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小班常规摘要:良好班级常规的培养是班级体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构建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幼儿园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班级常规管理工作,我的一些做法是这样的。
关键词: 幼儿园、小班、常规培养,管理方法。
对一个幼儿园班级来说,是否有良好的常规,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
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就不易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会因总要花费精力来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对小班而言,建立良好的常规会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刚开始幼儿会出现哭闹现象。
这时,我们要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就要建立良好的常规。
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培养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的各项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同时,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以下是我在带小班的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我认为,在小班的常规中,教师的管理工作应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只有这样才让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那么应该如何做到呢?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几点:一、要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匙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
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
如我原来教的孩子,他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他不愿参加,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愿意。
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他,刚开始给他喂饭,后来慢慢引导他自己吃饭。
在组织活动时也特别注意他,渐渐地,他对我不再害怕,还把我当成了朋友,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
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群群洁白无暇的幼儿,这个时候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极强。
为此,在幼儿面前,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举止应显得自然大方,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正面的、榜样的教育意义。
同时,教师要擅于用眼神、双手来表达情感,批评、指责时显得严厉点,表扬、赞许时面带微笑、轻轻抚摸等,给幼儿一个暗示,这样既让幼儿容易接受,又不伤害到他们幼小的心灵,真是棒极了。
特别是小小班幼儿,对这方面的需求也许更为强烈,做为教师应适时地给幼儿这种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直观地告诉幼儿是与否、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分不开的。
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当,对本班幼儿常规的培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紧密联系的。
幼儿的常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解决工作,它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中,要让幼小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常规,刚开始时保教人员是很辛苦的,但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时时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慢慢的、自然而然的就会使其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一个班级的常规好与否,取决于班上的保教工作者,班级常规好了,教室里不会吵吵闹、乱乱麻麻的,护外活动时安全意识增强了,教师也要少些担心。
总的来说,常规好的班级的教师相对来说要轻松些。
作为幼儿家长或老师,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听之任之,那样的话可能会害了孩子,因为,一个人一生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二、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小班幼儿好模仿,自我意识刚形成,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比较协调,这样就不会束缚和限制幼儿。
如;在带领幼儿进行洗手、喝水等活动时,可以让幼儿洗完手后自由去喝水,然后给一点自由活动时间,如此有松有紧的常规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不断反复的实践是建立良好常规的关键。
孩子在穿脱鞋子方面,由于在家中都是由父母包办。
本学期,由于看到孩子年纪小,手部的协调性还不强,冬天的时候又怕孩子着凉。
所以大多数都是老师、阿姨一个一个地帮孩子脱、穿鞋子。
这样浪费了很多活动和游戏的时间。
所以我开始训练孩子穿脱衣服的能力。
专门利用一个户外活动的时间教会孩子穿衣和脱衣的方法。
放学的时候告诉家长在家里要训练孩子穿脱鞋子的能力,还在这次的家长会上也特意提到在家里培养幼儿穿脱鞋子的能力。
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能力强的孩子自己尝试穿脱鞋子。
当他们成功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孩子们可高兴了,到处表演给同伴看。
我就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其他孩子也像他们一样自己穿脱鞋子。
同时有个别幼儿会帮助没有学会的孩子。
很多孩子已经学会了穿脱衣服的方法。
现在,每当到午睡时间,孩子都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的鞋子脱了放好,还能给鞋子宝宝排队了;现在老师只需要帮助年纪小的孩子穿脱鞋子。
三、要创设情境。
用拟人的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午餐后的散步常发生追跑现象。
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
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
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四、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正面引导幼儿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卫生的幼儿。
"**吃饭吃得真干净、、、"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
所以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教师为幼儿做好榜样,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
例: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
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
例如,我们要求幼儿在喝水时排好队,这时老师口渴了也要排队,不可以插到前面直接就接。
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
因为!幼儿听到老师讲话,也想和边上的小伙伴讲话。
午睡室里安安静静,想讲话的幼儿也会打消讲话的念头。
小班幼儿由于从家庭的氛围转入新的集体,接触到更多的人,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有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所以他们似乎还缺乏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想交朋友但又不知从何做起,从而导致有些幼儿出现不适应新环境、或存在交往障碍的现象。
不会交往,时常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拿人家的东西,以至于出现争抢现象;在游戏中争扮重要角色,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想与他人一起玩,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出现打、抓别人的现象,从而造成他人的反感,缺少同伴;还有的则显得有些孤僻,不合群,经常默默地坐在一旁不和小朋友一起玩或很少与同伴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
所以,培养小班幼儿掌握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对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
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
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有的说在床上……其中李博轩小朋友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椅子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
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的椅子上。
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做为新生入园,从一开始,教师就应注重幼儿常规的培养。
不管是早上入园、下午离园,还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环节,教师都应有个详实的计划,并且要理清理好。
如早上入园让幼儿跟老师和同伴问早问好,晨间活动的要求,吃饭前先洗手、安静休息、分组排队有序地领取饭菜,安静就餐、不掉饭粒,饭后能收拾自己的餐具和椅子,上课时认真听讲、不随意走动、积极回答问题,做操时的要求,午睡前自觉洗脸、排尿、会正确摆放自己的衣物和鞋子,起床后自己穿衣服、简单整理床上用品,喝开水应注意的问题,户外活动时应遵守的纪律,下午离园时的要求等等,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按步就班,把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养成习惯,于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重视家园配合特别是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面谈、打电话,家园联系册等方式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幼儿常规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老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和恒心,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从小就养成好的常规。
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等习惯。
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
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是连续过程。
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认知切入,语言入手,让幼儿从“同伴相识”到“同伴交往”,这样才有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的环境,及时鼓励幼儿积极、自主的交往,并进行仔细观察,悉心指导。
我想,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交往能力会得到一定的发展。
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每月写好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民意调查、亲子活动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常识,在平时与家长的交谈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从中学会礼貌待人、互相谦让,并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
例如:与邻居搞好关系,去朋友家做客,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交流、合作精神,为自己或朋友过生日,好东西共同分享。
通过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邻居之间的交往合作等方面的互动作用。
六、采用的策略1.课间集体游戏下课了,老师正在组织大家玩《宝贝宝贝在哪头》的游戏。
老师已经把自己武装好了,一手带母鸡头饰,一手带公鸡头饰,"老师带来了一样好东西,变变变!(边说边在空中高高炫耀手中的玩具,一颗亮晶晶的鹅卵石)这是什么?"孩子们的思绪一下子全被这个鲜艳而新奇的东西吸引了过来,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各自的猜想。
"这个宝贝还会躲猫猫呢!请你们来猜猜它躲在哪里,好吗?"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说:"好!"老师把手藏到背后。
说:"公鸡头(伸出带公鸡头饰的手),母鸡头(伸出带母鸡头饰的手),宝贝宝贝在哪头(双手左右摇晃)?"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猜测着,有的说在公鸡头,有的说在母鸡头,各抒己见,边猜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