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摘要】:国家经济实力、企业管理、科学技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创新和创业人才,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人才
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
从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历史来看,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大声疾呼,但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限制,并未对创新教育实践产生很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翻译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探讨了创造的心理机制、创造的本质、创造的培养等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推动下、在知识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创新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涌现出大量关于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今后要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决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竞争的时代。
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又是创新
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人们不断地继承前人的文明成果,
又要求人们不断开发和培养出较高的创新与创业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二、创新办学理念培养社会急需创新创业人才
最近十年以来,国内研究者针对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但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中小学生的创新教育,缺乏专门针
对高等职业创新教育的系统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产物,其学生就业方向是在生产一线,主要工作是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以工科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为例,毕业生主要从事诸如工艺革新、技术改造、事故处理、设法降低成本和能耗、提高生产效率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于操作阶段,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有
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更要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改革、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教育中不仅要体现出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也要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能再沿
用传统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一定
要打破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尽可能体现出“能力培养”目标和“行动导向”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专业需要,按照项目管理、任务驱动、过程设计等方法设计教学情景,进行专业与课程改革,这样才能充
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操作型、创新型、创业型的特点。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创新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方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潜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1)要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按照国际标准培养人才。
(2)要满足我国走“创新国家”和实现“人才强国”的国家目标的需要。
(3)是满足民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4)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产业转移、转型和升级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发达国家正在向产业链的最高端转移,他们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创新、创业人才。
新兴工业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古巴等向中、高端转移,他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操作型、创新型人才。
面对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也要符合国际人才标准,尽快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升级,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
创新教育正是顺应国家发展和时代需求的教育。
因为,创新教育旨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其任务是使学生通过了解创新及创业的相关基础知识,逐步有意识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不断增强自身就业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使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但是目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能力——自学、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创新创业等
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于是出现学生“就业难”,企业“找人难”尴尬局面。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只有把创新创业元素和精神贯穿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激发
学生的创新思维,懂得一定创新方法,树立学生创业的自信心,培养广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做中学”、“看中学”、“听中学”。
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从做事,做成事培养入手,培养学生获取知
识能力,教会他们具备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教会他们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知识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去创新、创造、创业、创效;培养学生传播知识能力,教会他们善于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共享知识能力,教会他们懂得团队合作。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没有固定模式,它需要有多学科知识支撑,需
要社会力量支持,只靠教育界的力量培养不出完整的人才,只有汇
聚全民族之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夏昌祥.点燃创新之火——创造力开发读本.科学出版社, 2006.
3、夏昌祥.大有可为的创新事业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6(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