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可行性报告第一章总论1.1 概述项目名称:安徽省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安徽省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项目法人代表:郑东方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地点:安徽省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1.2 编制依据和范围1.2.1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古名居保护法》8、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9、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1、国家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政策和关于旅游发展的文件、规范和规定;12、《安徽省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13、《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至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14、生态省办[2003]013号《关于请示上报安徽省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的函》;15、《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图》;16、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1.2.2 编制范围本项目可研的研究范围包括:(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2)项目选址与建设环境条件(3)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4)项目总体布局方案(5)工程技术方案(6)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7)项目运营和实施计划(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9)效益分析(10)项目可研结论与建议1.3 主要建设项目与投资规模1.3.1 建设目标本次申请实施的项目,为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规划范围内的景区道路、水道清淤、护坡治理及植被保护、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防火池、观景(防火瞭望)阁、18座亭阁等旅游基础配套工程,以达到充分保存或保护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内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完整体现景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促进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建立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旅游服务、旅游预警等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景区保护和旅游管理的科技含量,逐步使景区保护和旅游管理与国际标准衔接。
1.3.2 主要建设项目项目规划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修建景区道路、水道清淤、护坡治理及植被保护、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防火池、观景(防火瞭望)阁、18座亭阁等旅游基础配套工程。
1.3.3 投资规模和融资计划项目总投资3029万元。
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1600万元,地方配套1429万元。
1.3.4 项目效益项目建成后,将使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大大改善景区环境,更好地保护国家森林公园,预计年可增加游客6万人,可实现收入1500万元,并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和意义2.1项目建设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旅游逐渐成为我国人民消费的新时尚。
旅游、文化和环保产业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
旅游业历来被认为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具有发展速度快,社会需求量大,无或轻污染,产业带动系数与就业率高,经济效益好等诸多特点。
而经济持续发展的全球性趋势更将使旅游业发展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服务业的龙头予以培育。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地和第四旅游客源国。
萧县历史悠久,东周萧建国,秦置萧县。
萧县属黄淮平原的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地域辽阔,交通便利,连霍高速公路、徐合高速公路、311国道、206国道贯穿全县。
萧县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是全国棉花种植大县,是安徽省的主要产粮大县。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淮海旅游圈,是安徽省北部重点旅游区之一。
它处于全国三大旅游热点(北京、苏杭宁、西安)和三大旅游发展轴(即京沪、亚欧、徐连旅游发展轴)的交汇点,是国家旅游局在“十五”规划中七个重点旅游圈之一,属有发展潜力的地区。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具有较高的资源品位及开发价值,经过“十五”期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推出一批文化旅游、山水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为特色的旅游精品,利用淮海旅游圈这个平台,结合自身优势,“做美、做优、做强”,使景区的旅游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2.2项目建设的意义安徽省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将会大大改善项目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促进萧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社会效益明显。
1、项目的建设,将会有效地保护和保障萧县自然和文化遗产不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确保自然和文化资源以及周边环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项目的建设,将会更好地展示萧县文化丰厚的底蕴,使萧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时促进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3、项目管理机构和古城区居民拆迁安置、水系治理、植物保护以及环卫设施、自然灾害防范设施的建设将会美化环境,同时对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进程的连续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项目的建设,促进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萧县的知名度,推动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的必要性1、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区域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并兼有山、林、水、泉、洞等自然风光,向有“幽谷圣地”、“淮海仙境”之称,是苏、鲁、豫、皖交界地区规模较大的风景名胜区。
开发前景广阔。
2、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对风景名胜资源本来就不多的淮北地区来说,如此有山有泉,有林有寺的胜景佳地,实在难得。
加之寺院群集、遗迹纷繁,更具有开发、旅览、研究的价值。
3、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除瑞云寺人们较为熟悉之外,其他景区仍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蛮荒阶段,及时发掘、研究、规划、建设已成当务之急。
如何顺乎自然,突出其自然景区特色,增添游览设施,扩大环境容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要,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目前,国家政策是大力鼓励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事业的发展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特别是实行每周双休日以来,工薪阶层崇尚旅游消费,群众中的旅游人数大幅度提高。
他们对环境优雅,空气清新的森林公园旅游场所尤为向往。
项目建成后将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短期渡假的最佳场所。
5、本项目建成后,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萧县第三产业,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项目的可行性“十一五”期间萧县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
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县接待国外入境游客约3500人(次),比“九五”期间增长70%,旅游外汇收入计432万美元。
国内旅游收入计710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8.2万人次。
旅客特征以中短途为主,停留时间较短,主要以休闲、观光为主,商务旅游比重较低,休闲购物、涉外宾馆的建成是游客增加停留时间的根本保证,同时也表明了本区内及近距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激活开拓。
本项目地处中原,人口稠密,经济科技发达,经济收入、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消费水平由一般性消费向高档消费、日常消费向娱乐消费转变,外出旅游休闲已成为居民的一种精神享受。
温家宝总理在2001年2月26日的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植树造林、绿化国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推动绿化建设。
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重视林业的发展。
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党和政府发展林业的政策,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加快林业发展,并实行领导绿化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并作为政绩考核每个干部。
县委、县政府还以萧发[2000]11号文件“中共萧县县委、萧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开发大力发展山区经济的意见”下发各乡镇,并制订优惠政策,凡是开发山区的都颁发林权证,从法律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并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萧县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悠久,田园风光及自然景观将吸引大批游客,本县距河南省商丘市、洛阳、开封较近,都是文化经济较好的城市,东部与徐州相连,依托陇海线又将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连成一体。
皖北地区在港澳台的同胞较多,存在着广泛联系。
京九线开通后,拉近了皖北与港澳台地区的联系,阜阳机场、徐州观音机场更为项目开拓了一个更重要的客源市场,针对亚太地区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利用汉文化圈的感受宣传促销,同时与省内外各大旅行社和省内黄山风景区合作,针对东南亚和欧美道教信徒多的特点,大力推荐本地区两汉文化、道教文化和二十一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文化,可争取二手客源。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该项目建设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又可以促进本地区生活水平提高,拉动本县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第四章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概况皇藏峪,位于安徽省北部萧县东南,在东经117°03′—117°06′,北纬34°03′—34°06′之间。
它东靠津浦铁路,西连淮北,南接宿州,北依徐州,连—霍、合—徐两高速公路穿越其境,面积26.5平方公里。
它是两汉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集幽雅的自然景观和浑厚的人文景观于一体,成为淮北平原上一颗旅游、科研的璀灿明珠。
一九八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皇藏峪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自然森林保护区,一九八七年,批准为安徽省二十一个风景名胜区之一,一九九二年,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二000年被国家文物保护委员会授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二00六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00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皇藏峪原名黄桑峪,因满山长满桑树而得名。
后因汉高祖刘邦避难曾藏身于该山秦王洞中,故更名为皇藏峪。
据《汉书》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压之”。
“高祖隐于山泽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史记·高祖本记》也提到,“吕后曰:‘季所居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康熙年间《萧县志·山川》篇载:“黄桑峪《一统志》在萧县东南与龙驹嘴相连,相传汉高祖曾藏于此,亦名皇藏峪”。
“《通志》龙驹嘴相连为黄桑峪,亦为皇藏峪,相传汉高祖曾藏此,游者称幽胜……,皇藏峪中有秦王洞,秦王洞(《旧志》)在黄桑峪。
后因刘邦在此避秦乱,故更名为皇藏洞”。