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符号学

符号学

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 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
--以《巴拿马裁缝》的电影海报为例
01 02 03 04 05

模态 系统功能符号学 视觉语法 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解读 结论
主要内容
01 模 02 03 04 05 06 07

模态在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 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 之间的互动方式。 生物学家们认为,人类五种感知渠道分别导 致以下五种交际模态的产生: 视觉模态(visual modality) 听觉模态(auditive modality) 触觉模态( tactile modality) 嗅觉模态(olfaction modality) 味觉模态(gustatory modality)
• 多模态语篇可分为静态多模态语篇和动态多模 态语篇。前者只涉及一种感官,而后者则涉及到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官。静态多模态语篇可分 为单符号系统和多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单符 号系统多模态语篇由字体、字体颜色、字体大 小等符号变体所构建,多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由 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符号构建。电影海报 只涉及视觉模态,但是涉及语言和图像两种符号 系统,而且还包含字体、字体颜色和字体大小等 符号变体,所以,电影海报属于多符号系统多模态 语篇。
参考文献
•[1] Maybury M T. Intelligentmultimedia interfaces[M].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3. •[2]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 J].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1): 1-10. •[3]王红阳.多模态广告语篇的互动意义的构建[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6): 31-34. •[4]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 J].外语研究, 2003(5): 1-8. •[5]曾方本.多模态符号整合和语篇意义的嬗变与调控[J].外语教学, 2009(6): 28-32. •[6] HallidayM A K,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 OUP, 1989. •[7] 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8] Kress G, van Leeuwen T.Reading mi ages: the grammar ofvisual design[M]. Burwood: Brown PriorAnderson,1996. •[9]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 J].中国外语, 2009(1): 24-30. •[10] Saussure F d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 ].HarrisR. trans.London: Duckworth, 1983.
2.社会距离( social distance)
• 社会距离主要由图像取景距离的远近决定,它通 常与镜头取景的框架大小有关,如特写可以提示 密切的关系,长镜头提示非个人的关系。
3.态度(attitude)
•态度关系主要通过观察者的水平位置与图像成 份的关系来判断,表达对图像中参与者所持的态 度。权势关系则由观察者与客体的垂直关系来 体现:如果客体比观察者更具权势,浏览者需要 仰视它,客体给人以一种居高临下压抑的感觉; 相反,观察者与客体地位平等,可平视,观察者地 位高于客体视角可为俯视。
01 02 03 04 05 结论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一切符号都是 由两个部分组成: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能指是一 种带有任意性的、约定俗成的音响形象;所指是附着在上述 形象上的概念或意义。在多模态语篇中符号系统已不再局 限于文字本身,所谓的能指也已扩展到包括图像、版面设计 等在内的各种符号资源。如今Kress & van Leeuwen已把 Halliday的言语功能理论扩展到图像,图像在很多情况下不仅 用来表述概念或意义,还可以起到交流信息和祈使做事的功 能,如宣传、说明、警告等。因此,在多模态语篇中,所指也 体现在各种符号系统互补互动所表达的意义和多模态交际 行为中。
(一)海报的再现意义
• 对应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Kress和Leeuwen提出了多模态话语 的再现意义。再现意义在视觉上建构了图像中的事件、参与 者以及环境的本质。Kress和Leeuwen认为图像有两种再现模 式,即概念再现和叙事再现。“在图片中,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 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 志。”在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动作者即为发出矢量的参与 者。在图像中,他们通常最为突出。“这可以从尺寸、构图中 的位置、与背景的对比、色彩饱和度或显著性、聚焦程度以 及‘心理凸显程度’(如人形,尤其是人脸对观看者来说都具有 心理凸显性)等方面来判断。”概念再现是指表达图像的范畴、 结构和意义。一般来讲,概念图像中是没有矢量的。
2.取景(framing)
•取景是指取景手段的明用或暗用,用来切断或联接语 篇的成分,表明这些成份相连或不相连。取景手段在 某种意义上可以表示图像之间的关系。
3.显著性( salience)
突出度指各种成分在前景或背景中位置、大小、亮 度级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引起读者不同程度的注意。 显著性通过图像中线条的粗细、颜色的浓淡等实现。 线条粗的、颜色浓的,显著度高;反之则显著度低。
• Halliday在他的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了语言具有 三大元功能( metafunction ): • 概念功能( ideational function) • 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 function) • 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三大元功能的意义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
01 02 03 04 《巴拿马裁缝》电影 05 海报的多模态解读 06 07
内容简述
• 《巴拿马裁缝》讲述的是现代间谍的惊险故事。在1999年12月31日 巴拿马运河协定到期。以前,巴拿马运河的所有权属于美国。长期以 来,美国及其盟友英国借助巴拿马运河便利的运输攫取了大量的财富。 而一旦协定到期,运河的所有权就会由美国转给巴拿马政府,那时,英 美两国的经济利益均将会遭受不小的损失。于是,在运河协定到期之 前,英美两国在明里暗里施展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想阻挠运河的交 付。影片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故事的主角“巴拿马裁缝” 是个名叫哈里· 潘德的英国人,他曾是个混迹伦敦的骗子,改斜归正后 成了一个专为富家权贵服务的时尚裁缝。冷峻而魅力无穷的英国间 谍安德鲁· 奥斯纳德被放逐到巴拿马,暗中揭穿了哈里的面目抓住了 他的小辫子。在他的逼迫下,哈里成了他安插在巴拿马高层人士圈里 的眼线。说大话是哈里最“擅长”的,不过这次哈里的大话有些过了 头,使得奥斯纳德有了大麻烦。由于哈里的“故事”失去控制,不经 意间竟然引发了一系列威胁到巴拿马和他自己生活的不幸事件,而这 一切都是因为哈里的一个假情报。
(三)海报的构图意义
•在图像分析中,构图意义对应于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 ,它关注的是图像和文本的信息值和重点的分布。 Kress& van Leeuwen提出构图意义(composional meaning)及构图意义的三种资源,即信息值、取景和 显著性。
1.信息值( information value)
4.情态( modality)
•在图像分析中,情态指的是某种图画表达手段(色彩、 色调、深度和再现细节等)使用的程度,分为高、中、 低三类。Kress和van Leeuwen从色彩的饱和度、色彩 调和度、色彩区分度、语境化、再现、深度、照明 和亮度等八个视觉标记探讨了图像中情态的现实意 义量值的高低。
•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任何特 定元素在整体中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左边还 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或者在页面空间的上方还是下 方,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信息值。Kress& Van Leeuwen认为,放置在左边的信息是已知信息,放在右 边的是新信息;放置在中间的具有核心信息提供者的 功能,而放置在边缘上的信息则起着辅助核心信息的 功能;上方和下方也具有不同的信息值,如果某些元素 被置于上方,而其他被置于下方,那么上方的是“理想 的”,下方的是“真实的”。
语篇功能
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即 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涉及的 人和物以及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讲话者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
语意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语篇的功能。
01 02 03 04 05 06 07
Kress& van Leeuwen在《图像阅读》(Reading Images)一书中,对照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 大元功能创建了图像分析的框架,主张图像也是社 会符号。Kress和Leeuwen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 决定词如何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 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体复杂 视觉语法 程度的陈述。”在将图像也看作社会符号的前提 下,他们将Halliday功能语言学中的元功能思想延 伸到视觉模式,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 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 觉语法( the grammar of visualde sign)。
1.接触 (gaze)
• 接触是指图中的参与者与观众通过目光指向建立 起来的一种想象中的人际关系。当参与者的目光 指向观众时,Kress& Van Leeuwen把这类图像称为 “索取”( demanding)类图像,即图像中的主要参 与者要求观众加入、参与和介入到他或她正在进 行的活动中。当图中参与者的目光不指向观众, 或者当参与者不是具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时,参与 者与观众之间的这种想象人际关系就不存在,这 类图像则被称为“提供”(giving)类图像,即图像的 参与者仅仅是在展示或表演,为观众提供欣赏、 思考的机会,但不要求观众的参与和介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