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论新闻报道中的犯罪未成年人隐私保护
论新闻报道中的犯罪未成年人隐私保护
我国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隐私保护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侵犯犯罪未成年人隐私的事件依然较多。
法律的执法力度不够、法律之间位阶冲突、人们对隐私没有充分的认识以及新闻媒体专业素养和自律的缺失,使得犯罪未成年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设立新闻记者法律培训制度,更需要加强法律执行,使法律运用于现实社会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新闻报道犯罪未成年人隐私
在犯罪未成年人信息报道上,传统媒体在过去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加重了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权益侵害。
较多的新闻媒体侵犯犯罪未成年人隐私的案例表明了新闻媒体没有掌握报道度在哪里,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新闻报道该如何较好的保护未成年人隐私。
一、法律对于未成年人隐私的规定
我国法律较为注重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在加入的国际公约中,涉及未成年人的最多。
除对隐私一般规定外,我国法律还有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性规定,归纳起来主要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事诉讼法》。
(一)《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58、69条涉及对未成年人隐私的规定,从一般未成年人隐私到犯罪未成年人隐私、再到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治安处罚,有其内在逻辑体系。
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这是对未成年人隐私的纲领性、原则性规定,表明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受到绝对的法律保护,
只要是属于未成年人隐私的发愁,绝对不允许侵犯。
第58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图像以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该条进一步强调并明确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传播尺度,给大众传播者一个明确的尺度标杆,即不可识别原则。
一般来说,不可传播犯罪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照片等资料,但即使没有这些资料,只要信息的没有足够隐晦使得大众可以据此推断出是某个特定未成年人的,该传播信息即侵犯了未成年人隐私。
此条文在1991年的规定中,有“判决前”的限制,20xx年修订删去了“判决前”,并加入“网络等”和“图像”的规定,是我国立法的对犯罪未成年人保护的一大进步。
第69条规定,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这是对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行政处罚规定,从行政法角度对其进行了规制。
(二)《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对于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主要有274条、275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467、468条的规定。
《刑事诉讼法》第274条规定,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
此条文确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原则,从法庭审判阶段保证未成年人隐私不被泄露。
第275条规定犯罪时不满十八在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时,应当对相关的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这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有条件的犯罪记录封存,不得向任何单位提供,除非特殊需要,但也需要保密,由此可见法律对于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力度。
刑法修正案九加入第308条,规定了泄露不应当公开的案件信息罪和披露报道不应公开的案件信息罪,弥补了刑事惩处的空缺,惩处力
度也较为严格。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467条规定,对于依法公开审理的,但可能需要封存犯罪记录的案件,不得组织人员旁听。
这是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但审判时已满,但可能需要封存犯罪记录的规定,进一步保障了犯罪未成年人的隐私。
第469条规定,查阅、摘抄、复制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案卷材料,不得公开和传播。
此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涉及未成年人的刑事信息不得公开传播,即只要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信息,属于绝对隐私的范畴。
二、当前犯罪未成年人隐私报道问题
虽然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规定的较为严格,但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非法披露却很多。
(一)法律问题
1、执行不力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已经未成年人尤其是犯罪未成年人的意思保护规定的较为全面,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
“李某某案”的信息就是公安机关泄露出来的,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李天一的隐私的不好合理的保护,沦陷于公众舆论之中。
执行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过去的较长时间内两部法律较少涉及惩罚。
在刑法修正案施行之前,仅仅《未成年人保护法》第69规定了违反规定的治安处罚,但对于违反不公开审理、犯罪记录封存、未成年人隐私泄露的刑法惩处,一直没有规定;另一方面,是我国对隐私不注重的文化传统。
我国比较注重集体主义,民众普遍对隐私没有太大概念,司法工作人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些报道刑事案件的新闻媒体,有些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法律素养训练,可能根本不知道法律的规定。
2、下位法违反上位法现象存在
在此,以xxxx为例进行说明。
xxxx市人大常委于20xx年施行的《xxxx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61条规定“对判决前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其他违法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其姓名、住所和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但1999年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已经把“判决前”去掉,且20xx年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已将“判决前”去掉,xxxx仍然作此规定且至今未作修改,明显与这两部法律相违背,缩减了犯罪未成年人隐私的保护。
(二)新闻报道侵犯犯罪未成年隐私严重
1、新闻侵权现象较为普遍
我国新闻媒体在过去都属于事业单位,不需要自负盈亏。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媒体行业也开始逐渐市场化,出现了一些自负盈亏的新闻机构。
市场化的新闻机构运作,使得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尺度逐渐放宽,为迎合一些恶趣味和吸引受众,明知有违新闻伦理而仍然为之。
此外,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吧自己的得到的讯息在整个互联网传播,犯罪未成年人信息报道的尺度变得越来越不可控。
著名的“李天一强奸案”中,新闻媒体在得到消息后大肆报道,通过各种途径挖掘李天一个人信息,甚至把其曾经的违法记录以及个人喜好进行调查,为争夺眼球,进行“深度报道”。
一些媒体打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旗号,直接把李天一的照片、名字的个人信息直接放在网络上,以增加xxx量。
到最后,李天一的母亲梦鸽和代理律师也开始主动接受媒体采访,在互联网散播有关李天一犯罪的信息资料。
除此之外泄露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的新闻报道还有很多,但相比侵权的成本,侵权所获得的利益更多,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前赴后继”。
2、诉讼较少
虽然新闻报道侵犯犯罪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事例较多,但相关的诉讼却很少。
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