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1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1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2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 不可知论2. 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历史观的基本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在世界统一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有何不同?一元论指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观点。

--承认世界统一二元论指认为世界有两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的哲学观点—否认世界统一在统一问题上,一元论有两种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统一于精神 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用机械力学解释一切2不彻底性不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去 3形而上学性不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 4直观性缺乏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指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错误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不可分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物质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2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主体,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试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在无限持续的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按照固有的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事物尽管纷繁复杂,但都在物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第一、因为物质是本原,所以必须从实际,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第二、因为物质是运动的,所以必须从变化了的实际出发,而不能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第三、因为运动是有规律的,所以必须注重规律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

在实际工作中的一切主观主义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者只从书本出发,而不从实际出发是错误的,应该加以反对;经验主义者只从个人狭隘的经验出发,而不从实际的经验出发,也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反对的。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试验1唯物辩证法:事物有联系,有区别。

形而上学:有区别无联系。

相对主义:有联系无区别23.论述:唯物辩证法与的对立和分歧。

说明坚持唯物发。

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一对立表现在: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联系。

形而上学--孤立)2发展变化和静止不变的观点(唯物--发展变化,形而上学--不变的观点)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二: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政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3矛盾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是事物发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矛盾对立和统一的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他包含两方面的的含义1矛盾双方互相依存2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统一性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2矛盾的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3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结合起来的正确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结合起来的哲学原理。

因为内因是根据,所以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为主;因为外因是条件,所以,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为辅;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必须把独立自主和争取外援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在内因和外因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是错误的。

‘外因论’只讲外因。

不讲内因,在实际工作中是盲目引进的错误;只讲内因,不讲加以反对的。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辨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一切必然,否定偶然。

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一切纯粹偶然,否定必然34.说明本质和现象辨证关系原理,以及认识这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感知的,只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事物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

本质和现象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以来于本质的2、掌握本质与现象辨证关系的重要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的本质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

要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35.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规律――――指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36.(03.05论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P80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本质:意思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才能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反之,社会主义就会走向斜路。

第二章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2、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2、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13.(04.06.07论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

并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P110一、从客体考察1)事物是矛盾统一体。

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

都有很多特点和情况2)事物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开始就暴露,要经历过程逐渐暴露出来3)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认识的反复性二、从主体考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

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必须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

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14.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实践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P114含义客观性: 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16.(0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P116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2、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

具有绝对性的一面3、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性及坚持方法和意义。

P1281、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的运用2、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2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与激励第三章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要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经济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