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古代商业的发展》

1.3《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知识梳理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①(1)商朝人被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商业②(1)秦汉至隋唐,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的原因:A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B两汉统一局面的形成;C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3.隋唐时期:商业③(1)原因: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C对外交通发达。

(2)表现:A都市商业大量出现:如东都洛阳、邸店兴起;B市场发展:如农村集市发展(夜市等),城市中“市”与“坊”分开;C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4.宋元时期:④5.明清时期:⑤(1)明清商业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

原因: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2)城镇商业繁荣,表现为: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

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C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

D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北宋前后城市功能的变化:(1)北宋之前的中国古代城市政治、军事意义更大,经济意义居从属地位。

北宋之后大城市的经济意义逐渐增大。

(2)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①、镇、②为单位形成了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汉唐时期的城市特征:A绝大多数城市是因为属于各地政治中心而建设起来。

地方上的中小城市也多因为是各地郡县治所而发展起来。

B城市的政治、军事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消费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商业的繁荣远远超过了商品生产的水平。

C农村集市有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水陆交通要道附近,集市不断增多,有些还发展成重要的③。

(2)宋元时期市镇商业的繁荣: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如宋代的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C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④,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古代大城市的繁荣:A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

B丝绸之路的开通、⑤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正常的对外贸易:(1)西汉: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2)唐朝:政府在广州设①,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积极发展海外贸易,②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先在南方主要港口设七个市舶使,后合并为泉州、庆元(今宁波)、广州三处;制定市舶法则;③港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也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2)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经济上求购各种异域珍宝特产,以满足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4)表现:如④。

3.明清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后果是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重点突破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前提)。

经济:农业、手工业发展(物质基础)。

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

金融: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

2.宋朝空前繁荣的商业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1)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4)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

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

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

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

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

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

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

(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

(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4.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古代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4)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5)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实行,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典例解析][例1](09年全国卷二)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 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解析: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B。

[例2](09年广东卷B)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为皇家生产奢侈消费品。

不投放市场。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特点的理解。

答案:B。

[例3](08年山东卷9)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北宋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夜市、草市、晓市开始出现;同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中国开始出现彩瓷是在元朝,元朝出现了青花瓷,故②错误;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于明清时期,故④表述错误。

答案:D。

[例4](08年海南卷26)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清)归玄恭:《归庄集》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12分)解析:本题考察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正确理解四则材料所表述的意思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材料一说明汉代商人政治、经济地位低下;材料二认为商人可拥有财富,但政治地位低下,不得入仕为官;材料三强调了商的重要性;材料四认为在社会上经商并不是被人们看不起的职业。

答案: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

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

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4-6分。

要求: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0-3分。

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例5](2008年广东文科基础卷)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是四选三,可用排除法。

草市是在北宋时期才出现的,且位于城郊和乡村。

答案:C。

[例6](2007年海南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1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从图片中对甲骨文的翻译可看出四个字都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正好印证了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答案:D。

[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商人”一词源于A.商朝人自称商人B.商王重视商业C.商朝人善于经商D.商都的商业发达2.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的是A.姜尚B.商鞅C.管仲D.范蠡3.“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A.社会动荡,农村破败B.商业繁荣C.商人众多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4.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农业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大运河的开通D.纸币的发行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当时称之为A.飞钱B.交子C.会子D.银票6.读下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 B C D7.从秦朝“半两钱”到宋元时纸币的流通,这种货币形式变化的原因A.纸币便于携带,使用方便B.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D.纸币的商业信用较好8.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A.北宋造纸业发达B.北宋印刷技术先进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D.商业的高度发展9.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②商业发展始终处在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③商品经济发展未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④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0.徽商和晋商开始致富的共同点都是经营A.大宗商品交易B.盐业C.兴办票号D.从事对外贸易11.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崛起过程的相似点是①开始经营盐业致富②经营行业比较广泛③都涉足金融领域④都把买卖做到国外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12.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范围都不断扩大,活动地域也不断延伸,这说明①商品经济有开拓性、开放性特点②晋商和徽商富于开拓精神③晋商和徽商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④当时统治阶级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3.晋商开始兴办票号开始于A.顺治年间B.康熙年间C.雍正年间D.乾隆年间14.下图与中国古代哪一地方的商人有关山西票号——日升昌A.胡商B.徽商C.京商D.晋商15.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其中“新安”、“山右”分指现在的A.浙江、山东B.广东、山东C.安徽、山西D.浙江、山西16.关于徽商和晋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产生于明清时期B.城镇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产物C.支配某些手工业生产活动D.使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主要来源17.(2007年镇江)明清时期,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