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互译论文2

英汉互译论文2

英语2班方佩112214101232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现象及对策[摘要]中西方语言差异和习俗文化、思维方式差异造成了公示语言翻译中Chinglish的现象, 克服或减少这种现象, 必须提高译者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语言素质, 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使译文更准确、更地道。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Chinglish;对策公示语指的是街头路牌、商店招牌、宣传语、警示语、旅游简介等,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增多,全国各地公共场所的汉英双语标识及提示语也越来越多,但Chinglish现象也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不规范、不正确的翻译不但影响到国外友人在中国的吃、穿、住、用、行等,甚至还关系到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整体形象,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

近年来在众多语言学、翻译学专家的呼吁声中,公示语翻译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

一、公示语翻译中Chinglish产生的原因及表现1.重复和累赘汉语和英语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不同, 所以, 对重复强调的用法也不一样。

汉语中经常出现重复使用名词的现象,而英语则较多地用代词、短语或省略来表达。

2.片面强调忠实现行的翻译标准包括忠实与通顺,有些译者片面理解忠实的含义, 以为忠实就是形式上的相似, 因此,在词语与句法结构的选择上没有摆脱中国味。

例如:在我们的周围, 随处可以看到小心碰头、小心地滑等公示语, 有人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Take care of your head, Take care of your foot。

这种翻译必然会使外国人来中国有一些紧张感。

其实, 此公示语可以翻译为Be careful,则更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3.语言习惯的差异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往往忽略汉英两种语言中词语的固定搭配和习惯表述,从而导致中式英语的产生。

例如:小心地滑,翻译成Don’t Fall Down。

本来想体现人际间的关心,但翻译后却带有命令的语气, 没有达到交际目的。

正确的用法是Watch Your Step或Slippery!。

4.没有吃透原文经验不够丰富的译者比较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在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情况下过于机械地、字对字地翻译, 这样死译的后果只会是误译。

试看以下5个误译的例子:1.小心碰头:Take Care of Your Head,改译为Watch Your Head或Mind Your Head; 2.钟表城:Time City Watches&Clocks,改译为Watches&Clocks Shopping Center 3.太普爱家房屋买卖租赁:Top Love House,改译为Tai Pu Real Estate:Sales and Rent;4.梦洁家坊生活馆:Mendale Household Life House,改译为Mendale House hold Textile House;5.中医骨伤医院:HERB HOSPITAL FOR BONEIN JURIES, 改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Orthopedics。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来在汉语里很清楚的东西,由于中英转换的失误,在英译中全没了影子。

生搬硬套的翻译比如Top Love House, life house会给人以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所措了。

5.习俗文化的差异文化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又难以捉摸、难以处理,是翻译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跨文化间的翻译不应仅停留在语义层面上,而应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度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为了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传统。

引发文化冲突的往往是对文化习俗的无知、死译和胡译。

由于公示语翻译有着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很难在寥寥几字中体现出文化涵义,文化因素很难顾及。

譬如有一服装专卖店叫芳芳服装店, 翻译成为FANG FANG FASHION SHOP。

但是问题来了,提起芳芳中国人会想到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而英语中Fang却指的是狗或蛇的毒牙。

在翻译过程中也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方法。

比如FANG FANG FASHION SHOP可译成Young Ladies Fashion Store。

当然这些原在中国文化里的特别内涵在翻译后都多少损失了原来的味道。

总之,英语国家与我们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和思维方式,如果译者不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 产生的就不仅仅是Chinglish现象,甚至误解,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6.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如south-east指的是东南,而不是南东(east-south),north-west指的是西北, 而不是北西(west-north)。

但很多公示语的翻译就是望文生义,完全不顾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比如把中国烟酒译成CHINASMOKEWINE就不妥。

按英语的思维习惯翻译应该成为Cigarette, Liquor and Tea。

二、克服公示语翻译中Chinglish现象的相关对策1.常用翻译法一是增译。

中国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新的提法、新的词语不断涌现。

中国人喜欢归纳,善于总结,常使用缩略语或速记式语言,把内容丰富的几句话概括为几个字。

为了准确地传达原文意思,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许多新出现的中国特色词,尤其是与数字连用的词组需要采用增译法介绍给外国读者,使译文既忠实准确,又通顺易懂,从而达到交流与宣传的目的,并尽可能地淡化Chinglish的味道。

比如:汉语公示语中有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对译者来说是一大难题。

不当的翻译会给不了解中国国情的英语者造成很大的理解困难。

二是删译。

汉语用词多华丽,讲究行文声律对仗,工整匀称与音韵和美,英语用词则求简洁自然,重写实描写突出直观可感,重理性句子结构严整、表达思想缜密,行文讲究逻辑性。

对英语读者而言,由于感情基础的差异、阅读习惯的不同,华丽词藻一般只能减少传播的清晰度和效果,甚至被视为空话冗词和夸大宣传,产生干扰作用。

他们更习惯于低调陈述,而不是用词强烈。

因此,为了保持译文的直观简洁,汉英翻译时必须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适当去掉不必要的华丽词藻,以达到整体概括,简洁明白。

三是改译。

许多中国特有的术语、表达方式以及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如果照字面译成英语,必然使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读者难以理解,造成交际障碍。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预期的译文功能,可酌情对那些一时无法翻译或者勉强译出却让人不知所云的段落进行重新组织,甚至可根据译入语处理同类语篇的习惯加以改写。

四是回译。

信息时代与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外来语,译成汉语后,转而又在汉译英中出现。

针对一些原本就来自英语的词语,如果不懂得运用回译法,不仅造成Chinglish现象的产生,有时还会闹笑话。

如:维纳斯鲜花店被按照汉语拼音误译成Weinasi Florist,而正确的译文是Venus Florist。

2.对译者的要求翻译是一个不断创新和精益求精的过程。

为了避免在公示语翻译中出现Chinglish现象,译者不仅需要从理论上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更主要的是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以克服与解决。

此外,译者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一要熟悉公示语的语言特点。

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力求译文简洁明了。

公示语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的,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特殊文体,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4种应用功能,这就要求这种文体要简洁、明了、正确,从而提供给公众清晰易懂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在翻译时语汇要简洁,措辞要精确,要能用寥寥数词,或用简单明了的图示,或图标与文字结合来表示,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而不能随意使用冗长的句子,并且要注意选用常用的词语。

二要注重积累,加强比较研究。

平时有意识地记录常用语和老大难的译例。

多听外语广播、大量阅读英文原著原文,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文章,看看外国人对同一个词、同一个事物以及成语如何表达,进行比较研究后择优录取较贴切的用法,为我所用。

三要注意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社会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在语言表达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都充分地体现在公示语中。

如果不能透彻理解文字里所蕴涵的文化信息,没有掌握汉英文化差异,也就不可能完成从原语到译入语的转换。

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问题,还包括人们的认识问题。

很多人认为只要会外语就能翻译,其实公示语翻译的基本功不只是外语水平,而且包括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因此翻译公示语时,应该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第一位,运用交际翻译的方法翻译,才能得到准确无误的译文。

四要养成用英语来思维的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较大,用汉语思维模式来取代英语思维模式,往往会逐字理解、对释,这种一一对应的模式违反了英语表达规律。

因此,要吃透中文的精神,摆脱中文字面的束缚,从英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按照英语习惯,对句子进行重组,以清晰的文字表达原文的意思。

参考文献:[1]王宵凌.论外事翻译的特点[J].济南大学学报,2002(5):50.[2]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1316.[3]徐亚男.外交翻译的特点以及对外交翻译的要求[J].外事翻,2000(3):67.[4]过家鼎.注意外交用词的政治含义[J].中国翻译,2002(6):60[5]戴宗显,吕和发.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6):38-4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