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一)诸论1.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3.抑制:细胞功能变化由强变弱的过程称为抑制。

4.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5.阈刺激:能使组织细胞发生变化的最小刺激称为阈刺激。

6.内环境: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7.反应:活组织接受刺激后发生的功能改变。

8.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9.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10.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11.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12.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3.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14.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15.反馈:由受控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二)细胞基本功能1.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2.载体:是介导小分子物质转运的另一类膜蛋白,它具有特异性。

3.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4.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5.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6.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7.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8.终板电位: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9.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0.极化: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1.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2.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3.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4.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5.兴奋-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的电兴奋和机械性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16.等长收缩:收缩时,肌肉只有张力的增加而长度保持不变。

17.等张收缩:收缩时,肌肉只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8.单收缩:当骨骼肌复制一次短促刺激时,可发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9.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低,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这个过程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20.完全强直收缩:如果刺激频率较高,使后一次收缩落在了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这个过程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21.调定点:指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设定的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三)血液1.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家偶偶血细胞比容。

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哄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3.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固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液体状态的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

4.红细胞叠连:在某些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哄细胞彼此能较快地以凹面相贴,称为红细胞叠连。

5.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成簇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实质是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6.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四)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3.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简称心输出量。

5.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6.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7.工作细胞:普通的心肌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稳定的静息电位,主要执行收缩功能,称为工作细胞。

8.自律细胞:特殊心肌细胞(窦房结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组成心内特殊传到系统,这类细胞大多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称为自律细胞。

9.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制,可将心肌细胞分成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

前者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蒲肯野细胞等;后者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房室结细胞等。

10.期间收缩: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收缩,称为期间收缩。

11.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间收缩之后,伴有一次比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12.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为容积速度。

13.血压:流动中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

14.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指心跳停止、血流暂停,循环系统各段血管的压力很快取得平衡,此时循环系统各处所测压力相同,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5.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液指称为收缩压。

16.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7.脉搏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

18.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19.中央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20.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1.有效率过压: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称为有效滤过压。

(五)呼吸生理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外呼吸: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肺牵张反射:即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5.呼吸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群称为呼吸中枢。

6.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所能接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即血氧容量。

7.氧含量:在10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为Hb氧含量,即血氧含量。

8.血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为Hb氧饱和度,即血饱和度。

9.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10.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顺应顺。

11.用力呼吸量:指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吸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12.V/O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

13.P50: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氧分压。

(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称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2.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3.基本关节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节律性的缓慢的除极电位。

4.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胃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5.胃粘膜屏障:由胃上皮细胞的顶端膜和相邻细胞之间存在的紧密连接构成的,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的屏障。

6.胃排空: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8.容受性舒张: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肌肉的舒张。

9.跨细胞途径:肠腔内物质由肠上皮细胞顶端膜进入细胞,再由细胞基底侧膜进入细胞外间细胞的过程。

10.细胞房途径:肠腔内物质通过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进入细胞外间隙的过程。

11.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消耗能量。

12.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七)能量代谢与体温1.能量代谢:生理学中通常将深谷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 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 量的比值5.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人体处于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的能量代谢。

6.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7.体温: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8.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的消耗能量的作用。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人的为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为19%。

3.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的大小,即率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4.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并非通过改变有效滤过压,而是改变滤过平衡点。

从肾小球滤过率和红细胞比容可计算肾血浆流血。

5.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6.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租用:指肾小管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中。

7.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8.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当血糖浓度升至300mg/ml时,令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均已达到或超过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此时每分钟葡萄糖的滤过已达两肾葡萄糖重吸收极限。

9.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液(特别是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随肾小球滤过率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大,反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