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乳腺癌的健康教育知识

乳腺癌的健康教育知识

乳腺癌的健康教育知识张夏什么是乳腺癌?•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和脂肪组成的,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

•乳腺并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癌细胞丧失了正常细胞的特性,细胞之间连接松散,容易脱落。

癌细胞一旦脱落,游离的癌细胞可以随血液或淋巴液播散全身,形成转移,危及生命。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乳腺癌的发病率•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

美国8名妇女一生中就会有1人患乳腺癌。

中国不是乳腺癌的高发国家,但不宜乐观,近年我国乳腺癌发病率的增长速度却高出高发国家1~2个百分点。

据国家癌症中心和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发病率(粗率)全国合计为42.55/10万,城市为51.91/10万,农村为23.12/10万。

•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乳腺癌筛查工作的开展,使早期病例的比例增加;二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开展,提高了疗效。

乳腺癌已成为疗效最佳的实体肿瘤之一。

乳腺的分布乳腺癌的症状•(1)乳腺肿块。

•(2)皮肤改变如橘皮征、酒窝征。

•(3)乳头和乳晕的改变如乳头糜烂、乳头凹陷或回缩。

•(4)乳头溢液,溢液可呈血性、浆液性及水样。

•(5)腋下淋巴结肿大。

•(6)晚期乳腺癌的表现:有远处转移者可引起相应的症状乳腺癌的易发人群•(1)月经初潮早或绝经迟,初潮<12岁,绝经年龄>55岁。

•(2)第一胎生育年龄较大者。

•(3)哺乳因素:哺乳的时间愈长,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越小。

•(4)乳腺疾病或良性肿瘤者。

•(5)体重肥胖者。

•(6)有乳腺癌家族史者。

•(7)长期接受X线者乳腺癌的临床表现• 1.乳腺肿块•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

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

大多数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

• 2.乳头溢液•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称为乳头溢液。

引起乳头溢液的原因很多,常见的疾病有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癌。

单侧单孔的血性溢液应进一步检查,若伴有乳腺肿块更应重视。

• 3.皮肤改变•乳腺癌引起皮肤改变可出现多种体征,最常见的是肿瘤侵犯了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腺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

若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则会出现“橘皮样改变”,即乳腺皮肤出现许多小点状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样。

乳腺癌晚期,癌细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纤维组织浸润到皮内并生长,在主癌灶周围的皮肤形成散在分布的质硬结节,即所谓“皮肤卫星结节”。

4.乳头、乳晕异常肿瘤位于或接近乳头深部,可引起乳头回缩。

肿瘤距乳头较远,乳腺内的大导管受到侵犯而短缩时,也可引起乳头回缩或抬高。

乳头湿疹样癌,即乳腺Paget’s病,表现为乳头皮肤瘙痒、糜烂、破溃、结痂、脱屑、伴灼痛,以致乳头回缩。

5.腋窝淋巴结肿大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3以上有腋窝淋巴结转移。

初期可出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散在、可推动。

随着病情发展,淋巴结逐渐融合,并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晚期可在锁骨上和对侧腋窝摸到转移的淋巴结。

乳腺癌的治疗•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理念的转变与更新,乳腺癌的治疗进入了综合治疗时代,形成了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的治疗模式。

医生会根据肿瘤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酌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靶向治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多种手段。

外科手术在乳腺癌的诊断、分期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疗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达到控制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

手术、放疗均属于局部治疗。

化学治疗是一种应用抗癌药物抑制癌细胞分裂,破坏癌细胞的治疗方法,简称化疗。

内分泌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去除内分泌腺体的方法来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减少内分泌激素的分泌量,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与化疗药物相比,是具有多环节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肿瘤治疗药。

中医治疗肿瘤强调调节与平衡的原则,恢复和增强机体内部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治疗肿瘤的目的。

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均属于全身治疗。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兼顾病人的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对早、中期乳腺癌患者争取治愈,对晚期患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治疗•乳腺癌的外科手术包括乳腺和腋窝淋巴结两部分。

乳腺手术有保留乳房手术(保乳手术)和全乳房切除术。

腋窝淋巴结手术有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

前哨淋巴结活检是只切除前哨淋巴结,经检测前哨淋巴结转移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也有人称之为保腋窝手术。

保乳手术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目前还做不到所有的乳腺癌患者都能进行保乳手术。

对不适合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还需要切除乳房,医生可以采用整形外科技术重建乳房。

乳房重建可采用自体组织重建,也可采用假体重建。

可以在切除肿瘤手术的同时进行乳房重建,也可在治疗结束后,各项复查结果正常时进行重建。

进行乳房重建不会影响乳腺癌的整体治疗。

乳腺癌的术前指导•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手术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指导术前训练深呼吸及有效咳嗽,让患者学会放松疗法,减轻术后切口疼痛。

训练床上大小便,使患者术后处于良好状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鼓励病人说出内心的感受,做好心理疏导,告知患者手术后形体改变只是暂时的,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待病情稳定后可以戴义乳或重塑乳房,恢复形体;介绍同种病成功的范例,并让成功者介绍经验,让患者看到希望;鼓励家庭成员给予患者支持和关爱,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尤其是丈夫的角色尤为重要,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乳腺癌的术后指导•为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防止患侧上肢功能障碍,通过加强术后伤口观察、创面持续负压引流和加压包扎及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等护理,有效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侧上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一、术后护理及引流管的观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及静脉复合麻醉下施行手术,术毕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

病人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心功能恢复及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

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有渗出。

由于乳腺癌根治术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早期局部用负压吸引或用绷带或胸带加压包扎、沙袋加压以助皮片附着,避免皮下积血、积液。

术后伤口适当的加压包扎有利于挤压出手术残腔内的积液,并接负压引流管。

如负压引流不畅,渗液较多,会引起积液、皮瓣漂浮,造成皮瓣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但应注意患侧肢体远端的血液供应情况(皮肤颜色、温度、脉搏等)。

因此,术后第48小时内应观察一次皮肤变化。

若皮肤发绀,伴皮温低、脉搏扪不清,提示加压绷带过紧腋部血管受压,应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以患侧血运恢复正常为宜;若绷带或胸带松脱滑动应重新加压包扎,减少创腔积液,使皮瓣或植皮瓣与胸壁紧贴以利愈合。

对引流管管理,护理人员需1次/0.5h挤捏引流管,以保持有效负压,以确保引流通畅,应避免引流管滑脱、阻塞和掉入体腔等并发症,并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术后24h内引流液为血性,引流量一般不超过150ml。

若超过应及时报告医生,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24~48h为淡血样液,一般不超过40ml,72h后或引流量在15ml/24h以下,即可拔管。

当连接负压源的引流管如遇活动性出血时,应立即停止负压吸引,以免加重出血。

二、患肢功能锻炼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须切除患侧的乳腺、腋窝、锁骨下、大小胸肌间淋巴结及结缔组织。

由于切除范围较广,术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功能锻炼,将会造成患侧上肢的功能障碍,而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的功能锻炼,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卧床期、下床活动期及出院后。

三、卧床期的功能锻炼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为了使皮肤愈合良好,避免发生积液,术后须放置橡胶引流管,并用胸带加压包扎。

回病房后,即将橡胶引流管接通负压吸引器,故术后1~2天为患者卧床期。

由于腋窝淋巴清扫致使淋巴及静脉回流障碍,使患侧手臂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及功能障碍,应向患者讲明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保证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重要性,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进行。

术后注意抬高患肢,患者练习握拳及前臂屈伸运动,5分/次,3-5次/天。

平卧时将上臂置于高于前胸壁水平,严重肿胀者,以手法按摩。

按摩者用双手扣成环形抬高患肢,自远侧向近侧用一定压力推移,3次/d,15min/次。

此期主要应锻炼手、腕部及肘关节的功能。

可做伸指、握拳和屈腕、屈肘等锻炼。

四、下床期活动的功能锻炼下床活动期为拔除皮瓣下的负压吸引管后,患者开始下床活动至出院时为止。

此期主要为肩关节的锻炼,由于接近腋下切口处的瘢痕组织尚未形成,故早期进行锻炼可使三角肌、斜方肌和背阔肌尽快恢复功能。

是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功能锻炼的重要一环。

锻炼的方法:(1)术后的2~4天,患者可坐起,开始进行屈肘运动;(2)术后5天解除固定患者上肢的胸带后,可练习患者手掌扪对侧肩部及同侧耳部的动作;(3)术后9~10天以内拆除切口缝线。

此时,可锻炼抬高患肢上肢,将患侧的肘关节屈曲抬高,手掌置于对侧肩部。

初时可用健侧手掌托扶患侧肘部,逐渐抬高患侧上肢,直至与肩平;(4)术后14天,练习将患侧手掌置于颈后,使患侧上肢逐渐抬高至患者自开始锻炼时的低头位,达抬头、挺胸位,进而能以患侧手掌越过头顶并触摸对侧耳部为止。

为了扩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此时还可做扶墙锻炼,加强抬高患侧上肢的功能。

五、出院后上肢功能的锻炼患者出院后,应继续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

可重复做上述的各项练习,特别是扶墙抬高上肢的运动,可使上肢及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逐渐恢复正常。

为了进一步使各项动作协调、自然、轻松,还可以进行以下几项功能锻炼:(1)上肢旋转运动:先将患肢上肢自然下垂,五指伸直并拢。

自身体前方逐渐抬高患肢至最高点,再从身体外侧逐渐恢复原位。

注意上肢高举时要尽量伸直,避免弯曲,动作应连贯,亦可从反方向进行锻炼;(2)上肢后伸运动:患者应保持抬头挺胸。

此外,患者还可在日常生活中制定提、拉、抬、举、物体的各种负重锻炼,以增强患侧上肢的力量,使其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以上锻炼要求每天锻炼1~3次,每次30min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应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应酌情减少或延缓锻炼时间,但不可停止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