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第十三章 斜视的手术治疗

13第十三章 斜视的手术治疗

第十三章斜视的手术治疗第一节斜视的术前检查手术前应明确诊断,对于共同性斜视应明确其种类和类型,非共同性斜视,尤其是麻痹性斜视应明确麻痹的肌肉、是否完全麻痹、拮抗肌和配偶肌的功能。

除了运动方面,知觉状态、视力和屈光状态也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 一般检查病史:包括发病的年龄、发病的过程、既往的治疗(戴镜、手术和弱视治疗)出生史、个人发育史和家族遗传室。

体征:斜视的方向、代偿头位等。

视力: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近视力等。

屈光状态:对于不能主觉验光、或远视度数较高的婴幼儿应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充分麻痹睫状肌,检影验光。

二、运动方面的检查遮盖法:包括遮盖试法、去遮盖试法和交替遮盖试法。

了解斜视的性质、优势眼等。

角膜照影法(Hirschberg’s test):初步了解斜视的性质和度数、有无旁中心注视。

眼球运动:包括单眼运动和双眼运动。

诊断眼位、Parks 三步法和倾头试法(Bielchowsky’s test)了解各条眼外肌的功能。

1、单眼运动:内转、外转、上转、下转2、双眼运动:诊断眼位正常眼肌活动野内直肌:上下泪小点连线通过瞳孔内缘外直肌:外眦与角膜外缘平齐垂直直肌:内外眦连线通过角膜上缘斜肌:内外眦连线通过角膜下缘异常双眼眼球运动的记录:内、外直肌:不足、过强,以mm数记录垂直直肌和斜肌:分级见第十一章。

1573.Parks 三步法和倾头试法(Bielchowsky’s test)Hess屏和Lacaster屏检查:帮助确定麻痹的肌肉、拮抗肌和配偶肌的功能牵拉试验:了解肌肉是否有挛缩、被动运动受限和矛盾性复视。

三.知觉方面的检查了解有无抑制、视网膜对应状况和有无旁中心注视等。

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Maddox杆Baggolinni线状镜检查Worth四点灯四、斜视度的测量包括33cm 和6 m ,右眼注视和左眼注视、裸眼(SC)和戴镜(CC)。

对于非共同性斜视应行六方位的斜视角检查,向上注视25︒和向下注视25︒的斜视角是诊断A V 综合症的依据。

1.视野计法:2 .三棱镜检查法(1)三棱镜加遮盖试法--客观斜视角;(2)三棱镜加Maddox杆--主观斜视角3. 同视机检查(1)主观斜视角:使用一级画片,病人推动镜筒重合画片的位置即为主观斜视角。

(2)客观斜视角:使用光源或一级画片,交替闪烁两侧镜筒的光源,直到病人两眼不再出现注视复位运动AC/A比值三棱镜度与偏向角的换算:PD(Δ)=100 *tg D (°)D(°) = tg-1( PD/100 )第二节手术原则和方式一、眼肌手术的一般原则1581.首选减弱术,次选加强术;2.对称性手术优于单眼性手术;3.水平斜视术中暂时性的过矫,垂直斜视避免过矫;4.水平性斜视合并垂直性斜视时,首先矫正垂直性斜视;5.矫正垂直性斜视时,优先考虑斜肌,次选直肌6.矫正垂直性斜视,以减弱上转肌为主,尽可能不削弱下转肌;二、各种肌肉的手术限量及手术效果1、内直肌:减弱:可行后徙术(见图13-1)和肌肉延长术;后徙不超过8mm,后徙1mm矫正2.5°。

加强:缩短术(见图13-2)。

缩短不超过10mm。

缩短1mm矫正1.5°。

2、外直肌:减弱:可行后徙术和肌肉延长术;后徙不超过14mm,缩短不超过12mm .。

加强:缩短术。

后徙1mm矫正1°,缩短1mm 矫正0.75°。

.3、上下直肌:减弱:可行后徙术和肌肉延长术;后徙不超过5mm, 缩短不超过5 mm°。

加强:缩短术。

后徙或缩短1mm矫正3原来的位置眼外肌图13-1 眼外肌后徙术巩膜角膜结膜眼外肌图13-2 眼外肌缩短术159Δ。

4、下斜肌:减弱:可行后徙术和后徙前移术(转位术);后徙6~12mm。

加强:折叠术:折叠1mm 矫正1°。

5、上斜肌:减弱:肌腱折叠术:4~20mm, 折叠1mm 矫正1~1.3Δ加强:断腱术、肌腱部分切除术和Harado-Ito术。

(1)断腱术:矫正原位5~10Δ(2)肌腱部分切除术:切除1mm矫正3.7Δ(3)Harado-Ito术:矫正外旋转第三节各种斜视的手术治疗一、共同性内斜视(一)先天性:2岁以内早期治疗,双内直肌后徙(二)后天性:1、调节性屈光调节性:无手术指征。

非屈光调节性:如配戴双光镜效果不佳,可考虑双内直肌后徙以降低AC/A比值。

2、部分调节性:双内直肌后徙,手术量以裸眼和戴镜的斜视度的平均值计算3、非调节性:集合过强型行双内直肌后徙,分开不足型行外直肌缩短。

(三)继发性内斜视感觉性内斜视(废用性外斜视:):双内直肌后徙,欠矫5~10°。

术后内斜视:肌肉复位并缩短,拮抗肌的后徙继发于麻痹性内斜视:同一般内斜视的处理。

(四)特殊类型的共同性内斜视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双内直肌后徙,手术以复视消除为原则。

周期性:双内直肌后徙,手术量以斜视日的斜视度计算。

160内斜手术量见表13-1。

表13-1. 内斜手术量内斜视度(Δ)内直肌后徙(㎜)或/和外直肌缩短(㎜)15 3.0 420 3.5 525 4.0 630 4.5 735 5.0 840 5.5 850 6.0 9二、共同性外斜视(一)原发性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根据分型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手术量以最大斜视度进行计算。

1、分开过强型:双外直肌后徙;2、基本型:内直肌缩短和外直肌后徙;3、集合不足型:双眼内直肌缩短。

恒定性外斜视:双外直肌后徙。

(二)先天性外斜视:双外直肌后徙;(三)继发性外斜视感觉性外斜视(废用性外斜视):双外直肌后徙,过矫5~10°术后外斜视:同术后内斜视继发于麻痹性外斜视:同恒定性外斜视。

(四)特殊类型的共同性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戴足矫眼镜矫正内斜视,手术矫正外斜视。

161表13-2. 外斜手术量外斜视度(Δ)外直肌后徙(㎜)或/ 和内直肌缩短(㎜)15 4 320 5 425 6 530 7 640 8 650 9 760 10 870 12 980 14 10三.麻痹性斜视手术时机:先天性应尽早手术治疗;后天性原发病治愈或稳定,斜视稳定半年以上。

(一)外展麻痹:不全麻痹:麻痹眼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必要时加对侧眼的内直肌后徙。

完全麻痹:麻痹眼内直肌后徙,上下直肌移腱术或联扎术。

(二)上斜肌麻痹:同侧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同侧眼上斜肌折叠术/+对侧眼上直肌缩短术(三)上直肌(不全)麻痹:对侧眼下斜肌后徙(转位术)/+对侧眼上斜肌折叠术/+同侧眼上直肌缩短术(四)动眼神经麻痹:外直肌最大量后徙,上斜肌行滑车折断后缩短缝合至内直肌附近。

(五)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影像外观时可行下斜肌减弱术。

162163五、A-V 综合症 (一)A-V 征手术原则1. 大部分明显A-V 征的病人都有斜肌功能异常 2. 选择消除原位水平斜视的手术3. 无斜肌功能异常时,水平肌肉的移位效果较好,但不能代替斜肌手术; 4. 减弱下斜肌或折叠上斜肌可矫正15~25ΔV 征:5. 双上斜肌断腱术可矫正35~45ΔA 征,即产生向下注视时35~45Δ内移。

A-V 征的手术方式(二)无斜肌功能异常的手术方式: 内外直肌上下移位:内直肌像A V 尖端移位,外直肌向开口方向。

如合并水平斜视,同时行相应的肌肉手术。

(三) 伴斜肌功能异常: V 征:可行双下斜肌后徙,双上斜肌折叠,双上直肌缩短A 征:可行双上斜肌断腱,双下斜肌折叠,双上直肌后徙。

六. 特殊类型的斜视 (一)眼球后退综合征 原位正位: 不处理原位内斜: 内直肌后徙,切忌外直肌缩短 原位外斜:外直肌后徙,不做内直肌缩短。

(二)分离性垂直偏斜 (DVD)上直肌后徙 (6~10 mm ) 下斜肌后徙或转位术(三)固定性斜视 (Strabismus fixus)斜视侧肌肉断腱 + 对侧固定止端眶骨膜固定。

(三)上斜肌鞘综合征 行上斜肌鞘分离术。

内直肌图13-1. A V 综合症水平肌肉移位方向第五节手术操作一. 麻醉全身麻醉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球后浸润麻醉二. 结膜切口和肌肉的暴露角膜缘切口穹隆切口直接结膜切口(肌止端切口)肌肉的暴露:可选择打开肌鞘膜和不打开肌鞘膜两种方式。

但不打开肌鞘可避免手术中的出血、手术后粘连。

三. 术中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2.找不到肌肉3.肌肉滑脱4.巩膜损伤5.脉络膜视网膜穿通6.心眼反射四.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1.感染2.肉芽肿3.结膜囊肿4.粘连综合征5.眼前节缺血6.复视7.睑裂改变五、术后处理和随访视力——弱视的治疗双眼视功能的训练164没有弱视的病人应在术后一周、一月、三月进行复查,以后根据情况每3~6月复查一次。

有弱视的病儿根据弱视治疗的需要进行复查。

16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