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篇一桂枝香·吹箫人去宋代:刘辰翁吹箫人去。

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

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

去年夜半横江梦,倚危樯,参差曾赋。

茫茫角动,回舟尽兴,未惊鸥鹭。

情知道、明年何处。

漫待客黄楼,尘波前度。

二十四桥,颇有杜书记否。

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东路。

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

中秋节,写人,感伤译文及注释译文吹箫的人已经走了,但桂花树的影子徘徊着。

收成不好的年岁承接着甘露,向东望去缥缈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

去年在半夜梦见横在江上。

依靠着高的桅杆,长短不齐的诗赋。

茫茫地搅动着,尽兴返回,没有惊动鸥鹭。

谁知道明年在哪里?慢慢地在等待黄鹤楼的友人,一直漂泊在外度过前半生。

二十四桥,还记得杜书记吗?二个字,三个字,字字都是这样,看看刺史,东路的布衣。

抬头低头的人间,悲伤怎样受到限制,团圆跟原来一样。

注释桂枝香:《桂枝香》又名《疏帘淡月》。

桂影,桂花树的影子。

使君: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角巾:借指隐士或布衣。

俯仰:低头和抬头,比喻很短的时间。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篇二满江红·中秋夜潮宋代:史达祖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

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

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

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

激气已能驱粉黛,举杯便可吞吴越。

待明朝说似与儿曹,心应折!豪迈,中秋节,写水,月亮,兴衰译文及注释译文滔滔江河归大海,而海水的潮涨潮落,皆与月亮的圆缺有关。

偏偏只等到,过了半个秋天的时候,拼成明亮的圆月和壮观的潮水。

这时,月亮好像经过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发显得明亮澄圆。

江潮到来就像银河被人挖开了一个决口那样,奔腾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宫中的嫦娥。

月光普泻,直照海底的蛟龙窟穴。

潮声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

月夜太空素光皓洁,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广阔天地间洁净澄澈,犹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

一腔激气直冲云霄,似乎能驱走月中的粉黛。

他举杯酌酒,似乎一口气就能吞下吴越两国。

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观潮所见之奇景与所生之豪情说与儿辈听听,那他们也会为之心胆惊裂啊!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

用入声韵者居多。

阴:指低凹处。

潮信:即潮。

因其来时有定时,故称“潮信”。

半破:指半轮月亮。

斗成:拼成。

双绝:指圆月和潮水。

金镜:比喻月亮。

拏攫(nájué):夺取。

擎同拿。

子胥: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

沉冤:久未昭雪的冤屈,指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劝谏而赐其宝剑,令其自刎。

蛟龙穴:传说水底有蛟龙居住的宫殿,即龙宫。

声直上:指潮水的涛声。

蟾蜍窟:即月宫。

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蟾蜍即蛤蟆。

洞然:洁净的样子。

刷:刷去污垢。

粉黛:粉敷面而助白,黛画启而增黑,都是妇女使用的妆饰品。

“举杯”句:指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和越王勾践杀死大夫文种的事,是对他们杀害大臣的谴责。

说似:讲论。

儿曹:儿辈。

心应折: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孩,心拆骨惊。

”心折,中心摧伤,即憾动了心灵。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篇三洞仙歌·中秋宋代:向子諲碧天如水,一洗秋容净。

何处飞来大明镜。

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

人犹苦余热,肺腑生尘,移我超然到三境。

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

中秋节,咏物,月亮,抒怀赏析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词作,借“月有盈亏”的现象,抒发“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豪情。

词语洗炼精熟,意境开阔,富有哲理,较之轻浮、侧艳的儿女情,以及粉饰太平的利禄语高出很多,是词中上品。

上阕开句是个比喻句,“碧天如水”将烟霏云敛、一望千里的碧天比作清澈的绿水固是常见,但“一洗秋容净”之句的出现,不仅使它顿失俗态,且显示出一种阔大无比的气势,点睛之处便在一个“洗”字。

下面是一个问句“何处飞来大明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点出了要写的主体对象——月亮,且出语自然轻松、比喻贴切。

紧接着又使用了一个反诘句“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意思是:谁曾说起过这样的话,把月中的桂树砍倒,明镜似的月亮会更加光辉流溢。

这是在用典,《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月中之物,当指桂树,因神话中谓月中有桂树。

词人在这里是反其意而用,态度明确地发出了“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的呼声,意思是说:诚如所言,砍去月中之桂更如光辉的月亮,便会无所遗漏地覆盖大地山河,使它们的倒影完整地映照出来。

“无遗照”,“山河倒影”,表现了作者一心想收复中原、统一国土,但面对南宋王朝所辖的半壁山河,无计可施,只能寄情皓月,发出兴叹。

词人反用典故主张砍去月中之“桂”,与期盼能除去朝中的奸佞秦桧可能也是谐音巧合。

因为“桧”本与“桂”同音,唐宋之后由于音变,而且是仅在秦桧这个专有人名中“桧”才发“会”音。

即使不是偶然巧合,也加深了一层强烈的政治色彩。

下阕承前,词人也深知月中之桂不可斫,月光映照出的也只能是破碎了的山河,所以“人犹苦馀热,肺腑生尘”之句表面写的是:夏日的酷暑虽退,但馀热还时而袭来,令人烦闷;实际抒发的却是对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恃权猖獗、炙手可热的愤怒,与朝中爱国之士受尽压抑的不平之气。

“移我超然到三境”中的“三境”,指神话中的海上三仙山蓬莱、方丈、瀛州;这种想遁入仙山的想法,只是词人在悲愤之极时寻求解脱的思想流露,但这只是刹那间的闪现,很快又对着明月再次点燃起希望:“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又是一个问句。

“姮娥”即指神话中主管月宫的仙女,本作“恒娥”(因避汉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娥”,通作“嫦娥”),这是借向嫦娥发问到底因为什么事,竟然出现让月亮时而圆时而缺的现象,以引出下面要说的正文:“烦玉斧、运风重整。

教夜夜、人世十分圆。

”一个“烦”字又引出了一则神话故事,据《酉阳杂俎·天咫》记“旧言中有桂,……高五百尺,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这几句是说:麻烦吴刚挥动手中忽忽生风的玉斧,把缺月重新修整,教它夜夜年年光洁饱满,普照大地,无遗露地映照出统一的山河和繁华的人间。

这是词人梦寐以盼的希望的火花又次迸发。

然而,词人深知自己并非生活在幻想里,他曾亲率部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抵抗过强大的金兵,惨痛的教训告诉他要把希望变成现实,必定要不屈不挠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便是尾句“待拼却长年,醉了还醒”所显示的内容。

“醉”应指受挫折、受贬谪后不得不以酒浇愁而醉;“醒”则是除奸、杀敌、收复国土之志不已。

以中秋圆月为内容的词篇,当首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作,其拳拳缱绻之情、豪爽浪漫之气充溢流动,后人无有出其右者。

然而向子湮此词,追从苏轼之后,就其包容之大涵盖山河而言,基本上可与苏轼的词比肩。

全词气势磅礴,感人至深。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篇四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清代:查慎行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中秋节,月夜,写景,山水,写水注释①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诗人由贵州返回海宁,途径洞庭湖,正值中秋,游后作成此诗。

②霾云:阴云。

蓬蓬:茫茫覆盖貌。

冒:覆盖。

③敛容:改变容颜。

④冯夷宫:冯夷,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其宫殿在湖水深处。

⑤“此时”二句:骊龙,黑色的龙。

《庄子·列御》记:骊龙颌下有珠,经常浮游水上,衔珠长吟。

二句意为这时潜伏深处的骊龙,因为眼花缭乱,不能浮游上来衔珠长吟了。

⑥“巨鱼”二句:腾踔(chuō):跳跃。

千黄金:意为千万鳞片像黄金一样闪闪耀眼。

⑦翻:反。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大全篇五闰中秋玩月清代:慧霖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中秋节注释禅边句:谓一边领略习禅的风味一边怀抱着客居的忧愁。

馈:赠送。

清光:指闰中秋的月光。

百年句:谓闰中秋是难得的。

按大约每四年置一闰月,从闰正月、二月顺序推移,当四十八年方得一闰八月,得一闰中秋。

百年乃举整数。

菊花信:指菊花开放的消息。

桂子:桂花。

上界:天上。

遮莫:尽管,任凭。

圆明:指中秋之月又圆又亮。

前度:指上个月即八月的十五之夜。

广寒:广寒宫,神话故事中的月中仙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