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职业学院单招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错了两个的一组是()A.强聒不舍(guō)兀立(wù)誊写(tén)惬意(qiè)B.不能容赦(shà)岑寂(cén) 戕害(qiāng) 不谙(ān)C.蜩翼之知(chòu)舆论(yú) 谛听(tí)教诲(huǐ)D.心无旁骛(wù)亵渎(dóu)痀偻(gōu)雾霭(ǎ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目不暇接缺憾罅隙孵化 B.前呼后拥掐丝贮藏辐员C.雷立风行涂墁车辙驱谴 D.怒不可遏暄嚣蒂部搀和3.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夏去秋来,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B.他这个人太循规蹈矩了,没有丝毫创新精神,当今时代并不欢迎这种人。
C.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4.下列作者、身份、作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王蒙——现代著名作家——《善良》B.史铁生——当代作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C.茨威格——意大利——《世界最美的坟墓》D.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墙头马上》5.下面对课文的说明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鲁侍萍勤劳、善良、有尊严,她代表了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人物形象。
B.《林黛玉进贾府》主线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
《西江月》二词是对宝玉的正面描写,揭示宝玉叛逆的性格。
C.《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以直接抒情的方式,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
D.《合欢树》一文中合欢树象征的既是病中的作者,也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母亲生命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
“‘芦柴棒’,去烧火!”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4)在这里,人依旧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A.拟人借代反语反问 B.拟人比喻反语反问C.拟人借代反语设问 D.比喻比喻双关设问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此去经年(复,又)更那堪(十分)B.乱石穿空(刺入,插入)骤雨初歇(阵雨)C.不耻相师(学习)从而师之(以...为师)D.受业解惑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有了疑惑)8.对下列8句话进行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
②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
③又有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
④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
⑤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⑥有双季荔枝,一年开花两次。
⑦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
⑧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A.②①④⑦⑥③⑧⑤ B.②①④⑦⑥③⑤⑧C.②⑥③⑦①④⑧⑤ D.②⑥③⑦①④⑤⑧9.下列诗词句出自何人?答对的一组是()①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杜甫白轼清照 B、轼杜甫清照白C、白杜甫轼清照D、白轼清照杜甫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位院士诚恳地表示,他要努力去做一个乐意给年轻人打开一切科学道路,使他们夺得科学高峰的人。
B、仅在短短的三年之前,电脑“上网”对人们还是陌生的,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显然已经是比较熟悉的了。
C、生命是否起源于火星而非地球,地球上的生命是否由陨石带来,天文学家正在研究诸如此类的问题。
D、这本书具体描写了我国北冰洋考察船是如何根据气候和洋流的状况,度过一个个难关,获得了巨大的科研成果。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1.雪芹,名,字,号雪芹。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至明清时期主要的代表作明朝有,等。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即宝嘉的,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鹗的,曾朴的《孽海花》。
《师说》作者,字,唐代著名的散文家,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和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学习优秀散文传统。
《将进酒》主旨句是:,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4.移船相近邀相见,。
千呼万唤始出来,。
5.《师说》中愈论说的关于择师的标准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如是而已。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赤壁图景的词句。
三、阅读理解(30分)(一)阅读《荷塘月色》选段,完成1-5题。
(每题2分,共10分)曲曲折折的荷搪上面,弥望的是()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裙。
()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_________________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依此填入括号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亭亭田田层层B、田田亭亭层层C、层层亭亭田田D、田田层层亭亭2、本段讲的主要容正确的一项是()A、荷塘上的迷人景色B、荷塘上的月色C、月光下的荷塘美景D、荷塘月色3、选出填入文中横线上正确的一句()A、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刚出浴的美人,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一粒粒的明珠。
D、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使用的修辞正确的一项是()A、比喻B、通感C、拟人D、夸5、下列景物中不属于本段描写的是()A、荷花B、荷叶C、荷香D、闪电阅读下段文字完成6-9题(每题2分,共8分)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探寻书法美学意象差异的形成原因,应该追溯到时代美学潮流。
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以登临山水、留恋诗酒之余为书,耳闻丝竹管弦、郎侬唱和的靡靡艳歌,目睹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绮丽风光,再将所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的优美形象融入书法,自然要“以流美为能”;唐人自北朝以来历经战火兵燹之乱,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金戈铁马为美的尚武精神熏融铸了大批有名或无名的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他们与关陇健儿朝夕相处(或许书家本人就是其中一员),对后者那种质朴豪放的性格和威武强健的形象久已耳濡目染,加之习见深峻的山泽,广阔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胡马嘶风,悲笳动月,旌旗耀日,佛象凌空;其阔大的气势、粗犷的线条、强劲的节奏、豪迈的风度、威严的姿态,经过形象思维的感受、提炼而融入书法艺术,自然会使传统的书法形象脱胎换骨,面目一新,而形成唐代书法家特有之雄峻坚实的风格。
初唐时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更促使了唐代书法家自主意识的颖露和唐代书法美学模式的建立。
当然,打破六朝权威的迷信,并不意味着对江南先进文明与文化遗产的全面排斥和简单否定。
如怀瓘对右军各体书法,还以推崇居多,仅就草书、章草二体提出异议,可见还是以继承为主。
但这勇敢的不同意见,却如春雷惊蛰,向世人宣告着美学领域的复。
“若所见与诸子雷同,则何烦有论?今制品格以代权衡,于物于情,不饶不损。
惟以理伏,颇能面质,冀合规于玄匠,殊不顾于聋俗,夫聋俗无眼有耳,但闻是逸少,必暗然悬伏,何必须见?见与不见,一也。
”这以其标新立异骇世惊俗的直言谠论令人顿开茅塞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振奋着昔日不遗余力地推崇六朝模式今朝却非打破六朝框架不能求得自身之发展的唐人的精神,鼓励和引导着唐人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以知的领域去开拓和探索。
6.下列对“书法美学意象”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书法美学意象指的就是以流美为能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亦即客观事物形象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
B.书法美学意象是指书家感受自然的广阔、强劲、豪迈、威严等等形象,而提炼并融入书法艺术的形象。
C.书法美学意象是指书家将感受到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物即客观事物的形象提炼并融入书法艺术所创造出来的体现某种风格的形象。
D.书法美学意象是指由书家创作的具有一定风格的审美形象。
7.根据原文,对书法美学意象差异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书法家的出身背景不同,六朝书家多为门阀士族,唐朝书家多与关陇健儿有联系。
B.书法家的美学主不同,六朝书家“以流美为能”,唐朝书家崇尚雄峻坚实的美。
C.书法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不同的社会背景影响了书法家的美学思想。
D.后世书法家追求一种标新立异惊世骇俗的美学鉴赏与批评标准。
8.下列对“初唐朝代审美兴趣重心的回归”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唐的审美思想出现对柔靡香软醉生梦死的南朝之风的扬弃,转而崇尚雄峻坚实的壮美风格。
B.初唐审美思想经历了一段对南朝之风的背离之后,又走上继承风韵和美的传统之路。
C.初唐审美思想打破六朝权威迷信,走出靡靡艳歌式的框架,崇尚质朴豪放和威武强健。
D.初唐审美思想融入了时代涵,向那似乎已由前人走得烂熟其实还是尚未可知的领域开拓和探索。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生活是影响书法家的审美思想,影响其不同审美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B.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审美思潮的一种体现。
C.怀瓘对王羲之各体书法的评价,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打破一尊,振醒沉闷,开启审美思想新的一页的意义。
D.唐人为了求得自身发展,不惜标新立异惊世骇俗,彻底否定六朝审美式,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10-15题(每题2分,共12分)古弼,代人也。
少忠谨,善骑射。
初为猎郎,以敏正称。
明元嘉其直而有用,赐名曰笔。
后改名弼,言其有辅佐才也。
太武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赐爵灵寿侯。
上谷人上书,言苑囿过度,人无田业,宜减太半,以赐贫者。
弼入欲奏,遇帝与给事中树棋,志不听事。
弼侍坐良久,不获申闻。
乃起,于帝前捽树头,掣下床,以手搏其耳,以拳殴其背,曰:“朝廷不理,实尔之罪!”帝失容,放棋曰:“不听奏事,过在朕。
树何罪?臵之!”弼具状以闻。
帝奇弼公直,皆可其奏,以与百姓。
弼曰:“为臣逞志于君前者,非无罪也。
”乃诣公车,免冠徒跣,自劾请罪。
帝招之,谓曰:“卿其冠履。
吾闻筑社,蹇蹶而筑之,端冕而事之,神与之福。
然则卿有何罪?自今以后,苟利社稷,益国便人者,虽复造次,卿则为之,无所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