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经典读后感10篇《罪与罚》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6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读后感(一):罪与罚应该属于难懂的书。
很多内容和精髓已经有人叙述,在此不做赘述。
读完这本书,感觉很深奥。
作者描写人物心理的能力太强大了,而且他的人物只对话就能让读者明白他们在做什么动作或什么表情,很有意思。
此书中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希望以后再能读一次。
《罪与罚》读后感(二):斯维里加洛夫-好色者,卑鄙者,慷慨者毛姆在读书随笔里评论陀氏不是一个天才小说家,他讲故事的能力只算一般。
当然是这样,因为陀氏把十之八九的笔墨都用于心理独白。
所以尼采才说“我从他那里获得了最有价值的心理学资料”。
不过这本书,陀氏把整个剧情安排的还是比较紧凑,剧情+剧情之间精彩的内心独白,让可读性比卡马拉佐夫兄弟强了很多。
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是“斯维里加洛夫”-杜尼娅的雇主。
这是怎样一个人物啊!矛盾在他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服从于自己的妻子若干年却最终害死了她,他好色意图强奸杜尼娅却在对杜尼娅的爱面前卑微懦弱,他“随时都可以做出一份迷人的样子”欺骗大家但最终用无限的慷慨帮助了杜尼娅,索菲亚和自己的未婚妻,他可以背地里无耻的攻击拉祖米欣却很放心将杜尼娅以及未婚妻的钱财托付于他。
每一个自然人都是一个矛盾体,当爱一个人的时候或许仅仅因为害羞而同时恨他,当无私给予人帮助的时候或许又深切渴望对方的感激与认可。
只是,能把一个矛盾的人用一本书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陀氏的确是天才的。
《罪与罚》读后感(三):《罪与罚》161023一开始完全想不通拉斯科尼科夫为什么要杀那个老太婆,为什么可以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伤害少数人的利益呢?虽然心理活动的描写很好,但我觉得不该成为他杀老太婆的借口,说什么与“天理”之间的搏斗,但我觉得他并没有代替天理的资本,成为拿破仑还是什么伟人的资本。
心理描写还是挺好的,值得再看一遍,希望以后可以看《卡拉马佐夫兄弟》,嘿嘿嘿。
如果人并不是真的那么卑鄙,我指的是一般人,是整个人类——那么其余的一切都是偏见,都只不过是认为的恐惧,没有任何障碍,那么,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何况要想了解一个人,需要逐渐地、仔细地观察他,以免造成偏见和误解,那是过后很难纠正和晚会的。
啊,必要的时候,我们会压制我们的道德感;自由、安宁,甚至良心,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送到旧货市场上去卖。
就让我的医生毁了吧!只要我们心爱的人能够幸福!我早知道,做这种事我会受不了的,可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要自寻烦恼呢?要知道,就在昨天,在昨天,我去......做试探的时候,要知道,我昨天就完全明白,我会受不了的......那为什么我还反复想着这件事呢?为什么我知道现在还犹豫不决呢?天性也可以纠正和引导的嘛,不然,我们就要被淹没在偏见的海洋里了。
几乎每一个罪犯,在犯罪的时候都意志消沉,缺乏理智,在最需要保持理智和小心谨慎的时刻,却被幼稚的、罕见的轻率所替代。
他深信,这种理智模糊和意志消沉像疾病一样向人袭来,逐渐蔓延,并且在犯罪之前不久达到顶点;这种情况在犯罪的那一瞬间还在继续下去,而在犯罪以后,还要因人而异地继续若干时候;最后像一切疾病一样渐渐消失。
被押送去处死的人大概就是这样的,念念不忘地想着一路上看到的一切东西。
《罪与罚》读后感(四):07杀人日记书本很厚,600多页,但故事并不长。
我大概花了一个多月(或许更久)的时间阅读这本只讲了不到两周故事的书。
或许是因为阅读这本书用的时间过于琐碎,我对整本书绵密的描写从一开始的惊艳慢慢地变得有些厌倦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真是把一个人心里的纠结体现得淋漓尽致,看完内心还是很震撼的。
拉斯柯尼科夫杀人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原以为自己能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人物,却依然敌不过现实的牢笼,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一只普普通通的虱子。
主人公的一个观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大人物在做事时,不会顾及路边踩过的花花草草,也只要最后的大事业能够成功,之前的所作所为不管是不是正义的都将被世人原谅。
书后面的评论文章里说这是一种“算学”,通过计算使得最后的利益能够得到最大化。
不过不得不说,我认为主人公的这种想法挺有道理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世上能成为大人物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且,能大人物并不是天生就是大人物,时势造英雄,有时还会需要一点机会和运气。
不管怎么说,相较于之前,我认为这是一次失败的阅读经历。
不管是阅读的节奏、体验还是最后的收获,都可以说是很不理想的,对于这样一本有口碑的作品,我得到的东西却是如此的少。
但眼下,我已没有精力再把这本书像之前一样重读一遍了,留给以后吧。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不不不,应该是最开始强化了这本书在脑海中印象的是当时看《最高的离婚》,里面结夏说她看了男主喜欢的《罪与罚》,哭的稀里哗啦,最后才发现这本书是分上中下,而她只看了上下哈哈哈(好像跑题了。
最后的最后,附上整本书的结尾吧(寒假在家里看妈妈放的电视剧也提到了这一段的内容)但这已是一个新故事的开端,这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如何逐渐获得新生,他逐渐蜕变,逐渐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逐渐认识到迄今为止他完全不了解的现实。
这可以成为一篇新小说的主题——但是我们现在的这篇小说就到此为止了。
《罪与罚》读后感(五):生活的盲区——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小说的魅力并非知识型的,而是探索型的。
小说始终在探索生活的盲区,无奈、彷徨、恐慌、迷失等等。
小说不需要一个真理式的结论,更需要一个模糊的印象,真理不是生活,模糊的印象才是我们对生活的记忆。
杰出的小说家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因为他们一不小心踏入了生活的盲区,这始终源于艺术家的敏感与勇气。
我不认为一部好的小说,所设置的情节需要逻辑,因为逻辑是哲学家的事情,但有时候逻辑会束缚创造力,世界过于复杂,逻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西方哲学家的“真理”,最后被时间撕成思想的碎片。
没有真理,没有逻辑,小说剩下了什么?我认为中外小说始终在追问一个终极问题:“我们的生活如此不堪,但为何我们还要活着?”这看似是一个哲学命题,但并不适合哲学逻辑性的探索,因为世界充满了荒诞,没有逻辑,没有理性,可以看看周围发生的一切,是否有因果的关系呢?哲学的有条有理,无法承载生活的错综复杂。
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国史上最有深度的文学大师,与托尔斯泰起名。
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嗜赌成性的人,每次输钱后的状态,都是他创作的灵感,因为要用稿费还债。
原来,文学大师的创作动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伟大。
为了还赌债而写作,这就是一种生活的荒诞。
在生活的盲区中探索是孤独的,它与主流背道而驰,这是俄国作家的风格,形成了沙俄文学阴郁、焦虑的独特气质。
如果说托尔斯泰是在探索民族的盲区,为俄国的出路奉献一生,那么陀斯妥耶夫斯基所探索的是人性的盲区,如何能从罪恶中解脱。
《罪与罚》是一部忏悔录式的心理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
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忏悔之心,就是盲区中的一部分。
现实社会没有人强迫某个人必须忏悔,这没有任何的逻辑,但罪恶感始终压迫者拉斯柯尔尼科夫,这种痛苦无人知晓。
生活的盲区,往往是藏在人们的心里,人的心理活动比社会活动更为复杂。
不否定这是创造的动力,但更是罪恶的根源。
杀人是有罪的,看似很正确的真理,但这敌不过人的心理,盲区中所蕴含的力量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它可以让人做任何恐怖的事情。
人性中最纯净的部分也藏于盲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之后,没有人知道,主人公可以平安的度过一生。
但是,但是罪恶感让他无法正常生活,因为上帝能看到人间所发生的一切。
上帝、忏悔、罪恶、这些人性中的盲区,科学无法代替。
人类最大的痛苦,并非衣、食、住、行,这些科学可以帮我们解决,痛苦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情感。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在杰出的小说中会出现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所占篇幅甚至大于故事本身,因为心理上的苦难是人类始终无法逾越的。
科学能解决的问题,文学束手无策。
文学所探索的人性盲区,科学也无法涉及。
人性中,无真理可言,正与邪,黑与白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我们无法给人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许通过小说的叙说,似乎能模糊的看到人性中的棱角,但那也不是最后的结果。
小说艺术的价值,只是让读者能看到世界的荒诞,在人性的盲区中获得一种阴郁的快感。
《罪与罚》读后感(六):一只虱子的人生——《罪与罚》读书笔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书名都很简洁直白,比如《穷人》、《白痴》、《群魔》等等以及这部《罪与罚》。
《罪与罚》是一部经典犯罪心理小说,通过一桩杀人案,探讨19世纪俄国社会贫穷和犯罪的社会问题,通过对人物内心心理冲突、善恶交替的细致描写,探究和剖析人世的罪恶、人性的复杂。
书的结尾表述了作者善良的用心:人在艰苦的世态中,光有良知不足以拯救自我,还要有信仰,只有上帝才能普渡众生。
一.拉斯柯尼科夫的思想:在书中摘两段他杀人的思想基础:277 在他的文章里,所有的人不知为什么都被分成“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
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犯法的权利,因为——您知道——他们是平凡的人。
可是,不平凡的人,正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所以有权犯各种各样的罪,有权肆意犯法。
278 这个思想就是,根据自然法则,人一般地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低等人(平凡的人),也就是,可以说吧,只是一种繁殖同类的材料,一类是名副其实的人,即具有在他们自己的环境里说出新见解的才能或者禀赋的人。
当然,这里可以再无限地分下去,但是这两大类的区别是相当明显的:第一类,就是繁殖同类的材料,一般说,他们的禀性是保守的,循规蹈矩的,他们在顺从中生活,而且乐于做顺民。
在我看来,他们也应该做顺民,因为这是他们的本分,对他们来说,这里完全没有什么屈辱。
第二类人全都犯法,根据能力大小,他们是破坏者或者倾向于破坏的人。
450 我在他们面前有什么罪?我为什么要到他们那儿去?我对他们说什么呢?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
他们自己杀死了千千万万的人,还认为那样做是善行。
448 如果我质问我自己:我有没有权利掌握权力?——那我当然没有这种权利。
或者,如果我提出一个问题:人是不是虱子?——那,在我看来,人当然不是虱子,然而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而且干脆什么问题也不想的人,人就是虱子。
我要毫不诡辩地去杀人,为了我自己去杀人,为了我自己一个人!。
我杀人,并不是为了要养活母亲——那是瞎话!我杀人,也不是为了取得财富和权力以后成为人类的恩主。
那也是瞎话!我只不过是杀人罢了。
我杀人,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我自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