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八年级物理是中学阶段新开设科目,八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动手心情很迫切。
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渴望掌握知识。
本章《物态变化》的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中属于“物质“这一主题。
在进行学习是,由于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分析有欠缺。
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检验猜想是否正确的能力不强,因此学生学习本节内容较难,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总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是要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多采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实验、制作活动、科普环节,让学生经历对知识和实验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案例主题
为了研究物态变化,教材以“水”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水的形态的观察和研究、感受水的三种形态的区别。
并通过举例说明。
引出其他物质的三态,让学生对物质世界物体所具有的固、液、气三态有一些基本了解。
教材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出发、
先探究熔化和凝固,再介绍汽化和液化、最后是汽化和凝华、逐步深入,过对物态变化进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定项目主题:水的三态变化.
三、案例细节
驱动性问题:
1.物理知识巩固。
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被加热时可能发生的变化的过程中,建立温度、分子动理论、物态变化等物理概念,能从宏观与微观联系的角度解释自然与生活中有关物态变化的简单问题。
2.构建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分子模型,从微观视角来认识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体会到模型建构的重要性了解宏观现象能够间接反映微观运动,初步构建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3.审美艺术与创新能力
通过古典文学赏析与物理现象物态变化的分析,进行知识整和,学会运用图像来把不同学科融合起来,合理运用古诗词意境和物理知识,不拘泥于手抄报常规设计思路,能将独特的想法或灵感付诸于实践,发挥奇妙的想象来绘制手抄报,以充满审美趣味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4.品德教育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以及水的三态变化,运用物态变化知识来描述、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
关注水资源危机,增强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项目任务
项目一:情境创设,引入复习。
多媒体展示,播放几张自然现象的图片,雨、露、霜、雪等图片,学生看到图片引发思考:它们都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我们生活在物态变化的世界里,引出这节课复习的要点是物态变化。
项目二:知识梳理,点拨归纳
(一)水的三态。
水是液体,冰是固体、水蒸气是气体。
自然界的水有哪些形态?你在不同的季节见过哪些谁的不同形态?
学生回答出: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形态有雨、雪、露、霜、冰、雾、云等。
(二)六种物态变化。
温度的变化势必引起物态的变化,物态变化一共有六种,它是由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相互变化产生的。
按照固、液、气的顺序写下来,通过箭头所指的方向分类:箭头向右,分为熔化、汽化、升华,他们都是吸热的;箭头向左,分为凝固、液化、凝华,它们都是放热的。
(三)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1、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7%,但其分布不均,大部分分布在西部,东部水资源短缺,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
2、我国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目前仅占全国总量的1.2%,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3、水污染严重,水质下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
4、水利设施设计、建设和维护不足,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
所以,我们要推进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梳理归纳
每组同学负责讨论相应的模块内容,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项目三、演练巩固,反馈评价。
选择典型习题进行巩固,具体生活中的现象包含的物理到道理。
教师描绘诗句的意境,让学生猜出古诗词,再说出物理知识。
教师问:这是一首描绘秋天的景色的古诗,展现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
从美学的角度,诗里写了人家、山路、红叶、白云,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学生答:是杜牧的《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从物理的角度来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霜是物质由气态转化成固态,属于物态变化中的“凝华”现象。
这个过程中需要放热。
教师问: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看,这句诗寓情于景,自然生动地展现了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美不胜收。
要渡黄河,山川却被冰雪堵塞;想登太行,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展示了给行路中遇到冰封江河、大雪封山带来的艰难。
学生答:是李白的《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雪均为水的物态变化,水温降到以下会凝固结成冰,高空中水蒸气在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会凝华成小冰晶,冰晶落到地面上便成了美丽的雪花。
凝固和凝华都需要放热。
六、案例评析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跨学科融合于物理课堂之中。
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素材,创设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为课堂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此次教学过程中本人设计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活动,使物理与语文、美术、
活动实践等学科相融合,构建学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赏析古诗词、分析物理现象、小组讨论、画手抄报等方式来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知识,从视、听、说、画等多方面立体式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增添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互动中收获有效学习,从而达到运用物理知识解答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1.融美术于课堂教学。
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画来帮助创设情境进入主题,让学生通过欣赏配图片来猜测古诗词,有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记忆,在诗情画意的文学欣赏的同时,进一步巩固物理知识的掌握。
2.融语文于课堂教学。
在知识点分析环节,本人除了利用图片来创设情境,也利用语文古诗词来引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学的欣赏水平,增加对古典文学的知识储备。
3.融实践活动于课堂教学。
借助物理课堂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手抄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公开展示优秀学生作品,潜移默化地把审美教育在学生的心中绽放。
(二)反思不足:
本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
1.课前对教学各环节所需的具体时间预设不足,课堂部分导入环节耗用时间稍长,学生课堂参与小组实践的时间稍短,各个项目过程的分配安排,还可以适当调整至更加合理。
2.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物理新学科学习的第一年,更需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打下坚固的物理学科知识能力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课堂的练习巩固环节中,如果能设计一些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练习题,效果将会更好。
七、项目案例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