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
一、背景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准确、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孕产妇死亡的基本状况、主要死亡原因和影响因素,目的在于掌握不同地区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和制定改善孕产妇保健服务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二、监测范围和对象
(一)监测范围:全县。
(二)监测对象:
1.监测地区内有本地户口的孕产妇,包括计划外的孕产妇。
2.户口不在监测地区的所有非本地户口的孕产妇。
注:(1)凡在监测地区内的孕产妇(包括本地户口或非本地户口)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内死亡者,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凡与任何与妊娠处理有关或由此加重病情等原因造成的死亡均报告孕产妇死亡,但不包括意外原因(车祸、中毒等)导致的死亡。
(2)监测地区内死亡的孕产妇,无论本地或外地,无论死亡地址是在家中、途中或医院,均由所在地监测医院上报。
三、监测内容、指标
(一)内容
1、监测区内的活产数;
2、孕产妇死亡数和死亡原因;
3、孕产妇死亡的地区和人群分布;
4、死亡孕产妇接受卫生保健服务情况。
(二)指标
1、孕产妇死亡率;
2、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
3、孕产妇的死因构成和影响因素。
四、监测资料的收集与上报
(一)渠道:由村→镇→县三级网络逐级上报,建立以县妇幼保健院为中心的孕产妇死亡报告系统,要求各级均有专人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二)方法:
1、监测地区每发生一例孕产妇死亡,在24小时内,均由监测点所在地医院向镇安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电话报告孕产妇死亡的一般情况(具体要求见孕产妇死亡登记册)。
2、监测点所在地医院妇幼人员组织专人(主管医生)到本医院、村医、接生员或个体行医者处调查或了解与死亡有关的病史,包括孕期、产时、产后情况,发病与死亡经过,还要注意询问死者的既往史。
如该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家中,无医疗保健人员或接生员在场,则应入户了解有关死亡过程及病史,写出死亡病例摘要或死亡调查小结,然后填写死亡报告卡,并由所在地医院医务科组织院级孕产妇死亡评审,最后于发生死亡10天内将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院级评审记录报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
3、凡在县级医院发生的孕产妇死亡,由所在医院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医务科组织院级孕产妇死亡评审,最后
于发生死亡10天内将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院级评审记录报告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
4、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信息管理人员负责每半年组织一次专家,对县内所有监测点发生的孕产妇死亡进行县级评审,将评审结论填入死亡报告卡中,并反馈给监测点所在地医院。
5、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信息管理人员每年7月15日、次年1月15日前将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市级评审表上报陕西省妇幼保健院信息科。
五、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与运行:建立逐级质量检查制度。
1.镇卫生院对村级,利用每月妇幼工作例会,进行检查。
2.县级每年组织一次全面质量检查,活产数漏报调查抽取4-5个镇,每个镇抽取4-5个村进行。
孕产妇死亡补漏应在全县范围内进行。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 活产漏报率=%数
上报活产数+漏报活产漏报活产数100⨯ 孕产妇漏报率=%数
上报死亡数+漏报死亡漏报死亡数100⨯ 卡片填写的错误率=%每张卡片项目数
抽查卡片数抽查卡片的错误项目数100⨯⨯ 卡片填写的完整率=%抽查卡片总数
抽查完整卡片数
100⨯ (三)质量要求
1.漏报率:死亡漏报率≤15%,活产漏报率≤10%;
2.卡片质量:项目错误率〈1%,项目完整率≥99%。
(四)漏报调查方法
1.孕产妇死亡漏报调查:在医疗保健机构病案室及相关科室,抄录15-49岁育龄妇女死亡及危重出院名单,填写育龄妇女死亡线索表,采取调查病历,座谈会、走访等形式核实是否孕产妇死亡。
同时可在计生站、派出所寻找育龄妇女死亡线索。
2.活产数漏报调查:以村级出生季报表为基数,采用多种形式与接生登记本、进出院登记本及计生、公安、防疫等记录本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