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

《人格心理学》课程作业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10级教育学米帅旗1010314036漫话神经症——读卡伦•霍尼(Karen Horney)《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 一、缘起:缘起?不会吧——这是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一份作业!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不必要探讨的话题——只是源于作业。

是的,这的确是我们的一份作业,作为我们的选修课程《人格心理学》所必需得完成的一个作业,这当然也是一个缘起,并且是最为初始、最为根本、也最具推动力的缘起——毕竟这是一个硬性的要求!但是仅有一个“作业”的要求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因为这种要求只是一个方向性的,它并没有给我们提出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我们还必须去寻找并选取一个具体的内容去阅读,读有所感,感有所发,并最终形成文字。

在这个“寻找——阅读——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面临诸多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有其缘起,因此对“缘起”做一介绍似乎也就稍稍显得有些必要了。

先说“寻找”吧。

在老师布置完这样的一个作业之后,我们就开始了“寻找”的过程。

就我个人而言,做出这样的选择——读霍尼的这本书——是很偶然的,但事后回顾时才发现这里边也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必然。

这个“偶然”就是缘于老师在课堂中讲述到“新精神分析”这一章内容时对霍尼的介绍和其理论的讲解讲解。

在介绍霍尼时,老师对她做出了极高的评价,说她是精神分析学派中少有的伟大女性。

此外,在她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社会文化的分析,而这一社会文化的倾向正是作为自认为是典型的“人文社科男”的我所极力认可的。

正是在这样的一节课堂中激起了我对霍尼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兴趣。

当然,仅有这样的缘起也不足以完全对我选择阅读这一本书做出很好的解释,因为这毕竟只能说明我想要阅读的只是霍尼。

因此,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以彻底澄清这个在旁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或者只是处于“潜意识”状态下的“缘起”。

既然决定了读霍尼,接下来当然是寻找她的著作了,在寻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促使我决定读这本书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其一,在《中译者序》中冯川教授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这本书标志着她思想的形成和对正统精神分析所作的修正与批判”、“她的基本思想在本书中皆可初见端倪,而本书对神经症人格种种心态的精彩而透辟的分析,对一般读者来说更是十分有趣和引人入胜。

”……正是由于这些评价,尤其是这本书能够反映其基本思想激发了我对这一本书的阅读兴趣。

其二,同样是在《中译者序》的介绍中,我发现了一些诸如“基本焦虑”、“三种主要的文化矛盾”、“异化”……这些内容与我们的课堂和课本有着极大的吻合性,这就进一步促使我决定去阅读这本书了。

其三,则是出于对译者冯川教授的“喜爱”了。

之所以加个引号,是因为我之前并不知道在这个诺大的世界上有这么一位学者,对于一位不熟知的人又何谈“喜爱”呢!冯教授是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系的一位老师——这点了解也是从这本书中“《汉译经典》编委会”的名单中获得的。

但是,对他本人的“无知”丝毫不妨碍我对他的“喜爱”。

只是因为他作了这样的一个《中译者序》,在这个序言里我看到了很多令我为之一震的思想,虽然这是对霍尼和她这本书的介绍,但这毕竟是个人思考的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精神分析的历史,就是其杰出人物不断偏离和反叛其导师的历史。

”虽然这只是对精神分析学派历史的梳理,但用词敢于如此犀利还真得需要些勇气和信心!仅这一句就足以令我敬佩不已,深思不已……读这样的学者翻译的书,必然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觉的,所以我更加坚定地选择了这本书!叙述至此,我想关于“寻找”的“缘起”已经能够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按照“寻找——阅读——写作”的过程,接下来当然应该介绍一下“阅读”的“缘起”了。

对于“阅读”的过程似乎是没有明显的“缘起”的,只不过是在选择了一本书之后去进行阅读而已。

如果硬要给它加一个的话,那就是“选择”了,也就是说阅读缘于选择,选择了什么你就得去阅读什么。

最后再来说说“写作”。

写作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我们阅读之后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这还是我们完成作业所必须一种方式。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我们在进行了一定的输入之后,就需要进行输出,而写作则是一种十分常用也十分重要的输出方式。

至于“写什么、怎么写”这就又涉及到个人的兴趣或者说是习惯了,当然这也就又是一个“缘起”性的问题了。

我写的是《漫话神经症——读卡伦•霍尼<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从题目来看是采用“漫话”这种方式;从内容来看分成了“缘起”、“版本”、“作者简介”、“译者简介”、“中译者序”、“序言”、“主体”以及“结语”共八个部分进行叙述的。

当然,这也是有它的缘起的。

采用“漫话”这一形式,首先是因为我们要写的“读后感”——它是一种感觉、一种想法——是思想层面的东西,我们无法或者说很难加以系统化的描述。

正如“意识流小说”一样,纯粹是作者思维的涌现,没有传统的章法和逻辑,对于这种“杂乱无序的”的想法或许唯有“漫话”才能形容得过去吧。

其次,对于“漫话”这个词汇我是怀有很好的感情的。

记忆中初次接触这个词汇是在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有一篇题名为《漫话小行星》的天文学科普文章,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很好、印象很深。

喜欢作者自由的介绍、随意的语言,从此也就知道并喜爱上了“漫话”这一“自由散漫”的表达方式。

最后,是因为老师对我们完成的形式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因此我也便“胆敢”采用如此无羁的表述形式了。

至于缘何分为八个部分,则是因为我个人认为虽然这是一个读书感悟,书的内容当然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却也并不应该由此而忽视读书的过程,以及我们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

或者可以说读书以及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比我们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更重要——正如近代欧洲的一些教育家所倡导的“阅读是为锻炼人的心智和思维能力”一样。

基于这种观念,我就把内容确定为了八大部分,这些部分无一不反映了我在阅读的时候所进行的思考甚至是思考的过程。

以上冗长而又繁复的介绍只是一个“缘起”,或许有人会认为废话连篇,但它却真实而又直观地记录了一个选择、阅读和写作的心理历程——也许这就是我把它定名为“漫话”的最为直接也最为根本的原因吧。

二、版本:正如作业扉页图片所显示的那样,我读的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不是电子版的,而是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和译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本纸质书籍。

这当然是不完全符合老师的初衷和要求的,虽然老师也没有完全拒斥我们看纸质书籍,但个人认为还是很有必要对我所读的这一版本做一简要的介绍:这本书是译林出版社(南京市湖南路1号,邮编:210009)《汉译经典》系列丛书的第十四本,译者为四川大学比较文学系冯川教授,版次是2011年5月第一版,定价为18.00元,全书共计214页,20万字。

三、作者简介:在这本书的封皮页上,著译者给出了这样的作者简介:“卡伦•霍尼(1885——1952),与弗洛姆齐名的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霍尼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阐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伊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这个介绍很简短,但却也包含了十分丰富的信息:生卒年份、国籍、学术地位、重要主张等等。

但是,我们对于一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学家的了解当然不应该满足于此,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

霍尼于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Karen Danielsen)的小村庄。

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

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

父亲比母亲大19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

除此外,她还有一个哥哥。

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

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12岁时(1897年),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

1906年,她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 年转至哥廷根大学。

1909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开始接受弗洛伊德的嫡传弟子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

1913年,她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

1919年,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于私人开业。

1920——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此外还创办了一家私人诊所。

在这段时间里,她由于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性欲的看法表示不满而离开弗洛伊德的正统学说,并在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女性问题和不同意弗洛伊德观点的文章。

1932年,她受亚历山大(Franz Alexander)的邀请赴美,担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两年后,她迁居纽约,在那里创办了一所私人医院,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培训精神分析医生。

随着她与弗洛伊德正统理论分歧的增大,导致了她与研究所其他成员的关系紧张,1941年,她的同事以投票方式作出决议,剥夺她的讲师资格。

同年,她倡立精神分析改进会,并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她亲任所长,直到逝世。

以上材料是我从“百度百科”霍尼词条中节选整理而来,这些材料大致讲述了霍尼的一生。

在她六十余年的人生当中,我们很明显地能够有这样几个关键的时间:1897年对医学产生了兴趣,1909年开始接受精神分析,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期间偏离了弗洛伊德正统学说,1932年的赴美研究,1941年的独立门户等等。

正是这些具有重大转折性的关键时刻大胆而正确的选择构成了她对精神分析追寻而又叛离的一生。

众所周知,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期的这段时间里,女权还没有得到解放。

霍尼何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逐步走向精神分析,并且在这一领域内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十二岁的霍尼怀着当一名医生的决心和梦想向这一领域进发了,几十年来的不断追求使她走向了成功的殿堂。

仅此一点,就足以引我深思,敬佩不已,并决心以此为激励,孜孜不倦地奋进在自己的梦想和追求的道路上。

四、译者简介:这本书的原著者是个美籍德裔心理学家,“翻译”也就成为了我们不得不说的话题。

翻译,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它是沟通世界——尤其是当下国际化、全球化日益突出和加强的世界的一个重要桥梁。

本书的译者是冯川,四川大学的一名教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本人对冯教授是一无所知的。

在要做这个作业的时候突然萌生了“一探究竟”的感觉,于是就开始了搜索。

冯川教授是没有霍尼那么大的名声和影响力的,以至于在“百度百科”里竟然没有关于“冯川”的词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