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一、组合选择技术要点:选择组合主要应考虑组合的熟期、抗性、米质和丰产性等指标。

双季稻,全生育期应该在120天以内;一季稻,可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一般来说,生育期稍长的组合,营养积累的时间较长,只要水源等条件许可,获得高产的潜力较大,。

二、育秧和移栽技术要点:1.播种期确定。

主要根据气候条件、组合特性、耕作制度等因素确定播种期。

一般地,纯中稻区(山区)播种期气温须稳定通过12℃。

2.播种量确定。

一般中稻及单季晚稻0.75-1公斤、双季早稻1.5公斤、双季晚稻1-1.25公斤,以保证大田每穴双株的种子量。

3.培育壮秧。

适当稀播匀播是培育壮秧的有效途径。

使用多效唑进行浸种、拌种或秧厢喷雾。

拌种每公斤种子用量1—2克;浸种每公斤种子用量1—2克,浸种时间为3—8小时;厢面喷雾每亩实际厢面150克(多效唑含量15%)。

培育壮秧最关键技术是改进育秧技术:传统水育秧容易烂秧、培育壮秧困难,特别是劳动力成本高,难以实现机械化作业等问题,因此应大力推广旱育保姆育秧、塑料软盘育秧等简便科学的育秧新技术。

3.1 旱育保姆旱育秧。

是先用水稻专用药肥缓释种衣剂“旱育保姆”,对水稻种子实施包衣,然后以旱育方式进行水分管理的一种旱育秧方法。

用这种方法育秧,不须催芽,成秧率高;病害少,秧苗壮;可以带土移栽,没有返青期;分蘖早,增产效果明显。

这是目前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一种很好的育秧方法。

其技术要点分解如下:⑴选好秧田,整好秧床。

翻犁时除施足腐烂的农家肥外,还需按每平米秧床0.05公斤的量,施足45%复合肥。

拌匀肥料,分厢整平厢面。

每亩大田需40-50平方米秧床。

⑵种子包衣。

①选用种衣剂。

主张选用籼稻专用型“无盘抛秧剂”,每公斤种衣剂可包衣稻种3-3.5公斤。

②浸好种子。

首先将精选后的稻种在清水中浸泡12小时。

温度较低的季节,浸泡时间可延长,至种内米粒变软为止。

然后捞出稻种,沥去多余水分,以稻种不滴水为准。

③包衣方法。

将种衣剂置于圆底容器中,将浸湿的稻种慢慢加入容器内进行滚动包衣,边加边搅拌,直至将种衣剂全部包裹在种子上为止。

⑶播种。

①浇足底水。

苗床的底水要浇足浇透,0-10厘米土层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

②播种方法。

包衣种不需催芽,只均匀撒播。

播后轻度镇压,使种子三面入土,再均匀覆盖1厘米厚备好的细土。

③浇水和化学除草。

播种覆土后,用喷水壶将苗床喷湿,再均匀喷施旱育苗床专用除草剂。

④覆盖薄膜。

一般可采用平铺膜和低拱架盖薄膜。

采用平铺膜的,必须在盖膜前在苗床上加盖草层。

切忌贴土覆盖,防止高温烧苗。

采用低拱架盖膜的,用竹篾拱,加盖薄膜。

⑷苗床管理。

①及时揭膜。

秧苗1叶1心期时,及时揭膜。

揭膜时喷洒一次透水。

②苗床水分管理。

4叶期前保持床土湿润;4叶期后实行旱育管理。

③防治病虫害。

注意防治水稻螟虫、稻蓟马等病虫害。

④移栽。

拔秧前一天下午苗床要浇一次透水,确保秧苗根部带土。

移栽时间宜稍早,秧龄一般4-5叶较好。

3.2 塑料软盘育秧。

是采用特制的育秧塑料软盘,平铺在厢面上,用肥泥浆或田园细土,作营养泥,进行湿润或旱育秧。

育出的秧苗健根多,可以带泥(土)移栽、抛秧。

是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一种先进育秧方式之一。

具体做法是:⑴秧田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田块做秧田。

要求精做秧板。

厢面一定要平,厢宽1.6米左右,厢沟宽50-60厘米,摆秧盘前每亩施45%的高效复合肥20公斤做基肥。

⑵种子处理。

按常规办法进行晒种、选种、浸种、消毒,以杀灭种子所带病菌,播短芽或露白破胸谷为好,播种前每公斤谷种用1-2克多效唑拌种,有利培育多蘖壮秧。

⑶摆盘装泥播种。

播种秧盘宜选用每盘353孔的大孔型软盘,每亩50张。

在秧板上将秧盘2个横摆或4个竖摆,保证秧盘与地面接触良好,秧盘摆平、排紧,秧孔要入泥,不能悬空。

用干净的沟泥或塘泥(除去石子、杂草等)作营养土,做成泥浆填满秧孔,并刮平。

待泥浆沉实到孔深的2/3即可播种,即泥浆法。

也可以用过筛的菜园细土,先装满秧孔的1/2-1/3,每孔播2-3粒种子,播种后再盖些细土,并扫净盘面细土,以防串根,然后洒足水分,或上一次跑马水,即细土法。

早季播种注意保温,晚季播种注意保湿、防晒。

实践证明,细土法育秧的成秧率比泥浆法高,秧苗素质好,主要是因为细土法孔穴内土壤疏松,通气性能好,有利于种子出苗,泥浆法通气性差,部分较弱种子因闷种而烂芽。

⑷加强秧田管理。

秧田期水分管理要坚持湿润灌溉,防止串根,既要防止过干,又要防止水层淹没秧盘,出苗前半沟水,气温较高的季节,每隔2-3天灌一次跑马水,让其自然落干,盘土湿润。

根据秧苗长势情况施肥,一般施二次肥,即在1叶1心和移栽前3-4天用0.2-0.3%尿素液淋施。

注意搞好秧田期二化螟、稻象甲、稻蓟马、立枯病、霜霉病、稻瘟病的防治。

(5)适时抛秧,合理密植秧苗生长到3叶1心或4叶1心时,可进行抛秧。

抛秧最好在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并放干水层,以利快速立苗。

要做到不抛隔夜秧,不在大风大雨天和深水情况下抛秧。

一般情况下,抛秧稻比同类型移栽田基本苗增加5-10%,每亩以1.7万苗为宜。

4.移栽拉绳分厢,划行移栽,确保基本苗。

①移栽时间。

为促早发苗,促低位分蘖,应坚持低龄移栽,适当早插。

采取塑料软盘育秧、旱育保姆育秧的,3叶1心到4叶移栽;采取传统湿润育秧的,一般要求4.5-5.5叶插秧,6.5叶前一定要插完。

②密度和苗数控制:中稻及一季晚稻密度宜6×8寸、7×8寸或6×10寸,每亩插1.0—1.3万穴,每穴两粒谷,每亩6—10万基本苗;单季早稻4×7寸或4×8寸,每亩插2万穴左右,每穴2-3粒谷,每亩8—10万基本苗;双季晚稻5×7寸,每亩插1.7万穴左右,每穴两粒谷,每亩8万左右基本苗。

三、施肥技术要点:目前我县水稻施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量上偏少,特别是钾肥、磷肥施用量偏少;其二是配比不合理,钙(Ca)、镁(Mg)、硫(S)、硅(Si)等中量元素,以及铁(Fe)、锰(Mn)、铜(Cu)、锌(Zn)、硼(B)、钼(Mo)等微量元素肥料补充不足;其三是重化学肥料轻有机肥料。

杂交水稻要创建高产、理想的苗、穗结构夺取高产就必须抓好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施肥指导原则。

杂交水稻产量高,土壤养份消耗量大,每年需要补充较多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以及硼、锌、锰等多种微量元素肥料。

总体上说,一是要保证有机肥的使用量,每亩有机肥施用量不少于1000公斤;二是增施钾、磷肥,特别是钾肥施用量每亩必须达到15公斤(如氯化钾);三是增施锌、硼、锰、硅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四是把握好正确的施肥时期和方法,增施穗肥粒肥,保证生长后期不脱肥过早。

2、施肥量的确定。

杂交水稻生产应该投入较多的肥料。

现以亩产700公斤稻谷计算,其需要吸收氮素14-17公斤,五氧化二磷6.3-9.8公斤,氧化钾17-20公斤。

综合考虑土壤供应能力,肥料利用效率以及生产水平等因素,在土壤养分中等的情况下,每亩折合成45%复合肥30-35公斤,尿素10-15公斤,氯化钾15-20公斤,有机肥1000-1250公斤。

硼锌等微肥随基肥施入或酌情尽早追施。

3、施肥方法、时间。

3.1“前促”施肥法。

其特点是将全部肥料施于水稻生长前期,采用重施基肥、早施分蘖肥的分配方式,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在移栽返青后即全部施用。

此法适用于作双早、单早的早熟杂交稻。

3.2“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注重稻田的早期施肥,强调中期限氮和后期氮素补给,一般基肥和分蘖肥占总肥量的80-90%,穗、粒肥占10-20%。

此法适用于生育期较长,分蘖穗比重大的中、迟熟杂交稻。

3.3“前稳、中促、后保”施肥法。

适用于旱育保姆育秧、软盘抛秧等育秧方式的杂交稻。

因其扎根快,前期来势猛,操作中需要全程均匀施肥,减少前期施氮量,中期重施穗肥,后期适当施用粒肥,一般基肥、分蘖肥占总施肥量的50-60%。

穗、粒肥占40-50%。

不可一次施肥过量,且要防止后期脱肥。

4、提倡使用穗粒肥,巧妙使用叶面肥4.1穗肥。

幼穗分化后、抽穗之前施用的肥料为穗肥。

剑叶抽出时正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基部节和叶片伸长趋于稳定,即使氮素浓度较高,亦不会造成株型恶化,因此穗肥在抽穗前15-18天施用较为适宜。

穗肥以氮、钾肥为主,施用量不宜超过总施肥量的5%-8%。

穗肥施用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过早、过迟或过量都可能出现失误。

生产上应特别注意不要施氮过量,在水稻长势过于繁茂或有稻瘟病发生的症状时,穗肥只用钾肥不用氮肥。

4.2粒肥。

齐穗后施用的肥料为粒肥。

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叶面积下降,提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增强根系活力,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作用。

粒肥应在齐穗期至齐穗后10天内施用,施肥量应根据水稻长势和叶色浓度来确定,一般土壤肥力高、前期施肥充足、水稻长势良好的稻田不宜追施粒肥。

4.3巧用叶面肥。

叶面追肥可以较快地被茎、叶吸收利用,减少肥料在土壤中的损失。

叶面施肥通常是在齐穗期至灌浆期喷施,喷施时间最好在下午或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

一般选择含多种养分的高效肥料,浓度在0.3%-0.6%左右为好,后期脱氮的,可加0.5%尿素一起喷雾。

四、病虫防治技术要点:我县水稻病虫害仍然以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和水稻纹枯病为主。

另外,稻蟓甲、稻蓟马、各种缺素症等近年局部发生较重,呈上升趋势必须引起重视。

在病虫防治策略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在化学防治方面,重点是加强预测预报,选好选准农药,抓住关键时期合理用药。

1、二化螟第一代一般在5月中旬发生,主要造成枯鞘和枯心;以后各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除造成枯心外、还造成白穗。

防治药剂主要有毒死蜱、阿维菌素、三唑磷、氟虫晴等。

其中以氟虫晴(锐劲特)效果最佳,其具有用量少,防效好,持效长,造价低的特点,一般亩用5%悬浮剂20-30毫升,可维持一个月效果。

三唑磷易诱发稻飞虱,且产生抗药性较快,主张减少用药次数并要求只在后期使用。

2、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属迁飞性害虫,近年来发生很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非常普遍,在防治时间上,要求选择卵孵盛期、低龄幼虫期或叶尖开始纵卷时用药。

要求所用药剂持效期长,并对高龄害虫有效。

具体以县植保植检站病虫情报为准。

目前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氟虫晴(锐劲特)、茚虫威(安打)、氯虫苯甲酰胺(康宽)、毒死蜱(乐斯本)等。

3、稻飞虱在我地主要有白背飞虱、褐飞虱两种。

白背飞虱耐高温,主要发生在早中稻,以稻株上中部为多;褐飞虱喜阴凉,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中后期,以稻株中下部居多。

持效期较长的药剂主要有吡虫啉、氯噻啉、扑虱灵等;速效性较好药剂主要有速灭威、叶蝉散等。

对白背飞虱效果较好的药剂主要是吡虫啉、毒死蜱等;对褐飞虱比较好的药剂主要有扑虱灵、氟虫晴、毒死蜱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