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宋达的“困惑”新洲区第四中学张峰人如璞玉,不琢不能成器。
老师对学生的指引和帮助,苦口婆心地说教,甚至是当面指责,都是对学生的雕琢。
如果每一位老师都能把握好“雕琢”的力度和分寸,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光亮的美玉。
因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梦想,每个学生都想成功。
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帮助他们成功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教导。
老师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垫脚石,老师能帮助他们站得更高、看的更远。
而成才的过程首先是学做人的过程,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对于班内行为偏差的学生,其教育转化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对他的“雕琢”更需要我们有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能力。
他的教育和转化非常考验班主任老师的心智。
为他建立一个小档案,随时记录和分析教育策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我相信“坚持就是胜利”。
以下是我对我班宋达同学的个案分析:一、个案基本资料宋达,男,1995年8月6日出生,家住新洲区辛冲镇胜利湖村。
其父常年在武汉建筑工地开货车,家境富裕。
宋达是家中独子,头脑灵活,反应敏捷。
自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学时在当地读书,成绩突出。
小学毕业后,父亲把他转到武汉鲁巷中学读书,以为离自己近些能够管住,并希望他能够有更好的表现。
七年级到八年级上学期,他的成绩还是不错的。
但由于父母并没有对他严加管教,他开始和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接触,变得调皮顽劣,不听老师的训导。
八年级下学期,他变了,上课经常迟到,不认真听讲,成绩一塌糊涂。
在八年级暑假补课时学会了抽烟,接触的人更复杂。
今年参加中考,成绩位置值为46.3,转到我校高一年级就读。
第一次月考成绩174分,年级排名1020名。
父母对宋达的成长应该是关心的,三次与其父母联系都能感受到他们对他的担忧,并经常询问在校表现。
对于老师的反馈能及时教育子女,但由于自身的工作,家长对宋达的教育是有心而无力,有时甚至是比较放任的。
二、问题行为概述1、军训期间在寝室抽烟,后被老师发现,改为在学校厕所抽烟。
影响恶劣。
2、生活习惯不好,晚上就寝睡不着,白天上课睡不醒。
多次在寝室休息时大声唱歌,说话,影响他人休息。
据寝室管理员反映,曾在晚上1 l:30和寝室同学打闹。
3、该生上课经常走神,下课时,则表现得“生龙活虎”。
4、开学二十天内上课迟到8次,在教室睡觉17次,自习时和他人说话27次,经多次劝诫不改。
5、言语行为受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较大,思想比较成熟。
经常说脏话,毫无羞耻之心。
6、当老师指出其错误时,不服学校老师的管理,有抵触情绪。
三、心理特质及分析造成差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仅就差生的外在表现和行为特点进行诊断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我觉得还得从心理方面着手研究,特别是初入高中的学生,由于青春期成长危机和长期的学习困难和失败,使得他们在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习惯、人格适应及学习技能等方面产生诸多障碍和困扰,从而造成心理偏差,并通过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和行为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像宋达这样,他的性格特点:(1)自以为是、自视甚高;(2)外向、好动,交友广泛;(3)在同学中喜欢引人注意和好出风头;(d)懒散,自制力差;自我反省能力差;(5)自私、无责任感。
通过这些心理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我更有效的抓住教育突破口,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刚开始接触宋达同学时我也做了不少细致的工作,连每次迟到我都和他谈十几分钟,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原来我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后来我多次和语文王老师(王晓燕,从事心理学工作,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谈班上的一些事情的看法和做法,借助了心理学上的有关知识,在做思想工作,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时,抓住具体的事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辅导措施1、赢得信任、了解情况。
交流和沟通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必要途径,而真诚的态度则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所在。
每次和他谈话,都力争帮助宋达了解自身思想品德状况同学校要求之间的差距,提醒他思考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地遵守学校纪律,而自己却力不能及。
是思想意志问题,还是身体原因,学会查找原因。
同时让他明白,他所有的行为都记录在自己的小档案袋内。
启发他认识自己接受教育影响,实现思想转化的需要,从而产生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内在动力。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他理解和掌握学校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分清是非善恶,明白事理,提高思想品德认识。
2、心理疏导,动之以情随着学生的生长发育,学生的心理逐渐产生变化,同时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在班级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抑郁、低落的情绪。
我们联系心理老师,替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建立心理档案,使他们的情绪能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具体的说就是要真诚地尊重、信任、关怀他,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都首先应该尊重他的人格,给他改错的机会,从而实现情感沟通,防止和消除他在心理上的隔阂和障碍。
帮助他正确看待现实,消除逃避心理。
那种一出事情就向家长反映的做法只会使他更加的远离我,抵制我。
3、激发兴趣,树之以信我帮宋达分析了一下:父母对它的期望值很高,管得很少。
而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与父母的期望值反差较大,他的父母不够明智,不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我又提醒他:要想改变现实,就必须首先改变自己,不能因为父母的态度而变得自卑,采取抵制的态度,更不能采取自暴自弃的做法。
我耐心地列举了宋达的很多优势,如:理解能力较好,反应较快等。
而对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我特意进行了一番赞赏,还认真地对他说:“我认为你有这么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将来可以成为一番事业!”他眼睛一亮,随后又低下了头:“老师,我行吗?”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要你从现在开始努力,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我看到他非常认真的注视着我,眼里充满了希望。
指出他的爱表现,好出风头的心理原因,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但如何把握度是关键,在什么地方表现,怎么表现很重要,要想得到人家的尊重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比如可以在搞班级活动时多给他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并积极支持他的合理想法,在同学中树立他的新形象,也能给他自信心。
例如他的身体素质很好,参加学校组织的秋季运动会,5000米长跑得了第五名,为班级争光。
他会唱歌,请他在音乐课上教同学们唱歌。
4、树立目标,导之以行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看他的缺点有多少,而是看他的优点有多大。
我给他讲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让他明白了成功需要不断的积累,并给他确立了一个近期目标:期末考试争取班级45名以内,一个远期目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父母刮目相看。
我常适时地鼓励他要用实际行动换取进步。
向他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并说明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给他制度和环境的约束。
指导行为方式,使他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须的技能、方式和方法,明确如何正确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他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五、案例分析及反思我认为,转化行为偏差学生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心理相容、双向交流、相互尊重和信任的过程,像宋达这样的“问题”学生平时多遭老师的冷漠,自卑有余,信心不足,对老师也没有好感。
如果班主任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权利和义务,与他心心相通,以诚相待,给他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这对于激发他们的自我转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有效的。
对宋达的帮助和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应该长期关注他,对他的进步要及时地表扬,对他的困惑要及时地疏导,要让他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相信他、支持他。
在校学生发生行为偏差是教育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不同的教育者对这类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
我认为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出发,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一些以帮助和教育作为最终目标,而千万不能以惩罚作为最终目标。
很多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些违纪学生在受到处分后愈发变本加厉地违纪。
因此,如何对学生的行为偏差进行正确有效的心理引导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除了要真诚、细致外,还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应多用商量式的语气、建议的口吻。
不能不顾学生的意愿、情感,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也应靠爱心、理解和尊重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宋达身上,我发现了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没有花时间去挖掘学生心理的东西。
以宋达的“困惑”作为契机,我会认真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努力去接触他们,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更做他们心目中的知心朋友。
对宋达同学的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转化过程。
我会和宋达同学一起努力,在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共同进步。
关于班科协调的探讨程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任何事物都是由整体和部分组成,二者的地位和功能不同。
整体或系统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
因此我们要整体出发,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作为一位班主任,应该从整体着眼协调班科关系,使其发挥整体功能。
搞好班科协调,对于提高这个班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班科协调,协调什么,这就要求我们明白班科配合方面存在的哪些问题。
在我们担任班主任的实践中,存在下列问题:一、很多班主任、科任老师缺乏全局观念,只顾眼前利益,挤占时间、乱抛卷子。
结果学生忙于应付作业,并严重地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时间和消化时间,使该班整体实力下降。
二、看不到解决班科问题的长期性,总喜欢攻其一役,希望通过一次班科联系会,解决所有问题。
三、在做班科协调工作时,不注重调查研究,喜欢从个别学生、教师只言片语妄加推断,犯主观主义错误。
四、做班科协调工作时不太注重策略,没有坚持适度原则,反映问题过于直接,很难让老师接受,不利于解决问题。
针对以上有在的情况,我认为做班科协调工作应把握“五性”。
一、经常性。
教与学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呈出出不同的特点。
只有我们经常去与学生、教师交流,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取得好的效果。
二、主动性。
在日常的班科联系中,有些班主任没有意识到做好班科协调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这种班科协调是天然形成,不必去刻意雕琢。
于是在行动上缺乏主动性,不主动听取教师,学生反馈的意见,不主动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
三、适度性。
班科协调目的是为了找到问题、说明问题、解决问题。
但如果方法不当,没有坚持适度原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可能使事情恶化。
我们找科任老师反映问题,不能用简单的命令形式,而应该通过交心谈心、研究成绩、研究学生等委婉方式,要易于科任老师接受。
四、集中性。
对于重点问题,重大考试后可采取班科联系会的方式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