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氏杆菌好

布氏杆菌好


本属细菌主要分为6个生物种, 即:
1、马尔他布氏杆菌(Br.melitensis),也称为羊种 2、猪布氏杆菌(Br.suis) 3、流产布氏杆菌(Br. abobortus),也称为牛种 4、沙林鼠布氏杆菌(Br. neotomae) 5、绵羊布氏杆菌(Br.ovis) 6、犬布氏杆菌(Br.canis)
病料直接涂片,作革兰氏和柯兹洛 夫斯基染色镜检。 若发现革兰氏阴性、鉴别染色为红 色的球状杆菌或短小杆菌,即可作出 初步疑似诊断
2、分离培养鉴定
无污染病料 肝汤琼脂或胰化 酪蛋白大豆琼脂 或血平板 大气环境
含菌数量较少的病料
增菌培养
污染病料
加有放线菌酮0.1mg/ml、杆菌肽 25IU/ml、多黏菌素B 6IU/ml和加 有色素的选择性琼脂平板。 两套培养 5%-10%CO2环境,37℃培养
一、形态学特性 1、本菌呈球形或短杆状细小的G-菌, 新分离者趋向球形; 2、多单在,很少成双、短链或小堆 状,不形成芽孢和荚膜,无鞭毛, 通常,病料中或初次分离细菌形态 较小 但经过继代培养后,猪种和牛种逐 渐变为杆状,而羊种仍呈球杆状
3、常用柯兹罗夫斯基(柯氏)或改 良Ziehl-Neelsen 、改良K氏等鉴别染 色法,本菌染成红色,其他组织细胞 与杂菌均呈绿色或兰色。
(三)变态反应检查
皮肤变态反应一般在感染后的20~ 25d出现,因此不宜作早期诊断。本 法适于动物的大群检疫,主要用于 绵羊和山羊,其次为猪。
布氏杆菌水解素0.2ml
羊尾根皱襞部或猪耳根部皮内 24及48h后各观察反应一次 若注射部发生红肿,即判为阳性反应
此法对慢性病例的检出率较高, 且注射水解素后无抗体产生,不 妨碍以后的血清学检查。
Brucella ovis in epididymis
Gram stain of pure:Escherichia coli (A)and Brucella abortus(B)
A B
二、培养特性
1、专性需氧,牛布氏杆菌在初代分离培养 时尚需5%~10%CO2,但移种几代后就 不需要CO2 。 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 pH为6.6~7.4。 2、营养要求较高,生长时需硫胺素,烟 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钙等;普通琼脂上生 长贫瘠,或加上一些营养如马血清、血液、 葡萄糖、甘油、胰化酪蛋白大豆胨等,都 可促进本菌生长。 。 3、实验室常用肝汤琼脂、马铃薯浸汁琼 脂、胰蛋白胨琼脂
八、微生物学诊断
布氏杆菌病常表现为慢性或隐性感染, 其诊断和检疫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及变 态反应检查,细菌学检查仅用于发生流 产的动物和其他特殊情况。 发达国家规定 凡涉及本菌样本检测应在生物安全2 级实验室进行 涉及本菌培养则需在生物安全3级实 验室操作
(一)细菌学诊断——鉴定程序如下
直接涂片、柯氏与革兰氏染色、显微镜检
Brucella abortus-Gram-negative,coccobacillus prokaryote cause bovine spontaneous abortion due to its rapid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erythritol(produced in the plancenta)。SEM x29,650
七、致病性
1、不产生外毒素,仅有毒性较强的内毒素。 内毒素是细胞壁的脂多糖(LPS)成分 2、本菌侵入机体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成为 胞内寄生菌,并在淋巴结生长繁殖。潜伏期2 周~7个月,一旦侵入血流,则出现菌血症,由 于内毒素的作用,致使机体发热、无力等中毒 症状,之后细菌定位于网状内皮系统,乳腺及 生殖器官。在妊娠中期,细菌在富含赤藓醇的 胎盘绒毛膜大量繁殖,导致坏死性胎盘炎,致 使孕畜流产。
3、在不同种别和生物型,甚至同型细菌的 不同菌株之间,毒力可有相当差异。对豚鼠 的致病性顺序是马尔他布氏杆菌≥猪布氏杆 菌≥流产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犬布氏 杆菌>绵羊布氏杆菌。 4、本菌多为细胞内寄生,治疗难于彻底, 易转为慢性及反复发作。 5、由于赤藓醇可以促进本菌生长,因此布 氏杆菌对动物的睾丸组织有一定的嗜性。引 起的疾病称为“布氏杆菌病”,母畜常表现 为不孕、流产,公畜主要发生附睾炎。
病料
分 离 培 养
含菌量少的病料用 肝汤或胰化酪蛋白 大豆胨液增菌 肝汤琼脂 或胰化酪 蛋白大豆 琼脂或血 平板直接 划线
纯 培 养
种及生物 型的鉴定
生化 试验 血清学 试验
阳 性 者
动物试验,豚鼠最易感,小鼠和家兔有低抗力
1、病料的采集及显微镜检查
最好用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肺、肝 和脾以及流产胎盘和羊水等。 也可采用阴道分泌物、乳汁、血液、 精液、尿液以及急宰病畜的子宫、乳房、 精囊、睾丸、附睾、淋巴结、骨髓和其 他与局部病变的器官。
五、变异性 1、布氏杆菌最常见的变异是S→R变异, 此种变异很少发生回变 2、发生S→R变异后,细菌特异性多糖链 发生改变,丧失A和M抗原。 3、变异细菌毒力减弱,凝集原性较差, 对吞噬细胞缺乏抵抗力,同时易于发生自 凝现象。
六、抵抗力
1、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 的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4个月,皮毛2-4 个月,乳、肉食品中约2个月,粪便中 120d,流产胎儿中至少75d,子宫渗出 物中200d。 2、对湿热的抵抗力不强,60℃加热 30min或70 ℃ 5min即杀死,煮沸立即 死亡。 3、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
4、大多数细菌在初次培养时生长 缓慢,在48h内罕见形成菌落,常 需5~10天甚至20~30天,但实验室 长期传代保存的菌种,培养48~72h 即可生长良好
5、菌落特征
(1)肝糖琼脂或胰蛋白胨琼脂:呈细 小、柔软、湿润、圆形隆起、透明闪光 的露滴状菌落,菌落大小不等,小的 0.05~0.1mm,大的0.5~1.0mm (2)血琼脂:灰白、隆起细小圆形菌落, 无溶血性 (3)在麦康凯上不生长。
(4)必须注意的是:布氏杆菌菌 落常易发生光滑型→粗糙型变异, 有时还会出现过度型(I型菌落)。 (5)在液体培养基中呈轻微浑浊 生长,无菌膜,但培养日久,可形 成菌环,有时可形成厚的菌膜。
三、生化特性
1、触酶、氧化酶、明胶、吲哚、甲基红、VP + + 2、不浓缩血清,不溶解红细胞、石蕊牛乳无变 化,不利用柠檬酸盐。 3、绵羊布氏杆菌不水解或轻微水解尿素,其余 种均可水解尿素。 4、除绵羊布氏杆菌和一些犬布氏杆菌菌株外, 均可还原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5、常规培养基内对糖的分解能力很弱而难以检 测,可在无蛋白胨的培养基中证实产酸能力。
第八章 其他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杆菌
1、布氏杆菌属
2、波氏杆菌属 3、军团杆菌属 4、假单胞菌属 5、弗郎西氏菌属 6、弧菌属
第一节 布氏杆菌属(Brucella)
布氏杆菌又名布鲁菌,是多种动物 和人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的病原, 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和关节,主要特征 是:生殖器官、胎膜以及多种器官组 织发炎、坏死和肉芽肿的形成,引起 流产、不孕、睾丸及关节炎症等症状。 人类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及其 乳制品,均可被感染。
其中1、2、3三个种危害最大,我 国流行的也主要是这三种,其中以 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 : 羊种天然感染羊, 猪种天然感染猪, 牛种感染牛 但1、2、3可以互相感染,同时对 人、马等动物都能致病, 人类感染以羊种最多见,且毒力最 强,猪种次之,牛种最弱
布氏杆菌可通过胎盘、羊水、流产 胎儿、乳汁、阴道分泌物、精液等排 出体外, 通过皮肤、伤口、消化道、呼吸道、 眼结膜、交配等途径感染。
2)R抗原 为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复合物。 是大多数非光滑型布氏杆菌的共 同抗原决定簇,其抗血清可与绵羊 种和犬种布氏杆菌凝集 光滑型菌株发生S到R的变异后, 丧失A和M抗原后,暴露出R抗原, 可与R抗血清发生凝集。 绵羊种和犬种布氏杆菌是天然 的R型种,其他种为S型。
2、属外抗原
是指布氏杆菌能与巴氏杆菌、变形 杆菌、弗朗西斯杆菌、弧菌、弯曲 菌、钩端螺旋体、假单胞菌、沙门 氏菌、耶耳森菌和大肠杆菌等属的 细菌发生交叉反应的抗原。
每3d观察1次,如有细菌生长,可挑选可 疑菌落细菌鉴定。如无细菌生长,可继 续培养到30d,仍无生长者可认为阴性。
•挑取可疑菌落,做涂片、染色和镜检, 确定为疑似菌后进行纯培养, •以布氏杆菌抗血清做玻板凝集试验, •以上两相试验结果并结合菌落特征, 可做出布氏杆菌的诊断
3、动物试验
病料乳悬液
腹腔或鼠蹊部皮下注射 每只1~2m1,
注!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和变态反 应的出现有各自的时间特点 动物感染布氏杆菌后首先出现凝集反 应,消失较早; 其次出现补体结合反应,消失较晚; 最后出现变态反应,保持时间也较长。
感染初期阶段,凝集反应常为阳性, 补体结合反应或为阳性或为阴性,变态 反应则为阴性。 到晚期慢性或恢复阶段,则凝集反应 与补体结合反应均转为阴性,仅变态反 应呈现阳性。 因此,为了彻底消除各类病畜,应同 时使用三种方法进行综合诊断。
有多种检查方法 归纳起来
血清中布氏杆菌抗体检查 病料中布氏杆菌检查两类方法。 动物在感染布氏杆菌7~15d可出现抗 体,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是布氏杆菌 病诊断和检疫的主要手段。
大规模检疫时可采用操作较简便的
方法进行初步筛选(初筛试验),然后再 用准确性较高方法予以复核(确定试验)。
国内常用
玻板凝集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乳汁环状试验 试管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现场或牧区 大群检疫
九、免疫防治
菌苗接种虽有显著效果, 但欲根除此病,则尚须严格执行 畜群全面检疫及淘汰病畜的措施。 已有的菌苗种类很多,我国创制 和应用的菌苗有羊型和猪型两种 弱毒菌苗。
四、抗原性 主要有属内抗原与属外抗原 A
1、属内抗原
M
等表面抗原
R
1)A抗原与M抗原 是细胞壁表面的脂多糖蛋白复合物。 光滑型布氏杆菌具有A和M两种表面抗 原,两者含量有差异(约1:20),流产 布氏杆菌以A为主,马尔他布氏杆菌以 M抗原为主,分别能与相应的单项抗血 清表现凝集反应。 猪布氏杆菌两种抗原含量相近,可凝 集两种单相抗血清。因此,可用凝集试 验鉴别种和生物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