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5 10:35 首次病程记录
徐树燕女 60岁腰部疼痛伴左下肢麻木半年余加重2天。
于2015年09月25日收入院。
病例特点:
1.老年女性,既往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该患约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未经任何诊治,自行在家休养期间出现腰部疼痛加重并伴有左下肢麻木感,尤以咳嗽及用力排便时疼痛、麻木感加重,2日前症状逐渐加重,为求系统治疗今日来我院就诊,经门诊医生查体及拍片后,拟“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
患病以来神志清,一般情况良好,饮食、睡眠良好,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
3.中医诊查:神志清楚,发育正常,形体适中,精神疲倦,表情正常,声音洪亮,气息均匀,双目灵活,无耳痛,无耳鸣,口唇正常。
面色暗,痛处拒按,舌质淡,苔白,脉沉紧。
4.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62/100mmHg。
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良好,双目有神,形体适中,步入病室,查体合作。
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鼻翼无煽动,耳鼻道通畅,未见异常分泌物溢出。
唇红,咽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
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
胸廓对称,呼吸动度一致,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界大小正常,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莫菲氏征(-),麦氏点无压痛,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肾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无血管杂音。
脊柱、四肢详见专科,外阴及肛门未查,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脊柱外观正常,无明显侧弯及后凸畸形。
腰3-4椎体棘突旁压痛(+)叩击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小腿前内侧皮肤感觉减退,伸膝肌力减弱,膝反射减弱,左足末梢血运存在。
余肢未见明显异常。
(腰4-5椎体棘突旁压痛(+)叩击痛(+),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踇趾背伸肌力减退,左足末梢血运存在。
余肢未见明显异常。
)
(腰5-骶1椎体棘突旁压痛(+)叩击痛(+),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小腿和足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足跖屈和屈踇肌力减退,踝反射减弱,左足末梢血运存在。
余肢未见明显异常。
)
5.辅助检查:腰椎CT示:腰3-4、腰4-5椎间盘突出。
初步诊断:
中医初步诊断:腰痛病
寒湿痹阻证
西医初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依据: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综合四诊,诊断为“腰痛病、寒湿痹阻证” 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脉沉紧,皆属寒湿痹阻证。
西医诊断依据:
1.腰部疼痛伴左下肢麻木半年余加重2天。
2.查体:腰3-4椎体棘突旁压痛(+)叩击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左小腿前内侧皮肤感觉减退,伸膝肌力减弱,膝反射减弱,左足末梢血运存在。
余肢未见明显异常。
(腰4-5椎体棘突旁压痛(+)叩击痛(+),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踇趾背伸肌力减退,左足末梢血运存在。
余肢未见明显异常。
)
(腰5-骶1椎体棘突旁压痛(+)叩击痛(+),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小腿和足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足跖屈和屈踇肌力减退,踝反射减弱,左足末梢血运存在。
余肢未见明显异常。
)
3.辅助检查:腰椎CT示:腰3-4、腰4-5椎间盘突出。
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皆属湿热痹阻之证。
西医鉴别诊断:腰椎管狭窄症:主要表现为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受压,以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为特点。
主诉多而阳性体征少。
结合CT和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诊疗计划:
1.骨科入院常规
2.二级护理
3.普食
4.腰椎电脑多功能牵引
5.物理治疗:理疗、电磁疗
6.活血止痛膏,每次1贴外敷
7.中药熏洗,处方如下:
羌活15g、姜黄12g、当归20g、赤芍18g、黄芪18g、防风12g、
炙甘草6g、生姜5片、葛根20g、桑枝15g、桂枝12g。
用法:每日一剂熏洗
8.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独活寄生汤加减方药如下:
独活15g、桑寄生20g、杜仲20g、牛膝20g、党参20g、当归15g、
熟地黄30g、白芍10g、川芍10g、桂枝15g、茯苓20g、细辛3g、
防风15g、秦艽15g、蜈蚣1条、乌梢蛇2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共取药汁300ml,每日两次口服
9.主要采用腰椎夹脊穴、膀胱经穴和下肢坐骨神经沿线穴位。
10.中药药物离子导入治疗、碳素光治疗
11.药物对症治疗
12.请上级医生看病人
医师签名:王传宝手签:
诊疗计划:中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根据我科董井太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在原方基础上加肉桂温里祛寒,通利血脉,加附子、干姜温阳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