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期末试卷B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下列成语不是出自《论语》的是( )A.言而有信B.巧言令色C.见义勇为D.闻鸡起舞 2.“箫声入耳,百事不忧”所形容的是( )的乐技 A.孔子 B.苌弘 C.王昌龄 D.贾岛 3.《左传》所用的记史方式是( )A.国别体B.纪传体C.编年体D.纪事本末体4.《青青河畔草》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是( ) A.赋 B.比 C.兴 D.抒情5.《长恨歌》中描写杨玉环美貌的诗句是( )A.汉皇重色思倾国B.婉转蛾眉马前死C.回眸一笑百媚生D.花钿委地无人收6.作品被誉为诗仙的诗人是( )A .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7.《长恨歌》的诗句中,不能勾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美好回忆的地方是( ) A.昭阳殿 B.骊宫C.华清池D.蓬莱宫8.温庭筠《梦江南》中,哪个词作为全词的感情线索( ) A.恨 B.天涯C.空落D.空落9.柳永《八声甘州》中,“红衰翠减”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比喻 B.拟人 C.借代 D.拟物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广场上挤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人群。
B .巴金的晚年,仍然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写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C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D .晚会上演出了音乐、舞蹈、曲艺等文艺节目。
11.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是( )A .柳永B .苏轼 C.李清照 D.李煜 12.香山居士是作家( )的号A .白居易 B.李煜 C.李清照 D.辛弃疾 13.下列名句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D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4.下列居士中的女作家是( )A .六一居士 B.易安居士 C.东坡居士 D.香山居士15.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
A .红色 B .花 C .树叶 D.红叶 16.被王国维推许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词人是( )。
A.陆游 B.柳永 C.晏殊D.纳兰性德17.“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的作者苏轼是四川( )人。
A.隆昌 B.自贡 C.泸州 D.眉山 18.下列诗句中,哪一句没有表达爱国情怀?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9.“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 )的诗句A.李煜、柳永B.柳永、李清照C.李煜、李商隐D.温庭筠、李商隐密 封20.下列哪句诗不是描写冬天的景色的?()A.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君子喻于义,()。
2.娥娥红粉妆,()。
3.白骨露于野,()。
4.微雨从东来,()。
5.春江潮水连海平,()。
6.人生代代无穷尽,()。
7.回眸一笑百媚生,()。
8.在天愿作比翼鸟,()9.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 )。
10.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
1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对哪部著作的评价?()12. “千凿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建筑材料()13.西湖美景闻名天下,雨中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景色。
北宋诗人苏轼就曾经写下诗句(),14.常用来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诗句是()、15.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轼并称(),其继承并发展了()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16.杜甫的诗作代表了()诗歌的高峰,首创即事名篇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面白居易为首倡导的()17.()是唐代文人中第一个致力填词的人。
其词多收入(中,被奉为花间词人之冠。
三、诗词鉴赏(10分)春光好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2)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进行简要分析。
(6分)四、现代文阅读(共15分)大地上的读书人陈全忠①有人说,读书最好的年龄是十五六岁,那时精力旺盛,记忆力好。
但在最好的读书年龄,我却没有书。
我生活的村庄离县城的新华书店有几十公里,出山不容易,再说家里也没有钱给我买书。
②我所能索到的书,都是哥哥从家境好些的朋友、同学那儿搜罗来的,借期往往只有三四天,看完即还。
正因为借到书不容易,书在手里的时间那么短,我不得不抓紧分秒时间读完。
③上中学是在十几里外的镇上,每天赶早走路去,到了教室,满头大汗。
待到放学,出了校门,心就像出笼的鸟飞了。
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在一块叽叽喳喳,我故意落在后面,独自走,没人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摸出书来看。
大地之上没有书桌,没有书房,只有无限的风景。
我捏着方块字的纸缓缓走在山间公路上,心情随字里行间的故事一路铺陈。
书中的某个情节或某个字句激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忍不住想奔跑,想歌唱,或者索性找个尚有斜阳照射的山头,坐下来,将故事中未解的结局看完。
我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少年时代的书都是在路上边走边读完的。
④苦吗?我怎么毫不觉得。
在物质上最贫乏的时候,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走在荒芜的山间路上,有一本书在你面前打开,有不同世界的人和你作伴、对话,丰富你的人生和阅历,是一件多么甜蜜的事情。
少年时代的书不是在温暖的书房、舒适的书桌旁读的,而是在田间山头、在匆匆的脚步度量中读完的,书上的每一个字句都跳跃着进入视线,但因此更加带着热腾腾的气息,可以拿到生活中掂量,可以在天地草木间寻找注解,可以以最强劲的频率和心灵发生共振。
⑤几年前的一个假期,我去了宜宾一个叫李庄的小镇。
风景是乡村式的,恬静、可以平淡相处,一如我少年成长时的那个村庄。
⑥其实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镇,上个世纪在抗战的硝烟中,中国许多地方再也不适合读书做学问了。
无数的文化单位开始西迁,迁向内地,迁向有深山大河屏障的僻远城乡。
大批学者也选择了这个贫穷而偏僻的小镇蜗居、做学问,保存学术的薪火。
⑦读书苦吗?毫无疑问,在这样的环境中。
居住和吃饭都是大问题。
最要命的是,没有书。
唯一带有存书的机构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依附于此的读书人才稍得以慰藉。
但是,要到这个读书的地方殊不容易,我曾经在李庄镇外寻索着,穿过一大段弯弯曲曲的田埂,还有一片树林,然后爬500多个台阶,才找到山峰顶部的一个山庄,这就是当年的史语所办公遗址,现在已改为学校。
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走着的时候,我突然找到了少年时读书的心境。
⑧这样的生活苦吗?我翻遍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在李庄留下的文字,看到的只有读书、研究、做学问得到的累累著述,和对国运、天下事的远视,而物质上的困苦却不见于纸间笔头。
如果可以穿越,我说不定能看到这一幕: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考古学家董作宾躬身简陋的斗室,手写考古史上开天辟地的煌煌巨著《殷历谱》;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和夫人、儿女以及学生,携带大盆小盆,兴致勃勃地到野外捕捉青蛙并收集蛙卵做实验。
在李庄的田野沟渠间,人跑蛙跳,你追我赶,泥水四溅;中国营造社的梁思成兴致勃勃地画下李庄旧旧的东岳庙的建筑构式图,旁边是同济大学学子的琅琅书声......⑨在彼时的李庄,世界很喧哗,有人做了高官,有人发了国难财,也有读书人因此眼红,放弃书桌,奔向豪门之间。
剩下的那一群读书人,面带菜色走在大地上,孜孜埋首于卷册笔墨之间,自得其乐。
⑩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个当下具体的境遇中,肯定有比读书更好的选择。
历史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留存。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1.依据文章内容填空。
(6分)2.文章结尾,作者写道“历史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留存。
”你觉得真正留存的是什么?(2分)答:3.文中的“苦吗?”“读书苦吗?”“这样的生活苦吗?”的追问,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中读书“苦与乐”的讨论。
请围绕这个话题,写一段话(请结合阅读一部名著的过程和感受,字数100字左右),准备发言。
(7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运用题(5分)人们习惯从正面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一般的常规属性,也有一些特殊属性。
客观事物的两面性为逆向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请从下面句名言中任选两句进行反驳。
要求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50字。
(5 分) ①沉默是金。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逆境出人才。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