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草食动物 

牛布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 

赵连奎 (内蒙古自治区察右中旗科布尔镇动物卫生监督站,察右中旗013550) 摘要:牛布氏杆菌病为人畜共患病,被国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当前养牛业以肉牛、奶牛养殖为主体,一旦发 生本病,不仅对肉奶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危害。本病发生后病原会在该地区长期潜 伏,难以根除,用药物治疗难度极大,因此,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才是养牛业的正确态度。 关键词:牛布鲁氏杆菌病;流产;睾丸炎症;综合防控措施 DOl:10.3969/J.1SSN.1671-6027.2013.04.036 牛布鲁氏杆菌病亦简称牛“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 人畜共患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强制报告的疫 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牛羊猪均为本病易感动物, 临床以母畜流产、胎膜炎症、胎衣不下或公畜睾丸炎症等生 殖障碍为特点,亦可导致商品畜肉奶产量、质量下降,种畜只 能淘汰,是养牛业必须严防死守的重点疫病之一。 1危害性分析 1.1该病在流行过程中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结膜 和受损皮肤等传染到人,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1.2本疾病会引起牛的综合生产性能下降,养殖效益受到重 创。 1.3一旦发生和流行本病的地区,被列为疫区后,病畜执行 扑杀政策带来的损失极大;消灭疫源的工作是长期而艰巨 的,对地区的养殖业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 2病原特性 病原为布鲁氏杆菌,属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 芽孢,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为需氧兼性厌氧菌;对热的 抵抗力一般60 ̄C作用30min可灭活,阳光直射1h致其死亡; 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极耐干燥,在干燥土壤中,可生 存60d以上;该病原有很强的侵袭力,能从正常的皮肤粘膜 侵入动物机体内;常规消毒药皆能很快将其杀死;病原可随 同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子宫渗出物以及精液、乳汁、脓汁排 出体外,污染饲草、饲料、饮水和周围环境等,再经过消化道、 生殖道、损伤黏膜及皮肤入侵动物机体;病原菌广泛存在于 疫区的自然环境中,吸血昆虫也是该病原的中间媒介,可在 疫区将病原四处传播。 3布病流行特点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生;幼畜感染率低,随着 畜龄增加,感染率逐渐上升;主要通过消化道、生殖道、皮肤 黏膜等感染;当前高密度饲养的模式会增加发病率;疫区检 出的阳性畜不及时扑杀,则病原长期存在,畜与人、畜与畜之 间可相互交叉感染。 4症状与病理变化 

2013.g-第04期 4.1 临床症状母牛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发生于怀孕 第5~8个月,产出死胎或软弱犊牛;流产时除表现分娩征象 外,伴生殖道炎症,阴道粘膜变异、结节,流灰白色粘性分泌 物;胎衣不下,流产后恶露不尽,流出污物呈污灰色或棕红 色,可持续2 ̄3周;常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公牛多数表 现睾丸炎、滑膜囊炎、阴茎红肿,睾丸和附睾肿大,热痛感明 显;公牛和母牛都可能发生关节炎症而表现跛足、行走困难、 久卧不起等。 4.2剖解病理剖解病死牛可见子宫与胎膜显著病理变化, 子宫绒毛膜间隙有胶样渗出物,绒毛膜充血、呈紫红色,表面 覆以黄色坏死物或污灰色脓液;胎膜水肿、增厚,胶样浸润, 表面覆以纤维素和浓汁;流产胎儿主要呈败血症变化,脾与 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肺支气管炎症,胃肠膀胱的浆 膜下可见点状或线状出血;公牛主要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 丸炎或附睾炎,睾丸显著肿大,被膜与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 坏死灶;阴茎红肿,其粘膜上有时可见小而硬的结节。 5诊断要点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特征“母牛流产、公牛 睾丸炎症”即可初步诊断为本病,实验室以血清学凝集试验 则可确诊。一般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将被检血清与布鲁 氏菌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各0.03mL滴于玻璃板上混匀,置室 温下4~lOmin,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完全不凝集的为阴 性;受检血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阳性者,再进行试管凝集试 验,试管凝集为阳性者,30d后复检,仍为阳性者,则确诊为本 病。 6综合防控措施 6.1疫苗接种肉牛或奶牛场接种菌苗是控制布鲁氏杆菌 病的有效措施。其中,猪布鲁氏杆菌2号苗可以减弱布鲁氏 菌菌株毒性,对奶牛免疫效果比较理想,常规是犊牛出生后 100~150d接种一次,次年同期再接种一次,免疫期可达数年 之久;肉牛场可采用s2布氏杆菌疫苗免疫接种,一般每年在 3~4月份进行一次免疫,并尽量与口蹄疫疫苗错开免疫,以免 产生免疫抑制或免疫失败。 

● 丰套痢病的诊洽 草食动物 

冯德强 ,马清霞 (1.大连普兰店市炮台动物卫生监督所,普兰店1 1 6308; 2.青岛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岛266071) DOI:10.3969/J.ISSN.1671-6027.2013.04.037 2012年10月3~15 Et,我镇某牛场饲养的88头育肥 牛,有15头陆续发生了以排棕色稀便和出血性下痢为主要 特征的肠道传染病。传播快,发病率高的特点,导致牛的体重 迅速下降,给该场造成很大经济损失。 根据临床症状和诊断性治疗确诊为牛冬痢,现报告如 下。 1基本情况 2012年10月3 Lt下午,该场的一头15月龄牛突然发 病,排红色粪便,第2天又出现2头成年牛发病,到10月l5 El共发病15头,其中有2头犊牛因继发肺炎而死亡。 2临床症状 病牛突然发生腹泻,排出腥臭的水样稀便,呈棕色,内含 有气泡及鲜红色血液或血凝块,排粪呈喷射状,2d以后病牛 排红色粪便。大部分牛食欲和精神无明显改变,体温 38~39 ̄C,呼吸12—28次/min。有些牛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被 毛粗乱,甚至背弓起,呼吸心跳加快,行动迟缓,眼窝下陷,呈 现脱水的症状,体重迅速下降。 3剖检变化 死亡犊牛严重脱水,胃壁松弛,小肠壁半透明,空肠和回 肠呈卡他性炎症,肠内溶物呈红色或灰黑色液状,有的小肠 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肺充血、出血有坏死灶。 4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和年龄,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 诊断。 5治疗 服松节油和克辽林的等量混合剂,25 50mL/次,2次/ 次/d;氟哌酸15mg/kg・bw内服,2次,d。同时对症治疗,对脱 水严重和衰弱的病牛给予补液,用5%葡萄糖、林格氏液静脉 滴注,使病情得到控制。 6小结 我地区冬季比较寒冷,昼夜温差大,养殖户不注意防寒、 保暖,防疫、消毒意识差,牛饲养管理上不去,引起本病的发 生。一旦发生冬痢,要及时隔离病牛,禁止病牛和健康牛接 触。对于腹泻严重的牛要及时补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因 此,再次提醒,养牛者在冬季养牛应改变传统的养牛认识(认 为牛好养,一般不得病),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牛舍的防寒、 保暖,不饲喂冰凉的饲料,养成定期消毒的好习惯。 

6.2净化种源即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内引种或购进饲 草料及畜产品;必须外购种牛时,应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 20~30d,确认健康后方能并群;规模场牛群要定期检疫,发现 病牛,应立即淘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6.3强化防疫消毒完善本场消毒制度,根据该病原对常规 消毒剂敏感的特点,用3%的消毒威、20%的生石灰、火碱、强 力消毒灵等都有很好的灭菌效果。养殖场门口应设置消毒通 道,人员、车辆彻底消毒后方能入场;对场内栏舍进行消毒, 每月至少进行3次全场消毒,暑热季节可增加2 ̄3次/月; 牛舍内的垫料、粪便须堆积、发酵、消毒、无害化处理后才能 作为农肥使用;有条件的养殖场坚持每天给牛接受l~2h以 上El光浴有极好的杀菌作用,栏舍直接照射太阳光2h以上, 也有极好的消毒作用,可防止病原在场内传播。 6.4消灭中间传播媒介主要就是在蚊蝇滋生的季节做好 灭蚊蝇工作,也包括灭鼠等。 6.5优化饲养管理水平 因本病是人畜共患病,因此要加强 养殖场内人员的管理及技术培训;动物饲养者应有健康证, 并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因各种活疫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 余毒力,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禁止在养殖场内屠宰 动物、烹饪其它动物产品;限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避 免无关人员及其它动物进入养殖场内;饲管人员要注意个人 卫生,在自场繁育期问,接生操作时应穿戴工作服,戴质量过 关的一次性胶手套,对分娩母牛外阴进行清洗消毒;养殖场 扩大规模要考虑合理疏群,应有足够大的运动场。适量运动、 光照与空气清洁、通畅,有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从略) 

2013年第04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