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学B讨论课教学计划
一、整体思路
将理论课程和课程研究项目教学过程存在的相关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溶于讨论,以学生上台讲演和讨论为教学形式,深入研究探讨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具体问题的理论解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讨论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综合训练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和辩论能力。
二、目的与意义
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加强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知识的能力。
由于本课程知识点多,学时较少,为防止学生上课时感到抽象、枯燥无味、难以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并结合本课的三级项目,拟将6个重点也是难点的问题,如“怎样判断定位方案是否合理”、“过定位与欠定位”、“夹紧与定位的区别”、“粗基准的选择”、“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的确定”和“工艺尺寸链”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为题目,由教师分发给各个讨论小组,最后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向教师及全体同学汇报,并针对汇报具体情况进行提问和讨论。
利用讨论课的活跃气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与教师深入讨论的机会,可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具体实施方案
首先,由教师给出讨论题目、要点和阅读书目,让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出讨论文稿等。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学生完成一个题目。
学生在课外查找、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讨论、总结、整理,撰写讨论结果报告,且做成PPT
演示文稿。
讨论课时由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抽签以决定是否上台讲演,确定讲演的小组继续以抽签方式决定由哪位学生上台讲演,讲演时间为8分钟。
讲述
完后要回答台下学生和评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针对所讲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间为5分钟,最后由老师点评、总结。
最后,每组上交一份讨论结果报告(B5纸打印,以及WORD和PPT电子版),要求在报告最后一项注明每个成员的贡献和自评成绩,并且全体成员签字。
四、讨论题目(6个)
1、怎样判断一个定位方案是否合理?举例说明。
(要点:从定位分析即实际限制自由度情况、基准选择情况和定位误差三方面阐述,分别说明定位方案合理的条件。
)
2、为什么说过定位有时是允许的而欠定位则绝对不允许?举例说明。
(要
点:从保证加工精度的角度说明。
并进一步说明什么样的过定位允许使用,什么样的过定位不允许使用。
)
3、工件在加工之前为何要正确装夹?定位和夹紧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举例
说明。
(要点:定义、目的、不正确装夹时的后果)
4、在建立和解算工艺尺寸链时要重点注意的事项有哪些?举例说明。
5、粗基准的选择不同会对零件的加工产生怎样的影响?举例说明。
并进一
步说明该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粗基准。
6、加工余量对零件的加工过程有何影响?如何正确确定加工余量并确定各
相关工序尺寸?
五、成绩评定
讨论课成绩满分10分,由自评成绩和小组成绩综合确定。
自评成绩由小组全体成员一起评定,根据小组讨论时的情况及对撰写报告的贡献,按2-4-3-1或2-4-4比例给出成绩A、B、C、D,对应个人成绩系数为1、0.9、0.8、0.7。
小组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
根据资料的查阅、知识运用、逻辑分析及上台讲演和回答问题等综合评定。
没有上台讲演的小组按上交报告和所做的PPT评定成绩。
机械制造工艺学B课程三级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项目名称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组合夹具设计
二、项目目标
以一个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工艺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诸多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穿连起来,形成对整个课程的完整性概念,并通过做项目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以达到以下具体目标:
1)能综合运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合理选择零件加工时的定位基准、表面加工方法,正确确定加工顺序、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及其公差,制定合理可行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2)加深对六点定位原理的理解认识,正确地解决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和夹紧问题。
3)通过柔性组合夹具的创新设计和组装实验,了解其组成、装配特点及规律,掌握使用原则、设计原理以及基本的装配技术,加强工程设计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
4)学会使用工艺手册及其它参考资料,掌握与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三、项目内容和要求
项目由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组成。
理论环节又分为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和工序设计两部分,工艺过程设计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合作完成,然后分工,每个成员对工艺过程中的一道工序继续进行设计,最后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集体完成)和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个人完成),撰写项目报告。
实践环节是对某个零件某工序的加工进行组合夹具的设计和实际组装,由小组成员共同在实验室完成,最后要提交组装好的夹具实物。
项目报告的正文内容如下:
(一)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
1、零件分析
2、毛坯选择
3、定位基准的选择
4、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5、加工顺序的确定
(二)某工序设计
1、加工设备确定
2、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3、切削用量及工时定额的确定
(三)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及工序卡片
(四)组合夹具设计与组装
1、被加工零件加工要求(配以工序简图及实物照片)
2、主要元件的选择确定(配照片)
3、组合夹具的组装(配照片)
(五)参考文献
(六)心得体会
(七)小组成员贡献及自评成绩
项目报告用B5纸打印。
装订顺序为:封面→目录→零件图→正文
四、项目实施方案
首先,由教师准备一定数量的零件图,保证每个小组的零件或者工序不同。
零件的复杂程度为中等,适合于本科学生做工艺规程设计和组合夹具项目。
然后学生分组。
机电11级3个班81人,加上机电卓工班11人,共92人,每4~6人分为一个小组,完成一个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组内进一步分工,每个成员对工艺过程中的一道工序继续进行设计;每个小组还要对某工序的加工进行组合夹具的设计和实际组装,由小组成员共同在实验室完成,最后要提交组装好的夹具实物。
最后,每组上交一份项目报告(B5纸打印,以及WORD文档和PPT电子版),要求在报告最后一项注明每个成员的贡献和自评成绩,并且全体成员签字。
五、成绩评定
三级项目成绩满分20分。
由自评成绩和小组成绩综合确定。
自评成绩由小组全体成员一起评定,根据小组共同完成项目时所体现出的能力及贡献大小综合评定,按2-4-3-1或2-4-4比例给出成绩A、B、C、D,对应个人成绩系数大致为1、0.9、0.8、0.7。
小组成绩由教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定。
其中工艺过程设计部分5分,工序设计部分5分,组合夹具组装部分5分,项目报告、PPT制作及上台讲演汇报5分。
评定时根据知识运用、资料查阅、设计计算正确性及报告质量多个方面综合打分。
没有上台讲演的小组按上交报告和所做的PPT评定成绩。
六、参考文献
[1]王信义. 机械制造工艺学[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杨叔子. 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一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5.
[3]王先逵. 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二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4]马贤智. 实用机械加工手册(第一版)[M].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5]王惠方. 金属切削机床(第一版)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7.
机械制造工艺学B课程三级项目报告
题目: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组合夹具设计
学院: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鹿玲
完成日期:年月日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