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信任机制——电子商务下供应链成员信任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日新月异,为适应日趋激烈市场需求波动和日渐细微的市场细分,供应链战略思想逐步代替了原来的以单个企业为单位的竞争思想。
信任作为供应链系统顺利顺利运转的润滑剂,其作用不可小视。
在现实中,信任问题不断困扰着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施。
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药品安全事件背后都隐藏着相关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
企业对经济利益的渴望,让他们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抛于脑后,对其供应链合作伙伴、社会及企业本身都造成了伤害。
然而,供应链管理终究离不开信任。
尽管供应链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也存在着局部的冲突,信任可以很好的协调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供应链、信任、机制第一章:绪论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 供应链的相关理论第二章: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现状研究2.1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2.2 供应链信任的含义2.3 供应链企业间信任的特点2.4 供应链企业之间不信任产生的原因第三章:电子商务下供应链成员信任机制研究3.1 电子商务的含义与特点3.2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关系的组成3.3 如何建立供应链成员间的信任机制第四章:结论和展望供应链合作关系的信任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日新月异,为适应日趋激烈市场需求波动和日渐细微的市场细分,供应链战略思想逐步代替了原来的以单个企业为单位的竞争思想。
信任作为供应链系统顺利顺利运转的润滑剂,其作用不可小视。
在现实中,信任问题不断困扰着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施。
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药品安全事件背后都隐藏着相关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
企业对经济利益的渴望,让他们将“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抛于脑后,对其供应链合作伙伴、社会及企业本身都造成了伤害。
然而,供应链管理终究离不开信任。
尽管供应链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但是也存在着局部的冲突,信任可以很好的协调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供应链、信任、机制第一章绪论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入21世纪,科技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竞争市场日益形成。
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逐渐从点和线性空间的思维方式向面的和多维空间的思维方式转变,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向转化。
这就迫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不同的经济实体逐渐走向合作,从而形成了供应链。
但是供应链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建立在长期合作基础之上的、追求绩效最大化的系统,其本质就是通过共享信息技术来优化供应链上的各成员间的生产、库存管理和营销决策。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成功实施信息共享式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仍然很少见,很多企业依然在供应链管理门外徘徊,其主要原因是:虽然技术条件具备,但是供应链成员对信息共享是一厢情愿,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信任缺乏引起的信息风险以及信息共享的安全问题;供应链上各成员间的文化差异等许多组织管理问题,这些矛盾和困惑容易导致信息共享的彻底失败,最终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因此信任是供应链成员间进行有效合作的纽带与保证。
因为如果缺乏信任,核心企业就会花费大量资源来协商、检查、执行硬性合同,增加成本,影响彼此间的合作。
1.2 供应链的相关理论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手中的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2.基本结构供应商供应商是给生产厂家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的企业。
厂家厂家即产品制造业。
产品生产的最重要环节,负责产品生产、开发、和售后服务。
分销企业分销企业为实现将产品运到经营地理范围每一角落而设置的产品流通代理企业零售企业零售企业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企业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即上述企业之外专门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
其中批发、零售、物流业也可以统称为流通业第二章供应链企业合作关系现状研究2.1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1. 供应链合作关系定义供应链合作关系一般是指:在供应链内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独立的成员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以保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和效益。
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减少整个供应链产品的库存总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绩效。
2.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步骤1)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的需求分析2)确定标准、选择供应商、选择合作伙伴3)正式建立合作关系4)实施和加强战略合作关系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第一步必须明确战略关系对于企业的必要性,企业必须评估潜在的利益与风险。
然后,确立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和初步评估可选的合作伙伴。
一旦供应商或合作伙伴选定后,必须让每一个合作伙伴都认识到相互参与、合作的重要性,真正建立合作关系。
最后的步骤包括实施和加强合作关系,或者解除无益的合作关系。
3.制约因素1)高层态度良好的供应链关系首先必须得到最高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最高层领导赞同合作伙伴,企业之间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企业战略和文化解决企业结构和文化社会、文化和态度之间的障碍,并适当的改变企业的结构和文化。
在合作伙伴之间建立统一一致的运作模式和体制,解决业务流程和结构上存在的障碍。
3)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兼容性总成本和利益的分配、文化兼容性、财务稳定性、合作伙伴的能力和定位、自然地理分布、管理的兼容性。
4)信任在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的实质阶段,需要进行期望和需求分析,相互之间要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交流和提供设计支持。
4.存在的问题脱胎于计划经济的中国工业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企业机制和管理思想都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1)缺乏主动出击市场的动力和积极性。
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外部资源利用低,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还没有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等具有战略联盟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山头主义思想仍然在许多企业存在,跨地区、跨国界的全球供应链不多。
2)许多国有企业虽然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在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上,仍然习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办事,没有进行科学的协商决策和合作对策研究,缺乏市场竞争的科学意识。
3)由于国有企业特殊的委托-代理模式,委托代理的激励成本远大于市场自由竞争的激励成本,代理问题中的德行腐败相当严重。
4)国有企业委托人的典型特征是委托人的双重身份、双重角色(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代理人问题比其他类常规代理人问题更复杂。
5)企业合作关系中短期行为也普遍存在。
由于委托代理人问题的特殊性,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短期行为。
企业的协商过程带有很强的非经济因素和个人偏好行为。
6)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棘轮效应的存在,企业在合作竞争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此外,中国市场资源的结构配置机制并不符合规范的帕累托配置模型,资源配置的效率低,易成本较高。
7)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供应链模式是供应链企业合作方式与委托代理实现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中国许多企业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手段,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传递工具落后。
2.2 供应链信任的含义1、供应链信任关系的理论分析1)、供应链信任关系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交活动时的心理学规律的解释,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等,该理论认为人们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判断某人或某个群体是否可信。
著名的现代社会交换理论学家布劳认为,交换行为发生前需要信任他人,相信他人会做出预期的等价回报,人们在对付出与回报进行估算之后,才会进行公平交换,双方信任的感觉才会产生,否则交换活动就会终止。
因此,从社会交换理论可导出社会交往行为的原则应当为公平交换原则,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时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时就停止的一种自愿性行为。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关系来源于企业间对公平的感知,合作双方对交换的公平性的认可程度与信任的程度具有正相关的关联。
公平性包括三种形式:收益性公平、程序性公平及互动性公平,其中收益性公平是对交易的结果预期所得的经济利益的公平性;程序性公平是指交易双方在履行交易程序的过程当中的行为上的公平性;互动性公平涉及交易一方对另一方所表示的态度看法等的行为方式,如同情、尊重、体谅等等。
收益性公平度量的是行为的结果,而程序性公平和互动性公平度量的是行为的方式,交易者对于这三类公平的感知程度都与信任关系的构建息息相关,但互动性公平的主观性一般大于程序性公平和收益性公平。
2)、供应链信任关系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认为,任何不同经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所进行的谈判、讨价还价、搜集信息等活动都要发生费用,并称之为交易成本。
在科斯理论的基础上,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理论,并将交易费用进一步细分为事先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两种。
前者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契约的成本,即与市场相联系的交易费用,如研究信息的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检验和履行成本。
后者则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准则而引起争论的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的成本,如管理机构解决交易纠纷的成本: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
如果存在一个有效的信任机制,交易的总成本(包括事先的交易费用和事后的交易费用)是可以控制的,对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途径,新制度经济学派提出了正式的制度安排,然而,某些正式制度安排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道德风险、信用风险、机会主义等问题,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来建立信任机制,以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任何交易都可用交易的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来衡量。
这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形式决定了交易成本的不同。
但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在最初的交易过程当中通过信息的沟通交流及考察评估,双方可以逐步建立信任的关系,对于以后的交易则意味着超越合同上的灵活性,作进一步的信息交换等,由此可以降低不确定性。
此外,信任机制的建立还可减少供应链企业对专用资产的投资,因此交易的总成本随着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的降低而下降。
不可否认,信任的一方有可能被另一方所利用,所谓机会主义的产生,这同样需要通过采用有效的技巧来避免信任的被利用。
2、信任关系的发展阶段供应链中的信任关系是一个成员双方相互诱导的过程,而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过去的行为对现在及将来的行为存在着重要的影响,行为人以往所获得的经验是现在与将来的信任关系构筑的基础,因此只有一个长期持续、相互诱导的关系才能进一步转化为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