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机械发挥的作用

农业机械发挥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四方面重要作用[农机化导报记者]今年三夏收获期间,我们在采访的时候,发现三夏大忙农民不累,在田间除了机械化作业以外,基本上很少能看到青壮年的身影。

那么您如何评价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丰产丰收中的作用呢?[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毛泽东主席在1959年就作出了一个英明的论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大家可能耳熟能详。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特别是2004年以来,国家实行了购机补贴的政策,农机作业水平这9年提高了22.5%,相当于过去30多年的总量。

去年,农业机械化的综合水平达到54.8%,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国家实现了以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司长]所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应该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9年粮食的增产,我想跟农机化的快速发展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所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青壮年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农业劳动力成本的持续提高的情况下,对粮食的增产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连年增收,应该说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我也想了想,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缓解了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在留在农村的基本上是“386199”,而且留下来的农民在劳动观念上,也要有体面的劳动,有尊严的生活。

机械化程度的水平,已经确定了农民的种植意愿。

农民种粮不再是苦力活,提高了种粮的意愿,减少了土地的闲置。

[司长]第二个方面的作用,推动了先进农业技术的转化。

我认为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和载体,当前,从现代意义上来讲要精耕细作,必须依靠机械化的使用。

以小麦为例,现在小麦实现了全程的机械化,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

近年来以农机为载体,从精量播种、保护性耕种、高效植保、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这些农业的先进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主要依赖于农机的作用。

提高了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质量,挖掘了粮食增产的潜能。

比如说土地深松,能使东北的玉米每亩增产200斤,小麦增产100斤,水稻的机插要比人工插增产100斤。

[司长]第三个方面加快了作业的进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现在不需要再男女老少齐上阵收割小麦了,依靠人力夏收夏种要搞一个多月,现在三夏150万农机手和我们大量的农机机械承担了冬小麦收割的主要任务,只要一个星期作用就基本上收割完成,全国也就是20多天。

并且机收机种同时进行,使这个过程缩短15天的时间,赢得了宝贵的农时。

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以后,为增产创造了条件。

[司长]第四个方面的作用,提供了防灾减灾装备支撑,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为实现粮食抗灾夺丰收提供了有力的作用。

比如说前年大旱,我们完成小麦的浇灌面积8000万亩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怎么样保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保障粮食的丰产丰收核心要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两个基本问题。

我认为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承担起这两个使命。

只有培育好农机手,现在是4000万人的农机手,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才能解决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只有依靠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和引领,把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集成化,才能不断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才能种好这个地。

所以,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应用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抓住机遇,为推进农机化科学、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力气推动农机和农艺的融合。

结合农机和信息化的融合,加快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小麦已经实现了,玉米耕播基本上不成问题,收是1/3机收率。

水稻是薄弱环节,机收也是基本上不成问题,将近到了70%。

现在的机插全国是26%,需要农机农业部门集中育秧与机插结合融合在一起。

这两个环节突破以后,可以实现粮食全程机械化。

[司长]同时还有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农加工机械化都要全面推进,力争到十二五末,我们农业的综合机械水平能够达到60%以上,到2020年,也就是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基本上要达到70%以上。

按照专家的标准,基本上实现机械化,我们很有信心。

这样为粮食的稳定增产和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长白山余脉,是东部长白山与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低山丘陵区。

山川沟丘地势起伏,土壤肥沃,资源丰富。

幅员面积 5150.5平方公里,所辖两县两区,30 个乡镇,518个自然村,全市人口123.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6.4万人,机耕地面积364万面,其中水田面积30.6万亩。

自改革开放以来,辽源市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到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5.4万千瓦,是过去30年的51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逐步提升,农业能否快速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

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把农业现代化列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的一个转变过程,而没有机械化也就谈不上工业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

因此,无论从长远还是从当前来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农业生产中,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工具代替人、畜力生产工具,这是人类深刻的技术革命。

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的限制,机械作业实施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农产品品质提高,形成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可能。

从我市的实践看,农业机械化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其直接成果在于实现了三个“解放”,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多数农民靠土地吃饭的局面;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靠人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机械化不仅为“三农”发展夯实了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现代农业的根本要求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而完成这一目标决不单是农业农艺手段所能胜任的,单纯强调育种、作物布局、优良品种、生物技术等是不能实现的,任何先进的农艺措施在它最终获得与其配套的相应机械技术实施之前,都不会大面积、大规模应用,也无法显示其高产高效特性,只有与机械化相配套,实现农艺和农机的高度融合,才会形成巨大的现实社会生产力。

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基础、科技载体、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通过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与其它现代化措施紧密结合,形成集成效应,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农业机械化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而且农业机械化作业实现的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以及推广环保新技术带来的技术集成、资源节约和生态效应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最集中和突出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到田靠农机。

农业科技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也带来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新需求和发挥农机化作用的新空间。

比如83年以来在我市推广的灭茬机、玉米精少量播种机、水田旋耕机、水稻插秧机、水稻收获机、玉米收获机、深松机、蔬菜大棚滴灌技术等等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得到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好评和认可。

因此说,农业机械化正深刻影响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

农业机械化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

尤其是在农业劳动力数量、素质结构性下降的今天,良种、良法的推广和使用,必然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要与轻简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匹配,否则难以有效推广实施。

2、农业机械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空间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进行农业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和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设施农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农业化生产、机械化操作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成为广泛应用农业机械装备的重要平台。

现代农业是一体化产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连接为一个整体,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以大量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的形式注入农业,通过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比如,东辽县金州乡王立辉成立的农机合作社,经营规模比较大,有效的带动全乡农业经济发展,现在是金州乡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经营实体。

3、农业机械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了重要平台。

发展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装备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农民具备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维修和相关技能。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

目前活跃在我市的农机合作组织128个,成员2838人,农机大户1081个,成员2038人,农机维修网点282个,维修技术人员562人,农机从业人员60931人,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占90%左右。

这些懂农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管理的人员,都是青壮年,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也是农业致富的排头兵。

因此,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以此为纽带,能够带动培养更多的农机作业能手、维修能手、经营能手,能够催生更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造就更多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目前我市农业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4%。

全市播种面积36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0.6万亩,机耕面积312.6万亩,机耕作业水平达到86.8%;机播面积271.8万亩,机播作业水平达到75.5%;机收面积99.7万亩,其中:玉米机械收获面积74.7万亩,机收作业水平达到23.7%;水稻机械收获面积25.2万亩,机收作业水平达到82.3%;水稻机插面积8.3万亩,机插作业水平达到27.1%;机械初加工农产品数量为314.6万吨:农机作业运输量达到39309.6万吨/公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