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PPT演示幻灯片
4
发病机制
• 病毒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 黏膜上皮组织中增殖,引起局部炎症和免 疫反应,然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扩 散到腮腺和全身各器官,亦可经口腔沿腮 腺管传播到腮腺。由于病毒对腺体组织具 有高度亲和性,可使各种腺体发生炎症改 变。
5
临床表现
•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大多无前驱症状,常以腮腺 肿大为首发症状。常见先起于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续肿 大,2~3天内达到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 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在 上颌第二磨牙旁的颊粘膜处,可见红肿的腮腺管口。肿大 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 面发热但多不红,触之有弹性并有触痛。持续4~5天后逐 渐消退。颌下腺和舌下腺也可同时受累。常见的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
1
主要内容
• 概述 •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治疗原则 • 护理诊断 • 护理措施 • 健康教育
2
概述
•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 传染病,临床上以腮腺肿大及疼痛为特征,各种 腺体组织及器官均可受累。常在幼儿园与学校流 行。以5~15岁患者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 很少发病。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 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3、保护易感儿童 主动免疫:由于症状开始前数天患儿已开始排出病毒,因 此预防的重点是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 被动免疫:给予腮腺炎患儿免疫r球蛋白可起到预防或减轻 症状的作用。
18
谢谢
19
• 土方子:仙人掌去掉皮刺,捣烂加鸡蛋清调 匀敷患处,每日一次,连敷3天。
13
护理诊断
• 疼痛 与腮腺非化脓性炎症有关 • 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 • 有传播感染的危险 与患儿排除致病性较强的病原
有关 • 潜在并发症 脑膜炎、睾丸炎等
14
护理措施
一、减轻疼痛 1、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温盐水漱口,以减少口腔内的 残余食物,防止继发感染。 2、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或软食,忌酸、辣、 辛、干、硬的食物,以免因唾液分泌及咀嚼时疼痛加剧。 3、局部冷敷,以减轻炎症充血及疼痛。 二、降温 保证休息,防止过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高热者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鼓励患儿多饮水。发热伴 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
15
护理措施
三、加强隔离和消毒 发现腮腺炎患儿后应立即呼吸道隔离措施,直至腮腺肿
大消退后3天。有接触史的易感儿应观察3周。流行期间应 加强托幼机构的晨检。居室空气流通,对患儿口、鼻分泌 物及污染物应进行消毒,易感儿可接种减毒腮腺炎活疫苗。 四、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有无脑膜炎、睾丸炎等临床征象, 予以相应治疗和护理。发生睾丸炎时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局部间歇冷敷以减轻疼痛。
16
健康教育
由于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传染病,对社区人 群进行病因,表现特点,治疗护理等知识宣教外, 为控制疾病的流行,重点应加强预防知识教育。 1、宣传控制传染源 对患儿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因患儿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5天均可排出病
毒,故此期间要实行隔离。
17
健康教育
2、切断传播途径 该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要控制传播,首 先从呼吸道隔离入手。患儿居室要通风换气并进行空气消 毒,患儿衣被及餐具等用物要暴晒或定期消毒,减少不必 要的探视。
3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只有一个血清型。 对物理和化学因素敏感,来苏、福尔马林等均能 在2~5min内将其灭活,紫外线也可将其杀灭, 加热56℃、20min即失去活力。人是病毒的唯一 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 源,患者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5天或更长的 时间内均可排出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全年 均可发生感染流行,但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6
7
பைடு நூலகம்
8
9
10
11
辅助检查
• 白细胞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血清及尿中淀粉酶活力与腮腺肿大的程度平 行,在2周左右恢复正常。血清中特异性抗 体滴度增高。患儿唾液、脑脊液、尿液或血 中可分离出病毒。
12
治疗原则
• 无特殊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对发生脑膜 炎的患儿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脱 水剂;如果有并发细菌感染的可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