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15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1教学内容:不当“小皇帝〞主题:克服任性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认清任性的害处。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改掉任性的坏毛病。
教学重点:认清任性的害处。
教学难点:改掉任性的坏毛病。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小品——任性的“小皇帝〞教师要事先挑选好六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排练〔强调台词的语调和神态,注意形体动作以及道具的设计〕。
1、教师课堂点题:同学们,任性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的,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任性的问题,先请大家观看一个小品。
2、出示思考题:〔1〕谁是任性的“小皇帝〞。
〔2〕“小皇帝〞有那些坏毛病。
〔3〕任性又有那些害处。
3、提出观看要求: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告诉学生这就是对同学的尊重。
二、讨论1、讨论方法指导: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各抒己见,求同存异,要心平气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仔细地听取别人的见解。
2、就以上问题分四人一组相互讨论。
3、根据小品内容,结合自身情况,讨论任性有那些坏毛病和害处。
三、展开1、自我测试,完成调查卷〔要求认真、如实的填写,告诉学生老实是一个人的美德〕2、找出克服任性的方法3、针对调查卷所出现的任性问题全班进行讨论交流。
四、小结1、自我评价:这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一个什么问题?你认清了任性的害处了吗?在你身上是否存在任性的问题,找到改正的方法了吗?你学会讨论的方法了吗?你有收获吗?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讨论了“任性〞,大家都很认真,也在克服任性方面动了不少脑筋,相信同学们一定不愿做任性的孩子,对吗?六、总结:任性是一个大坏蛋,千万别和它做朋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2活动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活动内容:1、分析案例。
2、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活动过程:一、谈话:怎样才算真正的健康?主持人:同学们,我们在学校里一起生活、学习。
遇到以下情况,你会怎么办?1、上课不注意听讲怎么办?2、如何提高学习成绩?3、我不知如何面对期末考。
4、摆脱成绩不佳的阴影5、提高自己的注意品质。
6、做好考试前的复习。
7、厌学了,怎么办?8、成绩直线下降,我很自卑。
9、不及格,我疑心——10、大胆与人交往。
11、同学对我有成见,我该怎么办?12、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13、怎样改善人际关系?二、组织学生讨论:1、小组内选择几个话题进行讨论。
2、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分析案例1、找生读案例。
2、讨论:结合第8、10、13,帮这位同学走出阴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你有什么好的方法?3、学生发表看法。
四、取长补短想一想:你在哪几个方面做的好?哪几个方面做的不好?今后你应该怎么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3教学目标:1、了解归因的重要意义。
2、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归因,树立自信。
教学过程:引言如果你最喜欢的电影演员演了一部非常糟的电影。
你会怎么解释呢?有几种可能的理由,例如:也许他那阵子身体状况不佳,也许他家里突然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也许他因为伙伴太差劲,而不能发挥如意。
也许他本身就是一个并不高明的演员。
他以前的成名全是偶然。
如果你选择了前三个之类的非赏演技的原因,你还会喜欢那个演员,如果是最后一个归因,你肯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喜欢他了。
换一个主人公,你有一次考得特别好,你又会怎么解释?碰的?还是你那天心情特别好,意外?还是你终于考出了真实的水平了?如果你把考好的原因归为前两因类,那么你不会更从地对自己有信心,对运气一类的,你会因此对自己更有信心。
这两例都说明了同一行为不同归因的不同效应。
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时候,往往会寻找自己和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就叫“归因〞。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归因理论〞。
提问:你们对这次月考满意吗?那么你们是如何归因的?是稀里糊涂地让它过去,还是真正地学会吃一堑长一智呢?其实,我认为:输或赢都要明明白白,只有明白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你才能有的放矢。
现在,我请大家写下你们这次考试失败或者成功,原因是什么?将认为自己失败的与认为自己成功的分开。
根据反响来分析,向学生解释正确归因的方法。
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易是分析学习或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有自信心的人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强,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努力。
认为自己要努力程度到了自己必定成功。
相反,缺乏信心的人,常把成功的原因的归为运气好,任务容易、自己无法决定的外部因素,而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差甚至无能。
〔积极归因:当失败时,要告诉自己“这次失败是因为我的努力缺乏,我的能力是足够的,只要我努力了,无论下次任务有多难,我都可以战胜困难〞〕指导学生阅读林肯的故事,并在每次失败中找出可能的原因。
讨论两个问题:1、最终是什么原因导致主人公最终坚持不懈?2、揭示主人公就是著名的美国总统林肯。
这时,你会怎么归因?分享:故事《沉香与木炭》引导:每个人都是一座金矿,调整自己的归因倾向,学会积极归因,走向成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案4主题背景:近年来,心理问题、健康问题成为大家经常谈论的话题。
从追求健康的身体,到追求健康的心理,以致追求健康的人格,这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进步。
从体育课程的改革,第二课堂的活泼,它在倡导一种大健康观念的同时,也标志着一种大教育观念正走进校园,走进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
高一学生刚踏进高中校园不久,生理和心理正处于一个应适阶段,健康教育就要从这个时期打根底。
班会目的:1、使学生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建立预防为主、自我保健的意识。
2、培养学生敢于发言,勇于发言,善于发言的好习惯。
3、让学生学会心理状况的自我分析。
引导学生及时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4、提倡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
班会形式:主持设问、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汇总班会流程:(一)、导入课题1、提出问题:在你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健康、金钱、事业、爱情、亲情、友情、美貌、道德品质等) 组织形式:小组讨论、汇总(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如下):老师:同学们,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重视,健康是全人类的头等大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已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
2、提问:你们大家讲讲自己对健康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生发言,老师总结)老师:人们总是习惯上把不生病的人说成是完全健康的人,这是不完全正确的,还有人认为身体强壮就是健康,这种理解也不够完整,究竟怎样才算是健康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含义是:健康的含义: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1、身体健康是指无身体疾病和缺陷,体格健壮,各器官系统机能良好,有较好的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
2、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
(二)、心理健康自我评价:(附表)很多学生把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理解为心理变态和精神病,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们千万不能把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看成一种病态,只有异常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才是心理变态或精神病,那么我们学生通常能遇见哪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呢?把自己的各种烦恼无记名写在字条上,然后由老师归纳挑出较有代表的由全体同学发言提议解决烦恼的方法。
其余的没有解决的由班长把它定成一本烦恼本挂放班上。
同学们以后可以把自己的烦恼写出来,其他同学留言相互关心鼓励。
(三)、学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要求(附后)最后老师总结: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健全状态的物质根底。
这几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一个人假设是身体健康欠佳或是疾病缠身,自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它两个方面。
而心情不好或社会交往不正常或在群体生活中关系紧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身体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要求(附)⑴自觉----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把学习看成是负担,愿意学习,努力掌握知识技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经刻苦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地追求新的学习目标。
⑵自持----心理健康的学生情绪稳定,乐观,表现适度易控,不为一时的冲动而违犯学校的纪律,不为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焦虑重重,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豁达,充满朝气。
⑶自知----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相貌、兴趣、体型、体质、生理特点、体能、气质、性格品德和智慧等方面都有比拟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⑷自爱----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已的生理特征,心理能力及自己与周围现实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个人的理想、信念、目标、行动能够跟上时代的开展,并与社会要求一致,既不自我欣赏,也不自惭形秽,不管自己长得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疾病,智力能力的水平上下,都能喜欢,悦纳自己,不管周围环境优劣,条件好坏,都能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
⑸自尊----心理健康的学生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老师、长辈尊敬、有礼貌,对同学信任、互敬、互爱、互助、互让,对儿童和残疾人表现出同情、尊重、爱怜和热心帮助。
⑹自强----心理健康的学生自信自己的存在会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
因此,确定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开展的人才。
⑺自制----心理健康的学生有道德和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行为标准及法令,遵守学校纪律,个人服从集体,服从社会,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改正缺点,使自己的行为标准化、社会化。
常见心理异常及分析①焦虑:资料:某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但一遇到重要考试,就会出现心慌、心痛、失眠等现象,考试就考不好。
这就是过度焦虑的现象在作怪。
焦虑是一种紧张、压抑的情绪状态。
每一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过体验,学生的焦虑多数来源于学习情境,学生面临升级,毕业,升学考试,自己又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会产生焦虑,这是正常的,人人都会有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焦虑或焦虑过高,时间过长都不好,短时的低焦虑能促进学习,如考试期间,有点儿心理压力,唤起紧迫感,会约束自己努力复习功课。
当然过度的焦虑会表现出过分的担忧,可以表现为心慌意乱,烦躁不安,易发脾气等,许多焦虑者在发作时常伴有躯体的腹泻等现象,而体格检查却未见各器官有什么病变。
那么如何克服焦虑呢?焦虑时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参加体育活动把心中的焦燥转化为身体能量排出体外,也可以把心中焦急烦恼的事情写下来或倾诉给朋友听,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②抑郁:资料: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全球目前到少有2亿人患有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号称“第一号心理杀手〞。
典型人物:林黛玉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或心境,轻时心情沉郁、无精打彩,自觉脑力迟钝,肢体乏力,不愿参加各种活动,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太低,对一点困难也无法克服,因而显得十分消极和悲观,严重时表现为极度的愁闷伤感,忧心忡忡,甚至终日饮泣,自愧难以为人,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