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3《自己之歌(节选)》同步练习 (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3《自己之歌(节选)》同步练习 (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3.3《自己之歌(节选)》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A.橙.子(chéng)宜.人(yí)凝.望(níng)鹪鹩.(liáo)B.啮.草(shì)藤蔓.(wàn)罅.隙(xià)规律.(lǜ)C.渺.小(miǎo)柠.檬(níng)装饰.(shì)石像.(xiàng)D.黑莓.(méi)瞬.间(shùn)书籍.(jí)畏怯.(qiè)2.对下列经典名著的解释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四幕悲剧。

它通过周、鲁两家人前后30年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戏剧的矛盾冲突从表面看似乎是男女情感的冲突,其本质上说是人性的真善与伪恶的冲突。

B.《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

小说通过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崇高与卑下的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C.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其原作第四本第三折的《长亭送别》最为精彩。

面对即将离别赶考的张生,崔莺莺怨愤地诅咒将他们拆散的功名,称之为“蜗角虚名,绳头微利”。

D.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首青春和爱情的赞歌。

全剧贯穿了爱和恨的斗争,美好的爱情理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冲突,寄托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民渴求幸福、反对禁欲的人文主义理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B.打开莎士比亚戏剧集,如同打开百宝箱,使人眼花缭乱,处处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现着艺术的光芒。

C.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已在全国各大动漫频道播出了多年,活泼可爱的形象,浅显易懂的内容,明显的本土化特点,激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D.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哈姆莱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揭示出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命题,那就是人的生存价值是什么B.传统藏式建筑用的木料多,救火也有一套老办法——如“砍柱子”“掀房顶”等。

而为了“掀房顶”不费事,藏式建筑房顶梁和椽子不相互钉死。

C.推进通用航空安全发展,应当严格飞行执照发放、严格飞行安全监控;任何空域、任何高度、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任违规违章飞行。

D.泰山的色调如油画一样层次分明:春日,山清水绿;夏日,葱郁如盖;秋日,暖色宜人;冬日,静默雪白,四季色彩各异,韵味不同。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悲恸./痛.苦坟茔./荧.光屏吞噬./舐.犊情深B.血泊./停泊.暴露./露.一手娇.红/矫.揉造作C.忏.悔/纤.夫辑.录/缉.私队袒.护/昙.花一现D.铁锹./愀.然禅.让/口头禅.提.防/提.纲挈领二、小阅读-课内6.《自己之歌》这首诗的第三节连用九个“徒然的”,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7.《自己之歌》(节选)中,诗人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三、语言表达8.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

①尽管她知道自己当年对弟弟的一番劝导是(枉然/徒然)的,但她坚信弟弟终有一天会理解她的苦心。

①我们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汲取/吸取)精神力量。

①在创作这幅书法作品的时候,他(别具匠心/不落窠臼),将王羲之的行楷笔法与张旭的狂草笔法结合起来,令人眼前一亮。

①走进他的个人藏宝馆,只见古籍、古画、瓷器等各种宝物如(浩如烟海/恒河沙数),令人惊奇。

①教授问:“你也愿意报考我的研究生吗?”他没想到教授问这个问题,一时(目瞪口呆/瞠目结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四、非选择类可分三期: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诗作《软骨头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己之歌》等,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的压迫,对黑人和印第安人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的理想;《欧罗巴》欢呼法国一八四八年革命;《斧头之歌》歌颂人民的创造性劳动。

南北战争时期,组诗《桴鼓集》号召人民参加反奴隶制的战斗,歌颂战士们的英雄气概;《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悼念被杀害的林肯总统。

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作《不,今天别向我提到那重大的耻辱》及政论《民主的远景》等,认为真正的民主还没有在美国出现;《哦,法兰西的星!》《神秘的号手》歌颂欧洲的革命运动和巴黎公社。

其诗作热情奔放,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用新的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压迫表示强烈抗议,对美国和欧洲自由诗的发展很有影响。

五、现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妹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鸟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三十日在苏格兰高原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11.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

曾思懿(提出正事)媳妇听说袁先生不几天就要走了,不知道愫妹妹的婚事爹觉得——曾皓(摇头,轻蔑地)这个人,我看——(江泰早猜中他的心思,异常不满地由鼻孔“哼”了一声,曾皓回头望他一眼,气愤地立刻对那正要走开的愫芳)好,愫芳,你先别走。

乘你在这儿,我们大家谈谈。

愫芳我要给姨父煎药去。

江泰(善意地嘲讽)咳,我的愫小姐,这药您还没有煎够?(迭连快说)坐下,坐下,坐下,坐下。

愫芳又勉强坐下。

曾皓愫芳,你觉得怎么样?愫芳(低声不语)曾皓愫芳,你自己觉得怎么样?不要想到我,你应该替你自己想,我这个当姨父的,恐怕也照拂不了你几天了,不过照我看,袁先生这个人哪——曾思懿(连忙)是呀,愫妹妹,你要多想想,不要屡次辜负姨父的好意。

以后真是耽误了自己——曾皓(也抢着说)思懿,你让她自己想想。

这是她一辈子的事情,答应不答应都在她自己,(假笑)我们最好只做个参谋。

愫芳,你自己说,你以为如何?江泰(忍不住)这有什么问题?袁先生并不是个可怕的怪物!他是研究人类学的学者,第一人好,第二有学问,第三有进款,这,这自然是——曾皓(带着那种“稍安毋躁”的神色)不,不,你让她自己考虑。

(转对愫芳焦急地)愫芳,你要知道,我就有你这么一个姨侄女,我一直把你当我的亲女儿一样看,不肯嫁的女儿,我不是也一样养么?——曾思懿(抢说)就是啊!我的愫妹妹,嫁不了的女儿也不是——曾文清(再也忍不下去,只好拔起脚就向书斋走——)曾思懿(斜睨着文清)咦,走什么?走什么?文清不顾由书斋小门下。

曾皓文清怎么?曾思懿(冷笑)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回头对愫芳又万分亲热地)愫妹妹,你放心,大家提这件事也是为着你想。

你就在曾家住一辈子谁也不能说半句闲话。

(阴毒地)嫁不出去的女儿不也是一样得养么?何况愫妹妹你父母不在,家里原底就没有一个亲人——曾皓(当然听出她话里的根苗,不等她说完——)好了,好了,大奶奶,请你不要说这么一大堆好心话吧。

(曾思懿的脸突然罩上一层霜,曾皓转对愫芳)那么愫芳,你自己有个决定不?曾思懿(着急,对愫芳)你说呀!曾文彩(听了半天,一直都在点头,突然也和蔼地)说吧,愫妹妹,我看——江泰(猝然,对自己的妻)你少说话!曾文彩嘿然,愫芳默默立起,低头向通大客厅的门走。

曾皓愫芳,你说话呀,小姐。

你也说说你的意思呀。

愫芳(摇头)我,我没有意思。

愫芳由通大客厅的门下。

曾皓唉,这种事怎么能没有意见呢?江泰(耐不下)你们要我说话不?曾皓怎么?江泰要我说,我就说。

不要我说,我就走。

曾皓好,你说呀,你当然说说你的意见。

江泰(痛痛快快)那我就请你们不要再跟愫芳为难,愫芳心里怎么回事,难道你们看不出来?为什么要你一句我一句欺负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小姐?为什么——曾思懿欺负?曾文彩江泰。

江泰(盛怒)我就是说你们欺负她,她这些年侍候你们老的少的,活的,死的,老太爷,老太太,少奶奶,小少爷,一直都是她一个人管。

她现在已经过了三十,为什么还拉着她,不放她,这是干什么?曾皓你——曾文彩江泰!江泰难道还要她陪着一同进棺材,把她烧成灰供祖宗,拿出点良心来!我说一个人要有点良心。

我走了,这儿有封信,(把信硬塞在曾皓的膝上)你们拿去看吧。

曾文彩江泰!江泰气呼呼地走向通大客厅的门。

[曹禺《北京人》(节选)]【注】《北京人》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初的北平。

古老的曾家此时住着三代人,第一代人是已经死去夫人的垂死之人曾皓;第二代人是曾皓的儿子曾文清,儿媳曾思懿,姨侄女愫芳,女儿曾文彩,女婿江泰;第三代人是17岁的孙子曾霆和他18岁的妻子曾瑞贞,还有住在曾家的房客人类学教授袁任敢,他的女儿袁圆。

八月节晚上曾家人请客,所有人在家里吃饭,曾思懿谈到愫芳的出嫁问题,主张愫芳嫁给袁任敢,曾皓和曾文清则予以反对,此时讨债人又来到门口讨债,袁任敢和“北京人”用武力赶走了讨债人。

12.下列对节选部分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愫芳父母双亡,长期寄居在姨父曾皓家,仍未出嫁,看人的脸色过日子,忍受着精神上的折磨。

B.当别人征询她对自己婚事的意见时,愫芳不是“低头不语”,就是“我没有意思”,这暗示了愫芳希望能留在姨父家,并不急于出嫁。

C.曾文清“忍不下去”,拔起脚向书斋走,这时曾思懿冷笑一声:“大概他也是想给爹煎药呢!”从中可看出,愫芳与曾文清之间有某种微妙关系。

D.文中对愫芳着墨不多,但愫芳逆来顺受又固执倔强的性格特征十分鲜明。

1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摇头,轻蔑地”说明曾皓轻视袁先生,觉得他配不上愫芳,是为愫芳的幸福着想。

B.江泰连用四个“坐下”,这四个重复的祈使句的语气作用是表示强调、缓和、安抚。

C.“好了,好了”没有了之前的客气,已流露出曾皓的不耐烦,表现了对曾思懿的反感。

D.称呼由“愫芳”变为“小姐”,暗含了曾皓在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请求愫芳给出回应的含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