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育保健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应用科学。
2、体育保健学的内容: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防治以及医疗体育。
3、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4、健康的四个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5、影响健康的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环境和卫生服务的获得性。
6、营养: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事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活养料)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7、营养素:人类为维持生命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食物中的养分称为营养素。
8、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
9、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根据其分子结构,分为单糖、双糖、多糖。
10、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K 4种。
11、当Vd缺乏时,儿童发生佝偻病,成人出现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阳光照射皮肤可使7-脱氢胆固醇转变为Vd。
12、正常人每日约需水2500ml,来源:饮料水、食物水、代谢水。
1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的生热效应):进食后数小时内发生的超过RMR的能量消耗。
14、青春发育期:由儿童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生长发育土匪猛进的阶段,是性发育逐渐成熟的阶段,是决定人的一生性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刻。
15、体格检查:是运用眼、手、耳、鼻等器官或借助简便器械对人体进行身体检查的基本方法。
16、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17、体格检查的形式:初查、复查、补充检查。
18、PWC170越大,表示受试者身体包括心脏的做功能力越强。
19、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机体工作(运动)能力暂时性降低,但经过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以后,可以恢复原有机能水平的一种生理现象。
20、运动性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按运动方式分为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21、基础心率:指安静、室温条件下,清晨、清醒、起床前静卧时的心率。
22、医务监督:用医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参加者的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锻炼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督导和协助科学的锻炼和训练,使之符合人体生理机能发展规律。
23、目的: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消除或控制一切有害健康的因素,保证体育运动参加者,能在合理的营养配备下,在必要的卫生条件下,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
24、健康分组依据:a、健康状况b身体发育状况c、生理功能状况d、运动史和身体素质状况。
25、健康组别:a、基本组b、准备组c、医疗体育组。
26、自我监督: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采用自我观察和检查的方法,对健康状况、身体反应、功能状况及比赛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
27、包括主观感觉和客观检查两个方面。
主观感觉包括:精神状态;运动心情;不良感觉;睡眠;食欲;排汗量。
客观检查包括:脉搏;体重;运动成绩。
28、正常成人动脉收缩压≤18.6kPa(140mmHg),舒张压≤12kPa(90mmHg),如果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6kPa(95mmHg),则称为高血压。
29、使用兴奋剂:将任何形式药物或非正常量的生理物质,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摄入人体内以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30、兴奋剂:禁止服用的药物;各种兴奋剂手段的应用。
31、过度训练: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
32、运动应激综合征: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体力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潜力而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
33、疾跑后突然停止而引起的晕厥称为重力性休克。
34、长时间站立不动或久蹲后突然起立,长期卧床后突然或站立等体位时都可引起晕厥。
35、血红蛋白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均可认为贫血。
36、我国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是(4.0~5.5)*10 12/L,成年女性的红细胞数是(3.5~5.0)*10 12/L37、运动性腹痛原因:肝淤血;呼吸肌痉挛;胃肠道痉挛或功能紊乱。
38、运动中出现腹痛后,可适当减慢速度,并做深呼吸,调整呼吸与动作的节奏;必要时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弯腰跑一段距离,一般疼痛即可消失。
39、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所显示出的一种现象。
常发生于小腿腓肠肌,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产生原因:a、寒冷刺激b、电解质丢失过多c、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d、疲劳。
40、中暑:是由高温引起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为特点的疾病。
41、运动性中暑:肌肉运动时产生的热超过身体散发的热而造成运动员体内的过热状态。
42、在氧化时,1g蛋白质可产生水0.41ml,1g糖产生0.60ml水,而1g脂肪产生1.07ml水。
43、运动性猝死: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意外死亡。
44、运动损伤: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
45、按受伤组织结构分为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及骨骺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器官损伤等。
46、开发性软组织损伤: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自创口流出。
47、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皮肤或黏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
48、急救: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
目的:保护伤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损伤、防止伤口污染、减轻痛苦、预防并发症,并为伤病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49、重要的止血点:颞浅动脉止血点;颔外动脉止血点;锁骨下动脉止血点;肱动脉止血点;股动脉止血点;胫前、胫后动脉止血点。
50、骨折:骨与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
原因:直接暴力、传达暴力、牵拉暴力、积累性暴力。
51、关节脱位:凡相连两骨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关系。
52、心肺复苏: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所采用的抢救措施,即以人工呼吸代替病员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挤压形成的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搏动。
53、人工呼吸是借助人工方法来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以改善病员乏氧状态,并排出二氧化碳,为恢复病员自主呼吸创造条件。
54、病人死亡具备的4个特征: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
55、搬运伤员的方法:徒手搬运法(扶持法;抱持法;托椅式搬运法;卧式三人搬运法);器械和车辆搬运法(担架搬运法;车辆搬运法)。
56、休克:人体遭受体内外各种强烈刺激后所发生的严重的全身性综合征。
57、针灸取穴原则:就近取穴;循经取穴。
58、软组织挫伤: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人体某处而引起的局部或深层软组织的急性闭合性损伤。
59、肌肉拉伤:由于肌肉主动的猛烈收缩或被动的过度牵伸,超过了肌肉本身能承担的限度,而引起的肌肉组织损伤。
60、急性肌肉拉伤可分为主动用力拉伤和被动拉伤。
61、疲劳性骨膜炎:骨对运动负荷过大的一种反应性炎症。
62、肩袖损伤:肩袖肌腱或合并肩峰下滑囊的创伤性炎症病变。
63、髌骨劳损:髌骨软骨病和髌骨周缘腱止装置慢性损伤的统称。
64、逆行性健忘:患者不能回忆受伤经过和情况,但能清楚回忆受伤前的或更早以前的事情。
65、按摩: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利用专门的手法或器械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
66、按摩按目的分为保健按摩(健身按摩、健美按摩、放松按摩);医疗按摩(伤科按摩、正骨按摩、经穴按摩、气功按摩);运动按摩(运动前、中、后按摩)。
67、摩擦类手法:推法、擦法、摩法、抹法。
68、运动按摩: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利用专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以提高人体机能、消除疲劳和防治运动性伤病的一种自然物理疗法。
69、按摩选穴原则:就近选穴、远道选穴、对症选穴。
1、蛋白质生理功能:a、维持细胞组织生长、更新和修补b、参与重要的生理活动c、氧化供能。
食物来源:畜、禽、鱼肉、奶、蛋、干豆类、硬果类、谷类等。
2、脂类的营养功能:a、供给能量b、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c、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d、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来源e、增加饱腹感。
3、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a、供给能量b、构成一些重要生理物质c、节约蛋白质d、抗生酮作用e、糖原有保肝解毒作用。
4、维生素C(抗坏血酸)生理功能:a、参与体内氧化还原过程b、促进体内胶原合成c、促进铁的吸收d、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伤口愈合e、阻断亚硝胺在体内形成f、提高ATP酶的活性g、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5、预防和推迟运动性疲劳的营养措施有哪些?6、简述营养与健康、体育锻炼的关系。
7、生长发育规律:四领先:a、下肢发育领先于上肢b、四肢发育领先于躯干c、长度的发育领先于围度、宽度d、身高的发育领先于体重。
第一个生长高峰期生长顺序:头、躯干、下肢;第二个:下肢、躯干、头。
8、儿童少年体育卫生要求:根据运动系统:a、培养站、立、跑、跳的正确姿势,防止长时间站立和负重b、注意身体各部分的全面锻炼和均衡发展c、减少在坚硬场地上运动,避免过多高处下跳练习d、不宜过早从事力量性练习e、骨生长旺盛,对钙、磷的需要较多,供应较充足的钙、磷,并多安排室外体育活动。
根据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a、减少长时间紧张的运动、负荷过大的力量性练习以及消耗过大的耐力性练习b、应避免做过多的屏气运动c、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根据神经系统:a、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化,可穿插一些游戏和小型比赛等b、多采用直观教学和示范教学手段,多做一些模仿性练习c、由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分化尚不完善,小肌肉群发育较迟,不宜要求做过于复杂、精细的技术动作d、对女少年降低要求,并在教学中注意循循善诱、鼓励、启发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兴趣,对男少年加强防伤观念和组织纪律性的教育。
9、月经期体育卫生要求:a、月经期间运动负荷的安排要适当减少,活动时间不宜过长b、不宜游泳或盆浴,应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下腹部不应受凉c、应避免做剧烈的、大强度的或震动大的跑跳动作d、对月经紊乱以及痛经和患有内生殖器炎症的女生,月经期间应暂停体育活动e、对于身体健康、月经正常、平日又有一定训练水平的女少年运动员,月经期间可以安排一定量的运动训练。
10、简述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由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运动方式,产生疲劳的机制不同,因此对疲劳的机制有不同的解释。
目前主要的学说有:a、能量耗竭。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由运动过程中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产生的。
b、代谢产物堆积。
该学说认为疲劳是某些产物,如乳酸、氢离子、钙离子等物质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
c、自由基学说。
该学说认为自由基过多会导致疲劳的发生。
d、内环境稳定状态失调。
该学说认为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机体内环境稳定状态的失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