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稿)一、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管理发展要求和公共部门职业化趋势而诞生的。
主要为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NGO)公共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素养、掌握先进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管理者,也为公共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培养具有扎实理论根基、具备一定研究方法的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者和研究者。
本专业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的高层次劳动者。
本专业教育力求学术性、思想性、前沿性、创新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倡导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追求高雅、力求原创的学术品格,建构宽广扎实的学术底蕴。
二、研究方向与基本要求1.研究方向A.行政理论与领导决策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基本原理研究、公共管理理论研究、领导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决策理论研究、中外行政管理思想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等。
B.区域行政与社区治理主要包括:社区理论研究、地方制度研究、城市管理研究、乡村治理研究、区域发展研究、社区调查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管理信息系统(PMIS)研究等。
C.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主要包括:公共政策基本原理研究、公共事务理论研究、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分析、国际公共政策分析、比较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等。
2.基本要求①掌握行政管理学科基本理论,了解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发展态势;②研读西方公共管理学名著,把握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构架和公共行政思想发展状态;③掌握公共政策基本规律,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能够开展公共政策规划和公共政策评估;④学会和掌握社会科学调查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社会调查技术;⑤培养和发展理论认识能力、规范与决策能力、组织与执行能力、协调能力、公关与服务能力;⑥学会观察、思考与写作,形成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与区位教育1.价值性知识结构价值性知识结构即基础性或广博性知识结构,主要在于夯实学习者基本功、具备宽阔的知识面以及形成为人为学素养。
价值性知识结构就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来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板块、政治学基本原理知识板块、管理学基本原理知识板块、经济学基本原理知识板块、社会学基本原理知识板块以及哲学方法、史学方法等。
这种知识结构的形成应在大学本科学士学位教育阶段。
2.技术性知识结构技术性知识结构即专题性知识结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和形成行政管理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铸就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其特点是开展专题性学习与研究。
技术性知识结构就行政管理教育来说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原理知识板块、公共管理技术知识板块、社会科学方法论知识板块、公共决策学知识板块、公共政策学知识板块,公共事务学知识板块、公共信息学知识板块等。
3.创新性知识结构创新性知识结构即前沿性知识结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对前沿性理论和对重大问题分析的学术研究能力。
其特点是开展原点式学习和研究。
行政管理教育主要知识板块应该体现为公共管理学前沿问题研究、公共政策学前沿问题研究、治理理论前沿问题研究、决策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以及参与导师当前所承担课题的研究等。
这种知识结构适合由硕士学位教育向博士学位教育过渡的“区位”阶段,亦即“准博士学位”教育阶段,也是硕士学位教育的提高阶段。
原则上,价值性、技术性、创新性三种知识结构契合为“金字塔型”(见图1):创新性/原点式博士学位教育技术性/专题性硕士学位教育价值性/广博性学士学位教育图1 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四、学习制度与具体措施1.常规课程学习制度坚持公共课、基础课、方向课的听课制度,参加相应的课程考试(主要是公共课),修完硕士研究生阶段所必需修完的学时/学分,并完成任课教师或导师指定完成的任务。
2.导师定期指导制度研究生应与导师实行定期交流,能就学习上的、学术上的一些问题开展对话,要求至少每月一次。
3.读书报告制度在籍研究生学习期间内至毕业前需阅读经典著作或国内外学术名著至少30本,需阅读外文著作至少3本。
在第2、3、4、5四个学期内每学期至少举行1次读书报告会,针对读书中的理论问题及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并形成相应学术论文。
其中,要求必须在公开刊物上发表1篇理论性学术论文(学校规定至少2篇中的1篇)。
4.重大问题研习制度针对国际国内形势和热点问题,及时开展研究和分析。
可以采取讲座形式研习,也可以由导师与被指导的研究生共同研习。
该制度不定期,由各导师自行确定。
5.开展社会调查制度三年内开展一定时间(1周以上)的至少2次社会调查,并能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或实证性学术论文。
其中,要求必须在公开刊物上发表1篇实证性学术论文(学校规定至少2篇中的另1篇)。
6.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制度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在二年二期举行,具体时间为5月下旬。
开题报告会要求所有导师与同届研究生共同参与。
此前,由研究生与指导教师商定选题;开题通不过,则需另行确定选题。
7.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学位论文正式答辩之前需开展预答辩制度,具体时间定在毕业前当年的4月底5月初。
预答辩由申请毕业研究生自行组织,可以邀约导师参加。
8.学位论文答辩制度学位论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需路径,一般时间确定为毕业前当年的5月底至6月初。
关于答辩的具体事项由学校研究生处和院方共同确定,并遵循其要求,同时参见图2:图2 研究型学习流程图修完 学位 课程公共课基础课 方向课理论类1篇 实证类1篇发表 学术 论文 学位 论文 写作学位 论文 开题学位论文答辩授予硕士学位五、学位论文与考核指标行政管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要求观点突出、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具有学术味,力求创新性,体现专业特色,字数至少3万字。
具体格式规范参见研究生处要求。
学位论文考核指标应当包括下列内容:a.选题视角、口径与难度系数;b.研究方法选择;c.论据收集状况;d.论证程度;e.经典文献查阅情况;f.学术语言运用;g.行文格式与写作规范;h.学术创新程度与学术意义i.应用价值六、学习课程与教学内容研究方向:A.行政理论与领导决策 B.区域行政与社区治理 C.公共政策与公共事务学制:三年课程类别序号课程名称总学时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备注ⅠⅡⅢⅣⅤⅥ学位课程(必修课)公共课第一外国语(基础外语)216 6 6科社理论与实践36 2马列经典著作选读(文)72 4专业基础课1西方行政学名著导读(含英文文选)50 4陈潭周作翰周仲秋肖北庚2 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40 43 公共行政思想史40 44 宪法与行政法概论40 4研究方向课A 5 领导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30 3 李屏南B 6 公共信息学专题研究30 3 谢俊贵B 7 社区治理专题研究30 3 于建嵘C 8 公共政策分析30 3 陈潭(选修课)非学位课程计算机应用60吴家庆王敏杨小云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30 3公共管理专题研究30 3中央与地方关系专题研究30 3教育实习8课程编号:1 课程名称:西方行政学名著导读(含英文文选)总课时:50 开课学期:Ⅰ任课教师:陈潭教学要求:通过对西方行政学名著的阅读和思考,要求学习者掌握公共行政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厘清西方公共行政思想的发展脉络,了解当代西方行政思想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态势,从而夯实学习者宽阔的知识面和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教学内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公共管理组织理论;行政伦理;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公共行政的合法性;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后现代公共行政等。
主要参考书目:《政治与行政》,F·J·古德诺,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公共组织理论》,R·丹哈特,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T.L.库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E·奥斯特洛姆,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N·亨利,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Public Policy-Making, J·E·Aders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American Politics: Policies, Power and Change, K.M.Dolkeare, D.C.Heath and Company.课程编号:2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总课时:40 开课学期:Ⅰ任课教师:李屏南、周作翰教学要求:通过对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了解和掌握行政管理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知识,把握行政管理学发展趋势,分析当代中国行政管理现象和问题,从而具备扎实的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本功。
教学内容: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行政职能;行政执行;行政决策;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监督;行政改革;行政生态等。
主要参考书目:《行政管理学》(第3版),夏书章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行政管理学教程》,周作翰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公共行政管理》,彭和平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行政管理学》,张永桃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行政管理学》,张国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政府理论》乔耀章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编号:3 课程名称:公共行政思想史总课时:40 开课学期:Ⅱ任课教师:周仲秋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大致了解西方行政学说发展的历史,构筑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石,培养理论分析能力:①从宏观上把握公共行政思想和理论演变的历史脉络;②重点掌握各个发展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家及其理论、观点;③培养和提高对公共行政的实践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
教学内容:①公共行政学:历史思想发展与思想演变。
主要包括:公共行政学产生的历史与知识背景、公共行政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公共行政学思想发展演变;②形成时期的行政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威尔逊的行政思想、古德诺的行政思想、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德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怀特的行政学思想;③发展时期的行政思想(20世纪40-60年代):梅奥的组织管理思想、巴纳德的行政组织理论、西蒙的行为主义行政学说、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麦格雷戈的公共人事管理理论、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④繁荣时期的行政思想(20世纪70年代-至今):弗雷德里克森的“新公共行政学”、卡斯特的系统权变行政组织理论、德罗尔的公共政策科学思想、布坎南的公共选择与政府失败理论、诺思的制度、国家与政府职能理论;⑤理论批判与发展:公共行政理论的新动态——“公共管理学”的兴起:“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思想、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治理理论与治道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