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富源中心小学高照鑫一、基本情况分析:这学期我仍执教三年级一班语文,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31人,他们平均年龄在九岁左右,孩子们来自全乡十几个村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自身修养等各个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当然,经历了两年学习生活的正规训练后,孩子们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有不少的孩子不仅有量的累积,更有质的飞跃,两年多以来,他们学得了不少的知识,掌握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养成或逐步养成了很多的习惯:书写习惯、学习习惯、初步阅读习惯;培养了初步欣赏的能力,初步评价的能力,简单的写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的特点本册教材在每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的内容和情境图。
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单元主题和训练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图中人物的语言,既有课文内容的提示,又向课外拓展目的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习后面的课文奠定基础。
1、教材的体裁丰富多样。
2、本册教材除了低段教科书中常见的诗歌、散文、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又增加了说明文、科学小品、剧本等新的体裁。
3、教材重视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4、教材采取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累语言。
主要表现在课后练习中。
(抄一抄词语花篮)5、密切联系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6、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文化底蕴。
7、“语文七色光”的设置,体现了综合、融汇的特点,学生在这里可以梳理学到的知识,练习学会的技能,生发出主动学习的愿望,并在很生活化或与学生所见所思贴的很近的交际活动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促进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二)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与内容本册教科书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16篇,设计了8个专题。
他们依次是:童真童趣,勇敢坚强,仁爱之心,民族风情,风景名胜,脚踏实地,社会公德,信任他人。
每个专题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春之美、春之趣,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感情。
(三)教材重、难点:本册教材继续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1、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使说话、写文章更生动、精彩。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想要表达的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收集资料。
4、让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5、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汇、成语、名句、格言、古诗、精彩句段,增加语言积累。
6、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记述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难点: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想要表达的意思把一段话描写清楚的;知道文章是怎样从几个方面把一层意思写具体的。
3、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养成良好修改习作的习惯。
(四)学习本册教材的基础和学完本册教材应达到的水平经过两年半的语文学习,学生已学会综合使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基本掌握了独立识字所需要的技能,特别是学生已养成了查字典和读书看报的习惯,并能写简短的记叙文。
学完本册教材后学生能认识237个常用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用钢笔书写199个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讲述见闻;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展开想象,并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综合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237个生字,会写199个生字,提高识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3、会使用字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继续练习用毛笔描红。
4、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通过品味重点语句,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受到情感的感染和熏陶。
5、通过语文百花园的学习,增强识字能力,丰富语言积累,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从广泛阅读中获取知识,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能有意识地积累获得其中的语言材料,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语文素养。
6、会观察,能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并能按一定的顺序记述自己的观察所得。
7、具备初步的习作表达能力,能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写清楚。
8、能用普通话交谈,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使用词典,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2、初步学会默读和略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尊重学生在质疑时表现出来的差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比较鉴别,学会质疑,学会带着问题阅读,能根据课文内容和学习的需要去查找、搜集资料等。
3、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有目的地朗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搜集并与同学交流课文阅读资料;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渗透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真倾听的习惯。
4、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想要表达的意思,把一段话描写清楚的;知道文章是怎样从几个方面把一层意思写具体的。
5、自然引入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适时、适地、适度拓宽课堂教学渠道,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把习作当作一种需要,让他们乐于书面表达,乐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6、结合语文学习,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当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展开想象,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培养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了解周围环境,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增强探索和创造的意识,培养认真的科学学习态度;理解亲情、友情的可贵,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1、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自主性,让我们的学生来爱语文,才能学语文、学好语文。
其实,“爱是尊重”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教育观念。
教学中的设计应该用爱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继续落实镇教研室和学校的“预习提纲”“限时作业”工作。
在每一节课之前,做好“预习”的收集工作,做到每一课都有的放矢,让有限的课堂发挥无极限的作用;在每一节课后发挥“限时作业”的诊断作用,利用作业中反馈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
3、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4、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受到作品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引导学生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做到真正有感而发、有感才发。
在习作引导中,让学生充分发挥积累的作用,将学生平时积累的词语、佳句在习作中能用得上、用得妙,不怕学生用不好,就怕学生不用。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说”的练习,每到一妙处,让学生参与其中,大胆的说,尽情的仿说,以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
另外,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想象,在习作中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方法,让习作更生动、更美丽!6、发掘他们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7、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写,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8、课堂教学中,注重“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五、教学进度表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进度表2018年3月1日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富源中心学校高照鑫一、指导思想: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以“实践、开放、自主”为主线,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获得积极的、全面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现状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及其具有研究的欲望,他们很喜欢动手制作一些小制作来展示自己的风采,因此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特色”为目标,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组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目标: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具体目标: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
3、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综合证的方法。
5、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具体措施:1、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1)开发学校资源。
比如:学校的图书室、学校传统活动。
(2)开发社区资源。
带领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了解街道经济发展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采访、调查;积极参加社区社会活动;继承和发扬社区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