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艾滋病防治条例.

学习艾滋病防治条例.

条例规定的 义务: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应要接受疾病预防控制的调查和指导;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接诊医生;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感染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



四、条例实现了几个统一
(三)把为预防的目的登记收集信息与保护个人 隐私统一起来。
三、条例妥善处理了三个一直有争 议的问题
(三)关于强制检测的问题:
关于检测是否应是自愿的,强制检测是否违反人权,一 直是各说各的,一直达不成共识。 第二十三条 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这一条款实际上已经以国家强制力统一了认识。 但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还规定了必须要检测的情形。 如: 第三十五条 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 浆进行艾滋病检测。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 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 第三十六条 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 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二)是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需 要
《传染病防治法》中: ( 1) 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 2) 因实践证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单纯采取住 院隔离治疗式的医学管理的方式是不能达到预防控制艾滋病目 的的。故对《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对发现的艾滋病病人要 进行强制性隔离治疗”,进行了修订。 ( 3) 提出:国务院要制定艾滋病防治的专门行政法规。为 专门制定防治条例予留法律空间。 这些为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法规和政策奠定了基础。同 时说明依法进行艾滋病防治监督管理的条件已经具备。
四、条例实现了几个统一
四、条例实现了几个统一
• (一)把保护特殊人群和特殊人群权益,与打击违法行为统 一起来 • (二)把保护感染者的合法权益与和明确他们的义务统一起 来。 • (三)把为预防的目的登记收集信息与保护个人隐私统一起 来。 • (四)把实行自愿检测和规定检测的统一起来。条例做到了 自愿检测和规定检测的统一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四 )是落实中国政府政治承诺的需要 2001年联合国特别联大通过《关于艾滋病毒/艾 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承 诺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政府负主导责任。 条例明确了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在艾滋病防治 方面,政府负有主要责任。根据条例,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要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 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 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条例的出台也体现我国政府落实承诺的认真态 度。
第三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 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 实提供有关情况。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 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 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 体身份的信息。 无论是规定提供真实情况,还是保护感染者和病人的 隐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更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传 播。
二、条例始终贯穿的两个精神
二、条例始终贯穿的两个精神
(一)条例至始至终强调关注个人权益,体 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二)条例至始至终强调政府和政府部门的 职责
二、条例始终贯穿的两个精神
(一)条例至始至终强调关注个人权益,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艾滋病的传播蔓延多数与人不良的行为有关,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 使得我们发现的传染源,只是冰山一角,控制艾滋病传播蔓延是依靠消除歧视,医 疗救助等保障机制来实现的。因此,关注感染者和易感人群权益,不仅是慈善与 人道问题,它是艾滋病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条例》用国家意志的形式把一些应该统一的看法统一起来。这样便于我们 在实践当中整合资源,整合力量。 例 如: 1、 《艾滋病防治条例》是“保护人民健康”的 条款,是宪法中和《中华 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保护人民健康”权益的体现。 2、在条例的多处条款中对感染者和病人的权利作了规定。如:获得救治权、 知情选择权、隐私保护权、获得救助权,法律救济权等,突出强调保护弱势群体 的权益。 3、条例既充分考虑原体人员利益,又充分考虑特殊人群利益;条例对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健康权益保障给予了充分关注;条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 人的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家庭生活面临的实际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 (五制力的体现。《条例》的颁 布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明我国政府在艾滋病防治 上的坚定决心和政策取向。条例通过国家强制力的形 式统一过去的防治措施(包括有争议的措施)。 • 2、在发展中国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艾滋病 低流行时期,就采取了如此坚决行动(国家领导人高 度重视;全民动员开展防治活动)。 • 3、加大违规的处罚也是国家反应力度的体现。条例 中明确了具体罚则(公共场所不摆放安全套受罚,防 艾不力视同违法,严禁医院拒诊艾滋患者)。
二、条例始终贯穿的两个精神
(二)条例至始至终强调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职责
政府是人民获得权益的根本保障。因此条例给政府和有关部门规 定了明确职责。条例中80%的条款和职责是针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强 调在政府负主导责任的前提下,全社会广泛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 1、条例明确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职责。明确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职责。
• 总之:条例中体现了该软的要软,该硬的要硬,该保护的保 护,该打击的打击。



四、条例实现了几个统一
(一)把保护特殊人群的权益,与打击违法行为统一起来
条例强调艾滋病防治干预措施与相关法律规定禁毒戒毒、打击卖淫嫖娼工作是 并行不悖的。打击吸毒、卖淫等社会丑恶现象是国家的既定方针,这些政策在几 部法规中都有明文规定(如:人大关于严打的规定,刑法中的条款) 。这些政策 不会变,也不能变。 但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实际需要,也给与那些似乎与法律相悖的预防行为 干预措施预留了法律空间或者说确立了法律位置。 例如: 第十八条 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开 展艾滋病防治的咨询、指导和宣传教育。 第二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推广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干预措施,帮助 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改变行为。 第二十七条 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 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三、条例妥善处理了三个一直有争议的 问题
(一)对高危行为人群开展的一些有效干预措施:
条例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和在公共娱乐场所推广使 用安全套做了 明确规定。 第二十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 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 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第二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推广预防艾滋病的行为 干预措施,帮助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改变行为。

2、条例规定国家和政府有责任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 会等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各部门依照职责 分工开展工作。 3、条例要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

三、条例妥善处理了三个一直有 争议的问题
三、条例妥善处理了三个一直有 争议的问题
三、条例妥善处理了三个一直有争议 的问题
(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体检:
对感染者从事一些行业是否需要体检,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如何解决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条例没有直接回答这一问 题。 第三十条 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 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 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 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8种传染病没有艾滋病,但在 第七条中还规定了需要进行体检的还有:“和其他传染性疾病”。 各地可依据这一条对艾滋病的检测作出规定。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三)是落实艾滋病防治具体策略的需要 近期在各方的努力下,艾滋病具体防治策略有了突 破,具体如下: 1、“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出台和实行;
2、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建立; 3、国务院7号文件的发布;和 0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 提出的 防治艾滋病的九项措施 4、一些防治中有效而敏感的问题,如:“清洁针具交换”,对 “海洛因成瘾者进行药物替代治疗”;在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推 广使用安全套(避孕套)等是否与法律相悖,已成为艾滋病防治 工作的两难问题,也急待有法律条文来加以明确。 这些文件和措施既有国家宏观的艾滋病策略,具体的微观措 施,这些政策的出台是“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艾滋病 防治工作务实精神的生动体现。也使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有了具 体措施的支持。
学习艾滋病防治条例 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
• 刘康迈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 • • • •
主要内容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二、条例始终贯穿的两个精神 三、条例实现了几个统一 四、条例妥善处理了三个一直有争议的问题 五、学习条例应把握的几项重要内容
• 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 • • • •

四、条例实现了几个统一
• 如何看待这似乎是矛盾的法律现象,我认为: • 1、无论是加强禁毒、禁娼,还是加强 行为干预已经争论 了很多年了, 强调在“治本” 还是强调“治标” 就象是一枚 硬币的两个面,无论是强调哪一方都只是强调一个完整策略的 一个不同的侧面,都是不完整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通过 强调一个方面来否定另一个方面。
条例的出台体现了务实的不搞争论精神,妥 善处理了三个一直有争论的问题:
(一)对高危行为人群开展的一些有效干预措施,不同部门一 直有争论,本次条例的出台是以国家的强制力的形式来 结束争论。 (二)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要进行健康体检,是否要查艾滋病 一直有争论。对此,条例没有正面予以明确,只规定了 依照《公共卫生场所管理条例》执行。 (三)关于强制检测一直有争论。条例做了一个授权性的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