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经方治疗
1、大青龙汤 方证要点:可有发热,无汗,恶寒怕冷,头痛身痛, 鼻燥或鼻塞,咽痒,咽干或口干口渴,烦躁,咳嗽, 咳黄稠痰或有气喘,饮食不振,舌红苔黄,脉浮紧。 本方大多用于体格健壮的中青年,肌肉发达,面部有 轻度浮肿貌。发热恶寒,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而 按之往往干燥而无汗;烦躁;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 心肺功能较好。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
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 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
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
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
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金匮要略· 痰饮 病脉证并治》)
【方解】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发汗以驱外邪,半
夏、干姜、细辛、五味子逐寒饮以平咳喘,故本方为 外邪内饮而致咳喘的治剂。
【加减】烦躁、口干,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体弱心悸喘促,去麻黄,加茯苓、山萸肉;支气管哮 喘慢性期,见面色黄、肌肉松弛、浮肿者,加玉屏风 散;长期服用激素,面色灰暗者,加附子、龙骨、牡 蛎、山萸肉、鹿角胶。
汗、虚脱等,可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或玉屏 风散救治,或饮用甘草红枣生姜红糖浓汤。
蒋××,男,26岁。 发热1天,诉咽干,全身皮肤疼痛,晨起流稀鼻涕,舌
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方证辨证为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5克,桂枝6克,炒杏仁10克,石膏30克, 生姜6克,大枣10克,甘草6克 中药配方颗粒,3剂,开水冲服。 上方服1剂,热退,诸症减轻;再服1剂,痊愈。
舌质淡红,苔薄白根稍腻: 我回复:此方即为调理方,继续服用。
回复:服 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苓桂术甘 汤(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0g厚朴10g茯苓12g白术12g 生姜6g大枣10g甘草6g )共10付,现在大小便正常, 口不干,不咳嗽,吃饭也行,舌苔明显好转,还用再 调调不? 我回复:不用了。
质者,白瘦人多见。
可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
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病毒性肺炎等。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
汤主之。[43]
本方证为宿有喘疾,因外感风寒的桂枝汤证所诱发,
属太阳中风表虚证。
此患儿面白体瘦,自出生体弱多病,经常咳嗽咳痰,
2016-09-23
一个怀孕女士的剧咳
李某,女,37岁。怀孕9个来月,已近临产之时,近日
突染感冒,症见:咽痒咳嗽,咳少量黄痰,痰难咯出, 咳剧则胸痛、遗尿,深以为苦,患者担心咳嗽不能治 愈,无法做剖腹产手术;舌质暗红,苔黄,脉右寸浮 大。处方: 麻黄5g,炒杏仁10g,石膏颗粒,4付,开水冲服,日1付。
辛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姜半夏10克,生甘 草10克。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30分钟,取 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体质特征】面色多青灰色,绝少面红光亮者。口不
干渴,畏寒,痰液水样量多。
【适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肺
炎、花粉症、过敏性鼻炎、鼾病、鼻塞、病毒性结膜 炎、泪道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等。
二诊:电话咨询说,服上方后,咳嗽减轻,嘱依上方
再服5付。
随访:患者后来又带其父亲来看哮喘,说自服完上方
咳嗽愈,顺利产子。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证要点:可有发热,汗出而怕风冷,口不渴,咳嗽
气喘,咳白痰,可兼胸闷腹胀,舌淡红、苔薄白,脉 浮。
适合的体质:素有哮喘病史者,桂枝体质或桂枝汤体
调方为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苓桂术甘汤
桂枝10g白芍10g杏仁10g厚朴10g茯苓12g白术12g生姜 6g大枣10g甘草6g 2016-09-18 回复:服上方5付,现在情况明显好转, 偶有咳嗽,少量白痰,食欲稍差,余无不适,还想吃 中药调理调理,(舌苔好转,黑眼圈也浅了),是继 服上方,还是你再给开个方子?
刘渡舟医案
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十余
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 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 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 不能平卧,晨起则口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 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 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 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辛6克, 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自明、清时代以来,温病学家几乎将时病皆视为温病,
又大倡仲景方不能治温病之说。 明代王肯堂氏《证治准绳》中早就有“故圣人悯之而 医药兴,医药兴而天下之人不死於病,而死於医药 矣!”王氏这种愤世嫉俗之言,虽则过之,但温病学 家时用贵重药品,耗民资财,则不少见。
注意: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 能不全者,失眠者,高血压、糖尿病者,肺结核 者,均不宜使用。误服大青龙汤导致的心悸、多
本方证为风寒表实,里热较重,用大青龙汤以清里发
表,六经辩证为太阳阳明合病。
可用于病毒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鼻炎、肺炎、肾炎、
脑炎、风湿病、皮肤病、汗腺闭塞症、白癜风、空调 病等。
唐代·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伤寒上》:“伤寒热病,自
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於仲景,特有神功,寻 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鑽仰。尝见太医疗伤寒, 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 行,百无一效。……夫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 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不出之也。其柴胡等诸方, 皆是吐下、发汗后不解之事,非是正对之法。术数未深, 而天下名贤止而不学,诚可悲夫!” 且以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在临床有多少伤寒和 温病,皆能应手而愈,在世上却难以通行,所以孙氏有不 学不用之叹!
肠热即去,肺热不除,可续用麻杏石甘汤以治肺热, 故《伤寒论》162条有:“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
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方解:麻黄配伍桂枝是攻表以发汗,而麻黄伍石 膏是大清里热反治汗出,麻黄汤去桂枝,增加麻 黄、甘草用量再加石膏,故治疗汗出有热,喘咳
而急迫者。本方治兼有内热之喘咳,临床上可用 于支气管炎、肺炎,但非肺炎的特效药。无痰、 少痰者适用,痰多、有痰易咳出不可用,或加减 应用。
某女,15岁,稍瘦。 发热37.3℃,恶寒(—),热感(+),面色稍红,有
食欲,无汗,口渴(+),咳嗽,咽痛,有痰,身体倦 怠,舌质普通,舌苔薄白湿润,口唇稍红,因要准备 高考而及时就治。以大青龙汤晶每次1.0克,每日三次。 服药一日热解,两日痊愈。 此例从八纲看是表热实里微热证。同时无恶寒及烦躁。 (《大青龙汤管见》日本 大村光明 曾德昌摘译 王景 云校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11月第二期P100101)
2016-09-11 回复 :服6付(麻黄6杏仁10石膏30黄芩10
连翘15桔梗10薄荷6甘草6鱼腥草15 )后,病情明显好 转,体温正常3天,咳嗽咳痰明显减轻,痰色转白,不 粘,量少,已无口干,无鼻涕,二便正常,地图舌, 舌质暗,苔白。 自幼地图舌 小时候有哮喘, 这几年大点,不犯哮喘了 平时也有点黑眼圈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162]
汗出而喘:此汗出可量大,汗液稠粘、汗味重, 为里热迫津外泄;此喘不同于下后气上冲的桂枝 加厚朴杏子汤之喘,二阳合病之喘而胸满、无汗 的麻黄汤证,以及身大热汗出的大承气汤证之喘, 此喘为里热壅逆,较前两者重,而较后者轻。无 大热者,并非无热,其热在里,但其热未到阳明 病大承气汤证的程度。
本方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大 枣皆辛温发汗,生石膏《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辛, 微寒”,配于众辛温发汗药中,全方当是辛凉解表作 用。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 之水湿。本方为发汗利水的峻剂,宜于阳热证而不宜 于阴寒证。若水气而现少阴证者,则宜麻黄附子汤, 本方断不可用。重剧的肾炎,肿胀、喘满、小便不利、 无汗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但肾炎,尤其并发腹水 时,病人小便不利,续自汗出而烦者,宜越婢加术汤。
微信好友咨询病案
女孩,12岁,发烧9天,2016-09-06初诊。体温每天达
39度,咳嗽黄粘痰,不易咳出,伴黄涕,口干裂口, 喝水多,无咽痛,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红苔黄;
考虑为麻杏石甘汤证,处方: 麻黄6杏仁10石膏30黄芩10连翘15桔梗10薄荷6甘草 6 2016-09-08 回复:上方服两剂后,昨天体温最高 38.7,今晨37.5,黄痰,黄涕减少,昨天大便一次, 不太干; 我回复:上方加鱼腥草15克。
曾在北京某医院怀疑气管软化症,就诊时因感冒诱发 咳嗽,口不渴,大便常,皮肤湿润,舌淡红,苔薄白, 脉浮数。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3g 大枣10g 杏仁10g 厚朴10g 甘 草3g 中药配方颗粒5付,开水冲服,日1付。 服上方后,咳嗽减轻,继服巩固疗效。
感冒咳嗽之无汗者
此方证是因太阳病发汗或用下法后,邪热内陷,喘而
汗出,身无大热,为应用本方的主证。六经辩证为太 阳阳明合病,病情属于外邪内热者。 麻黄汤证—>麻杏石甘汤—>承气汤证(大、小、调胃) 麻黄汤证化热入里,为麻杏石甘汤证; 麻杏石甘汤证化热之后,为承气汤证;
即肺热传为肠热,此时当急用承气汤法,去其肠热,
河北省优抚医院
李光荣
感冒咳嗽之有汗者
1、麻杏石甘汤证: 方证要点:可有发热汗出、汗粘有味,不恶寒, 或恶热喜冷饮,咳嗽剧烈、痰不易咳出,痰黄而 少或无痰,或伴有气喘胸闷,鼻涕黏稠,口干口 渴,舌暗红、苔薄白而干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体质要求:大多身体状况较好,皮肤大多比较粗 糙,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