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中医医案-陆宏

名中医医案-陆宏

杨巍名中医医案
记录:陆宏
一般情况:姓名:陈某性别:男年龄:31岁职业:公司职员
初诊日期:2018年3月2日
主诉:肛旁肿痛伴发热10日。

现病史:患者平素大便泄泻,自述近期因公司业务繁忙,应酬偏多,10日前突觉肛旁肿痛难忍,肛门有烧灼痛,持续加剧,伴有发热、全身不适感。

遂至外院就诊,予抗生素及退烧药对症治疗后疼痛略有缓解,遂至我院就诊。

刻诊:患者现肛旁肿涨疼痛,伴有发热38度低热,大便稀薄晦臭,伴有脓液便,小便赤,纳佳,夜寐欠安,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

专科检查:截石位7至4点肛缘后侧皮肤红肿,肿块微微高出皮肤表面,色红暗,皮温高,触诊指下有波动感,压痛(+),肛门指诊可及饱满感,范围大,直肠腔内饱满感无上限,压痛(+),指套无染血有脓液。

辅助检查:暂无。

诊断:中医诊断:肛痈病湿热蕴结
西医诊断:肛周脓肿
治则:清热化湿,透脓散结
必要时切开引流
方药:肛痈方加实证肠炎方加减。

紫苏梗15克藿香梗15克马齿苋30克茯苓12克
山药30克黄连3克白芍30克白术炭9
苍术12克黄芩9克黄柏9克扁豆衣10克
豆蔻6后下陈皮6克皂角刺9克穿山甲粉3克冲
黄芪30克
×14贴
医嘱:
1.煎药方法:
中药倒入药罐,头煎加温水500ml,浸泡2小时后大火煮沸,小火煎煮20分钟左右,取汁;第二汁也煎三十至四十分钟,然后去渣,将两煎相混,小火浓缩至
400ml,分早晚两次顿服,日一剂,药粉吞服。

2. 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

3. 禁忌食物: 生冷油腻,海鲜发物。

二诊:2018年3月16日
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疼痛明显减轻,现一般情况可,无发热,但大便次数仍多,质稀。

小便可,纳寐安。

专科检查:视诊截石位7至4点肿块范围较前次缩小,无波动感,压痛 (-),指套无染血无脓液。

上方加芡实9克诃子9克防风炭9克葛根15克。

预约磁共振检查。

×14贴
【辨治分析】:
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并形成脓肿。

大便稀薄是肛周脓肿和肛瘘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对于肛周脓肿的及时和恰当的处理,有可能会降低肛瘘的发生,降低肛瘘发生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治疗率和生活质量。

患者肛旁肿痛,此系患者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醇酒之品,致脾胃受损,失于健运,火毒蕴结,导致脏腑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成脓,临床表现为肛旁肿痛不适。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患者舌红苔黄腻脉数,亦为火热之象。

脉滑和舌边齿印为水停之象,四诊合参,故证湿热蕴结。

此方清热化湿,透脓散结,本方以黄芪为君,黄芪还具有托脓之功,乃“疮痛圣药”。

臣以皂角刺和穿山甲,透脓散结;又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共奏清热之效。

脓为气血所化生,必耗气伤血。

结合患者平素肠炎泄泻表现,以马齿苋、豆蔻、苍白术、山药、陈皮、扁豆衣等诸药合用,健脾化湿,并用紫苏藿香梗行气化湿,全方补泻兼施、攻防兼备,共奏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之效。

二诊脓出症情好转,泄泻无好转,邪气衰而正气亦虚,故投以芡实、诃子、防风炭收敛止泻,佐以葛根清透湿热之邪外出。

指导老师:杨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