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

不同类型盆地的构造样式、层序地层格架
断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根据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构造运动学特征,作者建议将正断层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旋转平面式正断层、铲式正断层和坡坪式正断层。

根据盆地或凹陷的边界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购差异,可以将伸展型断陷盆地的剖面构造样式分为四种类型:①由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与地垒”;
②由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多米诺式半地堑系”;③由铲式正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或“滚动式半地堑”;④由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式半地堑”(断陷半地堑十断坡凹陷)。

裂陷盆地中控制各个断陷地堑或半地堑的主干正断层在平面上的展布有多种型式,致使断陷盆地也呈现不同的平面形态,如线型、平行式、侧列式、雁列式、锯齿状、狗腿式、或分叉式等。

压陷盆地的构造样式
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1前陆盆地边缘逆冲带的构造样式是以前陆方向逆冲的叠瓦状逆断层组为特点。

靠近造山带部分的逆冲断层的倾斜相对较陡,向前陆方向逆冲断层的倾斜逐渐变缓,这些逆冲断层向深部产状变得更缓,收敛于基底拆离断层之上,构成叠瓦扇结构。

2前陆盆地内部的逆冲构造样式包括:①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叠瓦扇结构:逆冲断层面表现为上陡下缓的铲式形态。

上盘向上逆冲并发生褶曲变形,形状貌似蛇头。

②坡坪式逆冲断层与断弯褶皱: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断层产状随岩层能干性的变化而发生折射,断层在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大为断坡。

在非能干岩层中的切割角度较小为断坪,这种产状的逆冲断层称为坡坪式逆冲断层。

坡坪式逆冲断层的上盘断坡逆冲到下盘断坪上后,上盘为了适应断层的几何形态会发生褶皱变形,成为断弯褶皱③盲冲断层、断展褶皱与断滑褶皱:逆冲断层在逆冲过程中其位移逐渐减小以致在地层中尖灭,称为盲冲断层。

伴随着盲冲断层的位移减小断层上盘及上覆地层会发生褶皱变形,称为断展褶皱。

顺层的逆冲断层在层间尖灭并引起上覆地层发生褶皱,称为断滑褶皱④双重构造和楔状双重构造:双重构造是由一条顶板断层和一条底板断层夹持中间的逆冲断片组成,夹持的中间逆冲断片可以被若干分支断层切割。

⑤冲起构造和逆冲三角带构造:两条或两组逆冲断层相向倾斜,使中间的公共上盘断块向上逆冲称为冲起构造。

对冲的逆冲断层有一条深层的拆离断层联系在一起构成逆冲三角带构造。

⑥撕裂断层与逆冲调节带:
盆地的沉降史分析:
伸展型盆地沉降史分析:伸展型盆地的沉降曲线整体呈上凸型、两段式。

早期,曲线陡、直,延伸短,斜率大,沉降速率快;晚期,曲线平缓,延伸长,斜率小,沉降速率呈指数衰减。

一个完整的裂陷旋回在构造沉降曲线上表现为斜率不同的两段式:较陡的一段,代表由于深部地幔物质上隆,形成异常上地幔。

这种由裂陷伸展减薄作用引起的地壳快速下沉,称为裂陷阶段沉降(裂谷阶段沉降)或初始沉降,而较缓的一段,代表裂陷伸展后异常上地幔上隆的热冷却松弛引起的地壳缓慢下沉,称为后裂陷阶段沉降(后裂谷阶段沉降)或热沉降。

这种“开始迅速下沉。

而后热指数衰减”反映了由地壳裂开—岩石圈减薄—热流值增加—热冷却的过程。

前陆盆地沉降史分析: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曲线整体是以斜率较大和相对较小的两段式交替出现,体现了成盆过程中冲断层席加载作用和相对宁静的往复,盆地早期沉降缓慢标志着前陆盆地的初始起动,构造反差较小,构造载荷距离造山带较远,发育以细粒沉积物组成的复理石建造。

后期的加速沉降反映造山作用的加剧,构造载荷的逐渐逼近和盆地迁移使其位置逐渐变为沉降中心,即造山带的构造加载量使构造载荷向克拉通方向迁移,直接加剧沉降速率,发育以碎片沉积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

如中国塔北、准葛尔盆地南缘和吐鲁番盆地中新生代地层。

克拉通盆地沉降史分析:克拉通坳陷如果是叠加在裂陷盆地之上,则克拉通坳陷的沉降主要是受岩石圈热收缩作用的影响,其沉降曲线是裂陷盆地的热沉降部分或热沉降的延续部分。

如果是壳内岩浆侵入和变质作用、相变等引起的沉降,其沉降速率也是逐渐减小的。

多数情况下克拉通盆地的沉降速率相对较小,且稳定衰减。

也可以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速率加大的趋势,总体上的沉降速率比前陆盆地和裂陷盆地要小一些。

盆地的热史分析:盆地的热历史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1盆地基底热流密度的变化2盆地内部沉积物的性质及埋藏历史。

次要因素包括盆地内发生的吸热放热过程、地下水的运动及岩浆活动。

分析方法有:一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法包括:1古热流模型,该模型多为经验模型,一般是将盆地的古热流与现今大地热流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

主要有线性的、三角函数型的和分段线性的。

三角函数型主要使用于勘探程度较高、资料较丰富的盆地。

2古地温模型,3镜质体反射率理论模型。

二裂变径迹分析法:所以矿物中的裂变径迹都具有岁温度增加而径迹密度减少和径迹长度缩短直至完全消失的特性称为退火。

矿物经历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退火作用就越强。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长度分布研究盆地的热历史。

短的径迹形成较早,经历的热历史较长。

长的径迹形成较晚,经历的热历史较短。

三流体包裹体测温。

四矿物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