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吉林省历史发展概况吉林省位于祖国东北中部,地理位置介于40052′~46018′N和121038′~131019′E之间。

全省东西长约750km,南北宽约600km,总面积为18.74万km2。

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

它南靠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东部与朝鲜和俄罗斯两国接壤,边境线长分别为1 206km和232.7km。

吉林省东部珲春市的防川距日本海仅15km,边境最近处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km。

吉林省总人口为2716.0万人(2005年),有汉、满、朝鲜、蒙古、回、锡伯等44个民族。

第一节行政区划与省名由来一、行政区划吉林省辖1个副省级城市(长春市),7个地市级城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通化市、辽源市、白城市和松原市)和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省会设在长春市。

吉林省还有18个县级市、20个县(其中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分别为伊通满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和前郭蒙古族自治县)及20个市辖区。

各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详见表1。

表1 吉林省各地市州所辖县级市、区和县二、省名的由来吉林省名的来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唐代鸡林州;二是来源于清代吉林城,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

据考,鸡林州即唐代位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濒临大海,与今吉林省无关。

故此种说法不成立。

吉林省名来源于吉林城名。

吉林乌拉城创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设立于温德河入江口处的船厂的基础上建立的,为吉林副都统驻扎地。

“吉林乌拉”为满语,吉林意为“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

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原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宁古塔将军移驻该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称吉林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吉林将军辖区改称为吉林省,简称吉。

第二节吉林省历史概述一、吉林省早期的人类活动(一)旧石器时代在距今六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吉林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

在吉林蛟河市北的拉法河二级阶地上发现的人类制造的石器以及哺乳动物化石,表明这里曾是古人类栖息和开发的地区之一。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吉林境内的典型古人类代表是“榆树人”和“安图人”。

1951年,科学工作者在榆树市周家油坊松花江支流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人的头骨碎片和胫骨化石以及经过加工的石器等。

经年代测定,这些化石属于距今3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被称为“榆树人”。

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明月镇东南石门山布尔哈通河阶地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中发现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一枚人类牙齿化石。

经过年代测定,距今大约2.6万年左右,也属于旧石器晚期智人,被命名为“安图人”。

据推断,“安图人”的居住环境与“榆树人”类似,都属于森林—草原景观,气候比较寒冷。

在洞穴及其附近的山地上生长着松树、云杉和冷杉,中间夹杂着桦树和榆树;山间平地和河谷两岸草木丛生,主要生长着茂密的菊科蒿属和十字花科植物。

这种植被为当时动物群的生存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

当时大地上生活着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等动物,是人类的狩猎对象。

(二)新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吉林省境内的人类活动明显增多,几乎每条较大河流依山傍水背风向阳的丘陵山岗处都留下了人类活动遗迹。

如在东部的珲春河流域,有著名的大六道沟遗址,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如石镐、陶罐、刮削器等,还有比较完整的房屋遗址和烧制陶器的窑址等。

中部地区有著名的左家山遗址,在今农安县城东北4km的伊通河畔,距今7000-4800年之间,出土了人类使用器物包括各种磨制石器、陶器、骨器、角器和房屋遗址等。

西部地区有长岭县的腰井子遗址,出土的有磨制的石器、骨器、角器、蚌器、陶器及各种装饰物,如玉龙、玉璧、玉鱼、玉器等,还有保存完整的居住房屋遗址。

这时的人类以渔猎为主,兼营原始农业。

(三)青铜器时代在距今约3000年前,相当于我国西周初期,人类社会进入了青铜时代。

此时,在吉林大地上广泛分布着众多人类遗址,至今已发现1 200余处。

其中最著名的有吉林市的西团山遗址(古墓群),位于吉林市郊欢喜乡吉兴村。

西团山海拔仅238.2m,墓地在山的西南坡,总面积约4万m2,地下有许多石棺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刀、剑、斧等。

西团山遗址是吉林省第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青铜器时代文化遗址,分早中晚三期,年代相当于西周到秦汉,族属未定。

其他还有吉林市北郊的长蛇山遗址、猴石山遗址、公主岭市大青山遗址、西部大安市境内的汉书遗址、东部汪清县的百草沟遗址等。

二、吉林省古代民族和民族政权(一)三大族系原始社会末期,吉林境内开始出现了早期民族,包括居住在长白山一带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肃慎人,居住在西部草原的东胡人,以及居住在中部平原与鸭绿江流域的秽貊族人。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民族不断地分裂、融合。

1.肃慎族系据史书记载,肃慎族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息慎或稷慎。

分布在今松花江中下游、长白山下、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下游一直到海滨的范围。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据考,不咸山即现在的长白山。

肃慎族属于蒙古人种,与中原远古居民有血缘关系,而且自三千多年前舜在位时,肃慎族就前往中原朝贡,以自制的弓和箭为贡品。

肃慎族系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西汉以前称肃慎;东汉、三国时代称挹娄;北魏时期称勿吉;隋唐时期称靺鞨;辽代以后,黑水靺鞨统称女真;明末清初,又改称满洲族,简称满族。

2.东胡族系东胡族是我国古代东北西部草原上的一个十分强大的部族。

东胡族的风俗习惯与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体相同。

他们擅长骑射,长期的马上生涯,使他们的服饰多为短衣打扮,与中原民族有所不同,故称“胡服”。

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曾引起各诸侯国的重视,以至引发了当时的赵国和燕国为提高军队战斗力而仿制“胡服”。

秦初,东胡族被匈奴击溃,其中一部分沦为匈奴的奴隶,一部分分解为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

乌桓后被曹魏所灭;鲜卑的势力则达到了今天吉林省的西部地区,后来分化为慕容鲜卑、拓拔鲜卑和宇文鲜卑三部分,他们曾在中原创立燕、魏、周政权。

后来在北方地区兴起的契丹族、室韦族乃至蒙古族都可以称其为东胡族的后裔。

3.秽貊族系秽貊族系是因语言、习俗相同而由多个小的民族共同体组成的,其中秽和貊是两个比较大的族群。

秽族大约分布在吉林省中东部和东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

貊族大约在吉林省的中西部和辽宁省东部。

夫余族是秽貊族系的主体,后来的高句丽族源于貊族。

(二)夫余族与夫余政权夫余族是吉林省的古老居民,在东北三大族系中属秽貊族系。

夫余的名称初现于西汉的《史记》,后在《后汉书》、《三国志》为其正式立传。

根据记载和考古资料,今吉长地区是夫余族当年的主要活动地域。

夫余人建立的“夫余国”,是东北地区的第一个地方民族政权,约在西汉初年(公元前200年)建国,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被勿吉族所灭,历经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北魏等多个朝代,历经700余年。

关于夫余国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地方二千余里,户八万。

有宫室、仓库、牢狱,多山岭广泽;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

国有君王,位世袭,以六畜名官,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等。

男女淫,妇人妒,皆杀之。

尤僧妒,已杀,尸之国南山上。

该国善养生,出名马。

在政治上,隶属于汉王朝的玄菟郡管辖。

每当夫余新王即位,东汉王朝就特制一个玉匣,先行运抵玄菟郡收藏。

夫余王死后,派人迎取作为丧葬用的玉匣,然后敛尸下葬。

夫余国的前期王城,当为今吉林市的龙潭山城或东团山南城子。

1考古工作者曾在其东南的帽儿山周围发现大量墓葬,更进一步证明该地为夫余前期王城中心。

该古墓群于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的后期王城,即公元346年“西徙近燕”的王城,据考证为今长春市农安县城古城。

据考古资料分析,吉林市泡子沿前山遗址、榆树老河深中层墓葬以及吉林市郊区的汉陶遗存等均为夫余的遗存,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遗物有陶器、兵器、工具、马具和装饰品等,尤其是汉陶遗存中的陶器和铁制兵器、农具充分显示了夫余受汉文化的强烈影响及其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

(三)高句(音勾)丽族与高句丽政权高句丽族是生活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属东北三大族系中的秽貊族系。

西汉武帝时,在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设置乐浪、临屯、真番、玄菟四郡。

高句丽族就生活在当时的玄菟郡内。

在高句丽族的聚居区,汉玄菟郡下设了高句丽县,与郡内的上殷台、西盖马两县并立。

可以说,高句丽县名即来源于高句丽族。

玄菟郡的郡治于公元前82年迁到高句丽县,使高句丽县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来自北夫余的王子朱蒙(又译邹牟)在高句丽县建立了政权,即高句丽国。

高句丽国建立初期以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公元3年(西汉平帝元始三年),高句丽的第二代王琉璃明王把都城迁至今吉林省集安市,建造国内城;同时在其北部山上修建尉那岩城,做为国内城的守备城。

尉那岩城平时驻军,囤积1李建才《东北史地考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4月粮草,战时则守卫和避难。

至高句丽山上王和故国原王时,曾两度将其作为正式王都,并更名为丸都山城。

高句丽国以国内城和尉那岩城为中心,兼并了周边的许多部落而形成五部(即分布在今集安霸王朝山城的桂娄部、今富尔江上游的消奴部、今浑江上游的绝奴部、今长白县一带的顺奴部和今鸭绿江两岸的灌奴部),成为与夫余国并立的又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长寿王时,高句丽国于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城,将政治中心转移到朝鲜半岛,国内城作为陪都留存。

公元668年,唐朝军队攻克平壤,高句丽政权灭亡。

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共存世705年,传28代王。

其中以辽宁桓仁五女山城为都40年(前37-3),以吉林省集安市国内城和丸都山城为都424年(3-427),以平壤为都241年(427-668)。

因为在吉林省集安市为都时间最长,达424年,故留存了大量古墓,总数约为11280座(1966年),现存7000余座。

其中包括著名的将军坟、太王陵、五盔坟和长川一号墓等。

高句丽在19代王平安好太王时,国力最盛,曾打败倭寇,征服百济、夫余、契丹、后燕(慕容氏),将国土扩大到辽河以东以及今吉、长地区。

高句丽时期在吉林省留下的古城除国内城、丸都山城外,还有吉林市的龙潭山城、集安市的霸王朝山城、关马山城、柳河县的罗通山城等。

2004年7月1日,包括辽宁省桓仁县的五女山城和吉林省集安市的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等在内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高句丽政权存在的705年间,始终是在中原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权管辖之下,与中原各政权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臣属、册封、朝贡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