券
肋架券是直接与承重部件相连、从拱顶的起脚处开始、沿着拱顶
弧面的边缘架设的加强拱券。

肋架券在哥特建筑诞生之前已经很成熟:仍然属于罗曼式建筑的美因茨主教座堂的拱顶就完全具备了哥特特征。

哥特工匠更加明确地掌握了它的受力原则,懂得要毫无遗漏地为拱顶弧面的每一条弦添加肋架券。

这样拱顶的其余部分就不再承重,只有围护作用,称为“蹼”,几乎不对墙壁产生侧推力。

蹼可以削薄到25至30cm,并且可通过填充轻质建材进一步减轻自重。

(图八英国西敏寺繁复的肋架券)
图八
3.飞扶壁
飞扶壁是一种起支撑作用的建筑结构部件,凌空跨越下层附属空间(如走道、小祈祷室等)连接到顶部高墙上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用
于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由于飞扶壁通常以半个拱券的形式出现,所以又称飞券。

飞扶壁在结构上应与肋架券连用,与哥特建筑标志性的尖券并无对应关系。

与扶壁相比,飞扶壁的位置可以相对自由地设置,为底层的平面布置提供多种可能性。

另外由于肋架券的受力点集中在飞扶壁上,除此之外的墙体可以砌筑得很薄,甚至完全取消、改为花窗玻璃。

同时因为飞扶壁暴露在建筑外部,也具有很大的装饰作用。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

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图九图十图十一)
图九
图十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
图十一巴黎圣母院成排的飞扶壁
4.玻璃花窗
也是由于肋的增多,肋组成的网络就足以承担重量,拱柱之间的墙承受的压力就小了,所以哥特式教堂创造性地用彩色玻璃马赛克组成的大窗替代了墙。

他们把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

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如图十二十三十四)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光线就这样第一次以瑰丽的形式进入了原来教堂里阴暗的空间。

信徒在这样光线下,怎么不会产生接近神灵的感觉?就像奥古斯特·罗丹说过:“哥特艺术的灵魂是在光与影的感人变化中,这种变化使整座建筑物富于韵律。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玫瑰花窗是
以旧约上的故事为内
容,主要的基调是紫
色,因为紫色是耶稣
的颜色
四、不同地区的发展
在英格兰,垂直线条得到强化。

在德意志地区,高塔成为重要标志。

具有文化优越感的意大利人,在这种新的建筑形制面前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们蔑视这种新的风格,并将之取名为哥特建筑;另一方面,在建筑的外观装饰等方面借鉴了哥特风格的尖拱造型。

五、小结
哥特式教堂无疑是教堂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和创新。

在其上延伸出来的以哥特式城堡为背景的哥特小说,或者直接发生在哥特式教堂为背景创作的名著《钟楼怪人》,哥特式建筑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也是文化的冲击,灵魂的冲击。

有人说过,透进玫瑰花窗的光芒不仅仅给黑暗许久的教堂带来光明,也给黑暗的中世纪带来了光明。

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实际上刺破了禁锢,暗示着自由的来临。

参考文献
1.西方建筑小史——罗马风与哥特式liptontea
/986847.html
2.哥特式教堂玻璃窗纹样与羊毛毡工艺的结合论文杨忠鑫
3.英国哥特体小说研究--《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宁晓慧
4.土木工程概论结课论文
5.骨架券
/s/blog_6a4df70a0100psii.html
6.哥特式建筑维基百科
/wiki/哥特式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