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要求依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粉煤灰石灰类道路基层施工及验收规程》(CJJ 4-97)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制订本施工要求。
1. 路基施工1.1 一般规定1.1.1 冬季施工应根据季节特点和施工段的地质地形条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1.1.2 冬季施工应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安全预案,加强气象信息的收集工作,避免灾害和事故发生。
1.1.3 冬季施工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2 冬季施工1.2.1 在昼夜平均温度在-3℃以下,且连续10 天以上,或者昼夜平均温度虽在-3℃以上,但冻土没有完全融化时,均应按冬季施工办理。
1.2.2地质不良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堤不宜进行冬季施工。
河滩低洼地带,可被水淹没的填土路堤不宜冬季施工。
土质路堤路床以下1m范围内,不得进行冬季施工。
半填半挖地段、挖填方交界处不得在冬季施工。
1.2.3 冬季路基施工应采取措施,及时排放雨雪水及路堑开挖时出现的地下水。
1.2.4 冬季施工路基基底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冻结前应完成表层清理,挖好台阶,并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冻结。
(2)填筑前应将基底范围内的积雪和冰块清除干净。
(3)对需要换填土地段或坑洼处需补土的基底应选用适宜的填料回填,并及时进行整平压实。
(4)基底处理后应立即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冻结。
1.2.5 冬季填方路堤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堤填料,应选用未冻结的砂类土、碎石、卵石土、石渣等透水性良好的材料。
不得用含水量过大的粘性土。
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的路基不应用含有冻土块的土料填筑。
次干路以下道路填土材料中冻土块最大尺寸不应大于10cm,冻土块含量应小于15%。
(2)填筑路堤,应按横断面全宽平填,每层松铺厚度应比正常施工减少20%~30%,且松铺厚度不得超过300mm。
铺土层应及时碾压密实,不应受冻。
当天填土应当天完成碾压。
(3)中途停止填筑时,应整平填层和边坡并进行覆盖防冻,恢复施工时应将表层冰雪清除,并补充压实。
(4)当填筑标高距路床底面1m时,碾压密实后应停止填筑,在顶面覆盖防冻保温层,待冬季过后整理复压,再分层填至设计标高。
(5)冬季过后必须对填方路堤进行补充压实,压实度应达到本规范相关要求。
1.2.6 冬季挖方路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1)挖方边坡不得一次挖到设计线,应预留一定厚度的覆盖层,待到正常施工季节后再修整到设计坡面。
(2)路基挖至路床顶面以上1m 时,完成临时排水沟后,应停止开挖,待冬季过后再施工。
(3)施工中遇有冻土时,应选择适宜的破冻土机械与开挖机械设备。
(4)施工严禁掏洞取土。
(5)路堑的边坡应在开挖过程中及时修整。
(6)路基土方开挖宜每日开挖至规定深度,并及时采取防冻措施。
当开挖至路床时,必须当日碾压成活,成活面亦应采取防冻措施。
1.2.7 河滩地段可利用冬季水位低,开挖基坑修建防护工程,但应采取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2. 道路基层2.1 石灰及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粒料、钢渣)类基层,宜在进入冬期前30~45天停止施工,不应在冬期施工。
水泥稳定土(粒料)类基层,宜在进入冬期前15~30天停止施工。
当上述材料养护期进入冬期时,应在基层施工时向基层材料中掺入防冻剂。
2.2 级配砂石、级配砾石、级配碎石和级配碎砾石施工,应根据施工环境最低温度洒布防冻剂溶液,随洒布、随碾压。
当抗冻剂为氯盐时,氯盐溶液浓度和冰点的关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不同浓度氯盐水溶液的冰点3. 水泥混凝土路面当施工现场环境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或最低环境气温低于-3℃时,应视为进入冬期施工。
3.1 混凝土路面铺筑期间,应收集月、旬、日天气预报资料,遇有影响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天气时,应暂停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制订特殊气候的施工方案。
3.2 混凝土路面施工如遇下述条件之一者,必须停工:1 现场降雨;2 风力大于6级,风速在10.8m/s以上的强风天气;3 现场气温高于40℃或拌合物摊铺温度高于35℃;4 摊铺现场连续5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夜间最低气温低于-3℃。
3.3 风天应采用风速计在现场定量测风速或观测自然现象,确定风级,并按表2的规定采取防止塑性收缩开裂的措施。
3.4 当摊铺现场连续5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夜间最低气温在-3℃~-5℃之间,混凝土路面和桥面的施工应按下述低温季节施工规定的措施进行:1 拌合物中应优选和掺加早强剂或促凝剂。
2 应选用水化总热量大的R型水泥或单位水泥用量较多的32.5级水泥,不宜掺粉煤灰。
3 搅拌机出料温度不得低于10℃,摊铺混凝土温度不得低于5℃。
在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混凝土板最低温度不低于5℃。
否则,应采用热水或加热砂石料拌合混凝土,热水温度不的高于80℃;砂石料温度不宜高于50℃。
4 应加强保温保湿覆盖养生,可先用塑料薄膜保湿隔离覆盖或喷洒养生剂,再采用草帘、泡沫塑料垫等保温覆盖初凝后的混凝土路面。
遇雨雪必须再加盖油布、塑料薄膜等。
5 应随时检测气温、水泥、拌和水、拌合物及路面混凝土的温度,每工班至少测定3次。
表2 刮风天混凝土路面防止塑性收缩开裂措施3.5 混凝土路面或桥面弯拉或桥面弯拉强度未达到1.0MPa或抗压强度未达到5.0MPa时,必须采取防止混凝土受冻的措施,严禁混凝土受冻。
3.6 养护期应经常检查保温、保湿隔离膜,保持其完好;并应按规定检测气温与混凝土面层温度。
3.7 低温天施工,路面或桥面覆盖保温保湿养生天数不得少于28天,拆模时间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混凝土路面板的允许最早拆模时间(h)4. 沥青类面层施工沥青类面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4.1 粘层、透层、封层严禁冬期施工。
4.2 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的沥青混合料面层严禁冬期施工。
次干路及其以下道路在施工温度低于5℃时,应停止施工。
4.3 沥青混合料施工时,应视沥青品种、标号,比常温适度提高混合料搅拌与施工温度。
4.4 当风力在6级及以上时,沥青混合料不应施工。
4.5 贯入式沥青面层与表面处治沥青面层严禁冬期施工。
5. 桥涵施工5.1 一般规定5.1.1 冬期施工,应根据季节性的特点和施工地域的水文和地质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
5.1.2 施工期间,应根据当地气候的特点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工作。
5.1.3 冬期施工,应做好临时排水工作,并与永久排水设施衔接顺畅。
5.1.4 应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及时掌握气温、雨雪等预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避免灾害和事故发生。
5.1.5 施工操作人员应按劳动保护规定,采取防护措施。
5.1.6 施工中的材料和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本规范的要求。
5.2 冬期施工5.2.1 冬期施工是指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 天稳定低于5℃时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及砌体工程等的施工。
5.2.2 冬期施工除应按有关正常施工规定执行外,还应遵照以下的规定。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的《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的规定。
5.2.3 冬期施工期间,基础的地基,在施工时和完工后,均不得受冻。
5.2.4 冬期铺设防水层时,应先将结构物加热到施工操作和设计要求的温度,并应按防水层产品冬期施工的规定执行。
5.2.5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冬期施工1 钢筋的焊接、冷拉及预应力筋的技术要求:1)焊接钢筋宜在室内进行,当必须在室外进行时,最低温度不宜低于-20℃,并应采取防雪挡风等措施,减少焊件温度差,焊接后的接头严禁立刻接触冰雪。
2)冷拉钢筋时温度不宜低于-15℃,当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时可不低于-20℃;当采用控制应力或冷拉率方法冷拉时,冷拉控制应力宜较常温时酌予提高,提高值应经试验确定。
3)预应力筋张拉时的温度不宜低于-15℃。
4)钢筋的冷拉设备、预应力筋张拉设备,以及仪表工作油液,应根据实际使用时的环境温度选用,并应在使用时的环境温度条件下进行配套校验。
2 混凝土配制和搅拌的技术要求:1)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水灰比不宜大于0.5 。
采用蒸汽养护时,宜优先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用加热法养护掺加外加剂的混凝土,严禁使用高铝水泥。
使用其他品种的水泥时,应注意其掺合材料对混凝土强度、抗冻、抗渗等性能的影响。
2)浇筑混凝土宜掺用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等外加剂,以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
在钢筋混凝土中掺用氯盐类防冻剂时,氯离子的含量不得超过规定,且不应采用蒸汽养生。
当采用素混凝土时,氯盐掺量不得大于水泥质量的3%。
掺用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及防冻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
预应力混凝土不得掺用引气剂、引气型减水剂及氯盐防冻剂。
3)拌制混凝土的各种材料的温度,应满足混凝土拌和物搅拌合成后所需要的温度。
当材料原有温度不能满足需要时,应首先考虑对拌和用水加热,仍不能满足要求时,再考虑对骨料加热。
水泥只能保温,不得加热。
各种材料需要加热的温度应根据冬期施工热工计算公式计算确定,但不得表4的规定。
表4 拌和水和骨料最高温度(℃)注:当骨料不加热时,水可加热到100℃,但水泥不应与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触。
加料顺序为先加骨料和已加热的水,然后再加水泥。
4)冬期搅拌混凝土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落度。
骨料应用保温材料进行覆盖,不得带有冰雪和冻结团块。
投料前,应先用热水或蒸汽冲洗搅拌机。
加料顺序为骨料、水,稍加搅拌,再加水泥搅拌,时间应比常温时延长50%。
混凝土拌和物的出机温度不宜低于10℃,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
3 混凝土运输和浇筑的技术要求:1)混凝土的运输时间应尽可能缩短,运输混凝土的容器应有保温措施。
2)混凝土在浇筑前应清除模扳、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
浇筑完成后开始养护时的温度,用蓄热法养护时不得低于10℃;用蒸汽法养护时不得低于5℃,细薄结构不得低于8℃。
3)冬期施工在浇筑下一级混凝土时,应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对接合面加热,其温度应保持5℃以上。
浇筑完成后,应采取措施使混凝土结合面继续保持正温,直至新浇混凝土达到规定的抗冻强度。
4)浇筑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湿接缝时,宜采用热混凝土或热水泥浆,并应适当降低水灰比。
浇筑完成后应加热或连续保温养护,直至接缝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
5)预应力混凝土的孔道压浆应在正温下进行,压浆过程中及压浆后48h内,结构混凝土的温度不得低于5℃,具体要求按规定执行。
6)较大体积的混凝土墩台及基础施工,当设计规定在混凝土中埋放石块时,若气温低于0℃,不得埋放。
4 混凝土养护的技术要求:1)冬期施工期间,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抗压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40%及5MPa时,用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抗压强度未达到设计强度的50%时,不得受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