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趋势分析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现状智能交通系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逐步从技术研究开发走向应用。
智能交通标准化,作为推动传统交通向现代交通转化的主要手段之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的重视。
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的应用效果,是衡量产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国际社会、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竞争正日益白热化。
目前,涉及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国际性组织主要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信联盟(ITU)、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ETSI)、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等。
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由原来的分别独立工作,逐渐走向协作工作,共同制定标准并实施标准的检测。
其中,大型跨国集团(如汽车企业、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智能交通标准化组织,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始组织实施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研究及制定工作。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地理、人文、经济及交通基础设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异,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技术引进方法。
但是,无论是ISO、IEEE还是ITU中,大型跨国集团都是标准制定的主要力量,制定标准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扩大其市场份额,不加分析地采用这些标准,往往会直接把中国市场拱手让人。
目前,在交通运输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支持下,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完成了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并两到三年修订一次。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发布了70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涉及数据字典、地理信息、信息安全、电子收费、交通专用短程通信、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管理、公交智能化、物流电子单证、汽车辅助驾驶。
例如道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是解决公路收费站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二十世纪末,国际上以欧洲CEN/TC278、日本ISO/TC204为主体开展地区或国家ETC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
由于缓解高速公路收费站拥堵和提高高速公路管理现代化水平的需求迫切,我国急需确立ETC的国家标准。
相对于欧洲、日本等ETC技术,我国实际的应用环境对ETC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ETC收费车道的布设更灵活;在保证通行效率、可靠性等基本前提下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低的成本;车载设备应具有更低的能耗,以便可以通过电池供电。
甚至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ETC技术标准都难以满足上述应用条件。
针对国内应用特点,我国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双片式双界面组合式电子收费技术方案,制定了《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物理层》等5项系列国家标准,标准所采用的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为保证各类产品切实符合标准,研制开发了DSRC物理层参数和协议测试系统。
截至2013年年初,已有20余家企业、70多个型号的产品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开发,并通过了检测。
全国28个省(市、区)均安装了ETC系统,开通ETC车道5500多条,ETC用户数达到600万。
北京市由于使用了ETC系统,仅一年就节约燃油消耗约6594吨。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ETC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保证了相关智能化设备的接口互联性,促使更多的厂商加入到产品提供者行列中来,使得产品更丰富,解决方案更多样化,服务功能更完善。
2013年的世界标准日(10月14日)的主题是“国际标准推动积极改变”,我国也承担了智能运输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便携移动终端在智能运输系统重点应用”。
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工作将在交通运输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导下,进一步建立标准的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产品质量抽查,推动市场和企业采用标准,最终促进产业的发展。
推动《意见》中提出的标准化重点,在基于交通专用短程通信的合作式智能运输、无线移动设备在智能运输中的应用等领域尽快制定具有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使交通运输更安全、更绿色。
2012年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包含智能公交、电子警察、交通信号控制、卡口、交通视频监控、出租车信息服务管理、城市客运枢纽信息化、GPS与警用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和交通指挥类平台等10个细分行业的项目数量达到4527项;市场规模达到159.9亿元,同比增长21.7%。
从企业规模看,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和系统集成环节。
目前国内约有500家企业在从事监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高速公路收费系统是中国非常有特色的智能交通领域,国内约有200多家企业从事相关产品的生产,并且国内企业已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双界面CPU卡技术。
在3S 领域,国内虽然有200多家企业,一些龙头企业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高速公路智能卡、地理信息系统和快速公交智能系统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而中西部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主要还集中在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城市内部的智能交通系统有待于继续建设和完善。
从产业规模看,目前国内从事智能交通行业的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3S(GPS、GIS、RS)和系统集成环节。
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分析2015-2020年间,智能交通要在公路电子收费、交通信息服务、交通运行监管、集装箱运输、公交车辆、营运车辆及船舶动态监管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和产业化,到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
为实现达到这一目标,政府将开放一部分地理信息资源与企业开展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内容加工和增值服务,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增强多层次服务供给能力;同时,要加快研究建立技术、应用和资本共同引领的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模式。
到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要求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为21世纪中叶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为,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效提高公路交通安全和出行可靠性;着力增强水路运输效率和监管应急能力;显著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显著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形成智能交通产业。
未来几年,我国将重点支持交通数据实时获娶交通信息交互、交通数据处理、智能化交通安全智能化组织管控等技术的集成创新。
还将加快智能交通基础性关键标准、应用服务标准的制定,推动标准贯彻执行和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参与主导标准研究制定工作。
尤其在鼓励产业发展方面,战略明确将创新模式,着力推进智能交通产业化,积极营造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与电信运营、广播电视、金融、气象等行业或部门的合作,支持和引导带动性强、集中度高的大企业以及有技术专长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运营管理和电子支付领域实现产业突破。
在主要大中城市建成覆盖公共交通、城市路网、相关高速公路以及综合枢纽的集成化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支持和服务系统,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轨道运行车辆以及客运枢纽运营车辆的智能监管,实现对城市交通运行的整体协调管理与服务,公交智能化车载调度装备普及率达到80%。
公交电子支付全国平均普及率达到70%。
在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覆盖城乡、兼顾多种运输方式的公众出行实时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高速公路推送式交通广播系统和依托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的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依托大中城市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城市公交、公路、铁路、民航、水路等多种方式的信息共享及公众出行信息服务。
全面建成高速公路气象服务系统,为出行者提供道路气象服务,为交通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
在规模化应用和商业应用的推动下,在不停车收费系统、交通信息采集与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和装备、车载安全辅助驾驶装置、公交和营运车辆及船舶运行监管系统、港口与集装箱运输智能化装备等方面实现产业化,总产值规模超过1000亿元。
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分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智能交通系统作为交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仍将是我国交通科技领域重点支持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针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对交通运输提出的重大需求,以解决我国综合运输效能低下、公众出行不便、交通安全态势严峻、交通能耗高、交通服务水平落后等迫切问题为导向,面向应用需求,继往开来,创新引领和推动智能交通的持续发展,是我国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思路。
2015年,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科技部对“十三五”重点科技专项进行了规划布局,“综合运输与智能交通”是交通科技领域“十三五”规划布局的重点专项之一。
展望智能交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综合交通智能化协同与服务国外发达国家从基础设施与装备一体化、多种运输装备集成设计、运营调度与服务一体化等多个方面,充分实现综合货物运输方式间的信息共享,不断提高智能化信息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多种运输方式间的信息交互服务滞后,制约了综合交通协同与高效服务。
未来随着综合交通的发展和便捷出行的要求,信息共享和智能化服务技术将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二)交通运输系统安全运行智能化保障交通安全是我国交通领域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交通运输系统安全运行的智能化保障将是未来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交通安全涉及交通系统的多个要素,仅仅从单一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交通安全水平,未来交通运输系统安全运行的智能化保障将重点集中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分析事故成因、演化规律、管控策略以及设计主动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从人——车——路协调的角度实现交通安全运行防控一体化。
(三)合作式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将成为智能交通的重点合作式智能交通、在美国成为互联车辆是近年来国际智能交通界关注的重要方向,它将无线通信、传感器和智能计算等前沿技术综合应用于车辆和道路基础设施,通过车与车、车与路信息交互和共享,首先实现车辆运行的安全保障,其次实现绿色驾驶和交通信息服务,它是安全辅助驾驶、路径优化、低碳高效等多目标统一的新服务。
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际道路测试,基本实现了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已经在全部高速公路上实现了高速无线数据通信的全覆盖,具备上述功能的车载终端已经销售了数十万台。
另外值得重视的方向是自动驾驶汽车,这虽然是从智能交通诞生起就在研究的领域,但是近几年的发展极为迅速,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上的测试试验已经在发达国家普遍开展,自动驾驶汽车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自动运行几千公里的例子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