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税务干部队伍的思考

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税务干部队伍的思考

关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税务干部队伍的思考税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调控、监督和支撑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的改革攻坚期和转型期,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公众和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更高期待。

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税务干部队伍,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是税务部门依法履行职能、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一、应对挑战,充分认识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一)这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对政府的驾驭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快速应对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税务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素质能力提出了全方位挑战。

本届政府是改革的政府,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营改增等税制改革,又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突破口。

税务干部作为税收改革的具体执行者,如果履职能力不足,就无法把税收改革和税收职能作用落实到位,把改革红利兑现到位,就会影响甚至贻误改革全局。

因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税务干部队伍,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

(二)这是提升税收工作效能的根本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速增加、经营日趋复杂,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不断涌现,纳税人的管理难度、服务需求、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就**国税而言,从2005年到2012年的7年间,纳税人户数增长了48%,税收规模增长了160%,而在职人员仅增长7%。

截至2012年,跨省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总分机构952户,缴纳企业所得税24.2亿元,占全市所得税收入的21%,管理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急剧增加。

再加上社会转型期的一些特殊因素,税收管理服务的繁重性、复杂性、敏感性与税务部门人力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就迫切要求通过提升素质、优化配置、激发活力,最大限度地用好盘活有限的人力资源,提升税收工作效能。

(三)这是破解基层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

税务部门普遍存在着年轻人员比重低、专业人才比重低、业务岗位人员占比低的“三低”问题,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适应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制约当前税收工作特别是基层工作的瓶颈。

以**国税为例,在职人员中40岁以下的仅占**%,30岁以下的仅占**%;研究生学历的仅占**%,注会、注税、律师和计算机三级以上的仅占**%;从事税收业务的占**%,从事行政管理的占**% ,业务人员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从深层次来讲,还是由于我们的组织架构、激励约束、人才培养、考评体系等体制机制,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

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需要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税收工作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另一方面,则亟需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确立为各级税务部门的重要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大力提高广大税务干部的素质、能力和执法、管理、服务水平,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和要求。

二、立足实际,科学制定高素质专业化队伍的建设规划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地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各方面人员的专业化和高素质,但就基层实际而言,当前急需的是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和税收统计分析等业务人才。

总局已制定了《税务系统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1-2020年)》和《“十二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确立了相关目标和措施。

基层税务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设置专业岗位。

岗位是税务机关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履行专业职能、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平台。

要围绕现代税收管理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以科学化专业化分工为前提,以信息流为主线,统筹设计税收工作的业务流和工作流,建立分工科学、分权制约、协作顺畅、运转高效的专业化岗责体系。

在税收征管上,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根据信息采集、风险分析和应对的流程设置信息采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各类专业化征管岗位;在纳税服务上,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导向,设置政策咨询、审核审批、纳税申报、发票领购、权益维护等各类专业化服务岗位;在行政管理上,要贯彻集约高效的要求,按照行政管理的属性设置人事、监察、财务、教育培训、行政综合、文秘等专业化行政岗位。

要建立与专业化岗责体系相配套,岗能匹配、激励配套、考评到位的职位管理机制,根据各个专业化职位的特点,科学确定其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任职资格、薪酬待遇、晋升渠道、奖惩办法等职位管理要素,通过差别化的薪酬和待遇,形成尊重专业人才、优遇专业人才的激励导向。

(二)增强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是税务干部正确履职尽责的基本前提,也决定了整个队伍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和政风行风。

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中,要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从新招录公务员接受初任培训开始,就通过在职岗位标兵的现场示范和领导干部的亲自授课,从进入税务部门的第一时间开始植入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创新进取、团结向上的职业道德理念。

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培养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尊重和崇尚先进、以先进典范为师的团队文化。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化人才,确立更加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如对具有一定裁量权的执法类岗位要强调法治公平、严谨合理,对直接面向纳税人的服务类岗位强调客户至上、文明高效,对廉政和执法风险较为集中的岗位则要强调廉洁守法、防患未然。

(三)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专业知识技能是专业化干部素质中的核心内容。

要针对各类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研究确立各类专业技能标准,可分为上岗标准、中级标准和专家标准,分别制定在财务会计、税收政策、管理服务、信息化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标准。

标准的设定要具备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可借助社会化考试项目来设定。

如对需要具备必要财会知识技能的岗位,其上岗标准可设定为通过会计上岗证考试,中级标准可设定为通过中级会计资格考试,专家标准可设定为通过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的税法和会计科目考试。

对于达到不同层级标准的专业人才,赋予不同的职责,享受不同的岗位津贴。

要建立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传承机制,分岗位构建痕迹化记录、系统化保存、动态化更新的专业岗位技能库。

库中不仅包含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政策、制度、办法等基础知识,而且痕迹化地记录该岗位的前任们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方法和工作信息,使得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和工作信息,不因岗位人员变化而流失,并在各相关岗位之间实行共享,实现制度化的积累和传承。

(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在增加数量、提升质量的同时,要注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改善人力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税收业务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结构。

以税收业务为主导,大力提高税收业务人员比重,把人力资源向核心业务倾斜,向优化纳税服务和促进纳税遵从倾斜。

二是优化各类税收专业化人员之间的结构。

贯彻征管改革的要求,按照风险管理和信息管税的需要,科学设置各类税收业务工作的机构、岗位、编制和人员,增加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和税收统计分析等专业人员比重,为实现“两提高、两降低”的目标服务。

三是优化一般人员与高端人才之间的结构。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高端人才比重,发挥高端人才的领军和骨干作用,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是优化存量人员与增量人员之间的结构。

针对当前基层存在的存量人员素质不高、增量人员规模不足问题,按照实际测算的人力缺口和专业需求,科学确定每年的新进人员规模和专业类别,防止出现人才断层、青黄不接问题。

三、强化引导激励,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保障机制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最终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要求,努力打破制约专业化人才发展的制度性障碍,鼓励和支持基层大胆探索,积极试点推行公务员职位分类管理和分途发展模式,探索完善涵盖单位和个人的绩效管理,探索推行能够充分体现公务员个人素质和工作绩效的薪酬制度,探索构建符合现代税收征管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组织架构和岗责体系,为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一)探索分途发展机制,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以领导职务的选拔晋升作为唯一的进步通道,把官职大小作为衡量干部成功的主要标杆,渠道单一,空间有限,是制约专业化人才队伍成长的一大障碍。

破解这一难题,就要加快建立专业化人才的分途发展机制,从根本上拓宽发展空间,增加业务岗位的吸引力,让专业人才安下心、有奔头、能发展。

一是探索公务员分类管理机制。

加快探索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分类管理试点,积极健全职级评定、待遇保障、晋升转任、激励约束等配套制度机制,构建专业化人才分途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机制。

二是探索税收业务首席专家机制。

借鉴科技领域广泛采用的首席专家机制,在税收政策、风险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关键业务领域设立首席专家,实行任期制和动态管理,既可以内部聘任,也可以外部引进。

首席专家不仅享有专门的职务津贴,而且参与全局性重大决策,在专业性领域的科学决策和高效执行方面发挥领军作用。

三是探索专业人才外聘和辅助事务外包机制。

针对税务系统内高端专业人才紧缺、培养周期长的问题,探索采用聘任制、年薪制的方式,引进急需的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针对辅助事务性工作占用编制多、运行成本高的问题,探索外包采购社会化服务,既能腾出人员编制充实税收业务岗位,又能降低服务保障成本。

(二)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加强人才激励约束。

目前对各级税务机关和干部个人的考核,分散在依法行政、目标管理、公务员考核、执法质量、征管质量等多种考核之中,管理分散,侧重形式,本位主义严重,考核指标不科学,未能有效地推动“两提高、两降低”工作目标的实现。

为此,在绩效管理中要突出以下两点:一是紧扣整体目标确立简约实用的考核指标体系。

要根据税收管理战略目标来设计核心指标,尤其要通过税法遵从度、纳税人满意率、税收流失率、税收成本等关键指标的测算来反映税收工作整体绩效。

要根据专业化管理要求设计分类指标,使分类指标充分反映岗位差异和专业特点。

要按照客户的需求导向设计第三方指标,通过客观权威的第三方调查,充分反映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评价,发挥对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的引导激励作用。

二是以依法行政考核为主线整合分散的考核职能。

要以依法行政考核为主线,围绕依法行政和“两提高、两降低”的工作目标,制定科学统一的绩效管理考核办法,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考核职能,设立专职的绩效管理和考评机构,直接对本单位领导班子负责,保证考核管理的独立性、专业性和超脱性。

(三)改革现有薪酬体系,激发专业人才活力。

规范津补贴之后纯职级式的薪酬体系,薪酬待遇主要取决于职务级别,与岗位性质、业务能力、工作绩效没有关联,客观上导致工作难易一个样、能力高低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利于调动干部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