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3、简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
(1)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5、简述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
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性
6、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
(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2)作用:①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
③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7、简述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决定的:第一,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
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
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
8、简述垄断的形成及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产生的,自由竞争必然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当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
(3)。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新和科学性。
10、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
(2)形成的条件:农
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使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两者的差额形成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3)形成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阻碍着资本从其它部门自由地转移到农业中来,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
可见,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4)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1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
答:(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证。
(3)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1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13、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的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的反映了客体。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两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1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1)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2)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3)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作用;
(4)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15、简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比例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2)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倒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16、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首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其构成国家的阶级基础主要是农民、工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